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译作中如何体现原作的文学性是文学典籍翻译的核心问题,而"前景化"是实现文学性的重要手段.通过选取《聊斋志异》中的经典故事《劳山道士》的5个英译本,对比原作和不同译作的前景化特征并统计数据.研究发现译入语为母语的译者前景化手段运用较好,而译入语为外语的译者前景化手段使用相对欠缺;可以从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探究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和译者动机;最终提出了忠实原文前景化特征,增加译文可读性,以及中外合作翻译等翻译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求同翻译观体现在译文必须完全表达原文的内容且译文表达方式必须完全符合译语的表达规范,存异翻译观体现在译文在忠实于原文内容又具有极强可读性的基础上又要忠实于原文形式.由于直译概念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诸多差异,故基于直译概念来判断译文在兼具可读性的前提下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形式特征便失去了根据.既然译者是在认同原文文化之基础上进行翻译,则译文对原文的忠实性应体现在译文对原文的文化认同性上,故从文化涵化之视角来解释译者英译之忠实性乃是一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翻译不仅是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将原文的美在译文中成功再现.美学价值的再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翻译策略——等化、深化还是浅化——的选择.本文以张谷若翻译的《大卫·考坡菲》为例,从音韵美、修辞美和形式美三个角度对译者的翻译策略及其美学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结合汉英、英汉翻译实践,探讨了在翻译过程中对小说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表达效果,进而指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须充分认识到汉、英两种语言不同的引语形式,认真分析原文引语表达出的特定效果,选择译文中最恰当的引语表达形式,将原文各种不同的声音产生的效果恰到好处地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叶君健用英语创作了小说The Mountain Village,后将其自译为汉语《山村》,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进行改动或加工,基本保留了原作的本来面目,导致译作不管是在语言风格上还是人物形象塑造上都给国内读者留下了一种“陌生化”的印象。这一方面是译者坚持自己翻译原则的体现,即,第一,译者没有权利也不应该随意删节和改动原文;第二,翻译作品应该保留一些“洋味”;第三,翻译应为语言的进步服务。另一方面也是译者精通多种语言,从而使母语和外语之间产生联系和影响的结果。这种陌生化的译文为读者展现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具有特殊韵味。同时,作为文学翻译,他的这种自译方式对自译方法的选择和翻译语言的表达形式,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含情的语言,旨在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文学翻译势必要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情感,因此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译者情感的介入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选择恰当的角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抒发原作情感,保留原作的文学韵味。  相似文献   

7.
英语世界的唐代小说翻译的多元动因中,目标文学和文化系统对唐代小说文学价值的认同是主要因素之一。唐代小说的文学价值在英语世界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同,且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和表现:首先是译者在文本选择等环节中表现出来的对部分篇目的文学价值的基本认同;其次是整个目标文学系统出于丰富自身文学形式库的需要,在译者系统基本认同基础上生发的文学形式项引进行为。英语世界对唐代小说选译文本文学价值的基本认同是文本翻译行为得以发生的基础,而整个目标文学系统对重点文本进行翻译并作为形式项引进则是更高层次的文学价值认同,是唐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文学系统中得以经典化的表现。英语世界的译者系统对唐代小说文学价值的基本认同和目标文学系统基于基本认同的形式项引进都是唐代小说在英语世界得到翻译的驱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文章的翻译过程中文化寓意的传递对翻译者来讲,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愈来愈严重的文化走失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当前文化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译者在对原文的意思进行本土语言的复现时,必须将原文中该句所表达的一切情感用丰富的词汇表达出来。翻译关键的重点是对原文精神的传递,并不是对原文的评价性翻译。通过分析文学翻译的文化走失现象,试图找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前景化是文学语言的标志性特征,能体现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在形式和功能上的差别。翻译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选择译文的语言。文章认为文学翻译的译文语言选择策略应为诗学策略,诗学策略要求译文选择前景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同时译者选择的前景化语言应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学规范。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文学里的一种精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高难领域。传统的诗歌翻译观要求原文与译文在内容、风格以及形式上一一对等,忽视了译者在解读原作时的能动参与作用。而接受理论的翻译观则认为:诗歌本身存在一些意义未定点和空白,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特殊读者对原文有不同的期待视野,不同译者因期待视野的差异会生成不同的译文。本文以《露西诗组》第二首的汉语翻译为例,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多元化标准。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语言的文学性决定了文学翻译必然遵循的文艺美学方向。在文学作品的翻译活动中,陌生化和前景化要求译者始终坚持诗学的翻译观和价值取向,从而传达译文被感知而非被了解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关联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肯定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翻译是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在内的认知推理活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处处以关联性为取向,寻求最佳关联性贯穿于译者理解原文和表达原文的过程。这样的理论要求译者具备与原文的理想读者相近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语境,而且更重要的是,译者要充分了解译语读者,并能采取灵...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翻译。它不同于科技和政治性文章的翻译。苏联翻译家索伯列夫指出:“文艺翻译的特点就是用形象翻译形象,或者更准确地说,用另一种语言重现原文的形象,不允许按照字面来复述原文,而要求译者创造性的工作,也就是说,要求大胆自由地(但绝不是任意的)对待原文。译者的自由,不受原文词汇形式或者结构学形式的限制,而以必须忠实于作者的创造的形象为限度。”  相似文献   

14.
关联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肯定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翻译是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在内的认知推理活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处处以关联性为取向,寻求最佳关联性贯穿于译者理解原文和表达原文的过程。这样的理论要求译者具备与原文的理想读者相近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语境,而且更重要的是,译者要充分了解译语读者,并能采取灵活策略创造与原文语境最大限度接近的译语语境。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间文化传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文学翻译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从最初只强调原文作者及目标语读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到意识到译者地位的过程,一言以蔽之,即译者从"隐身"到"显身"的过程。译者的显身,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不断得到认可和强调,主要指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包括译者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确会影响译作的类型,应该强调译者的地位,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文学语言的前景化再现与翻译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对《围城》中语言前景化特点及前景语言的翻译进行分析。发现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但要译出意义,还要译出风格,才能接近翻译等值,取得与原文近似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中的美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一种独特的主体感受活动。文学翻译的过程也是译者审美活动和语言释义的过程,是译者主体性的创造产物,体现的是译者对原文的审美活动和意义解释,从而突出译者的主体地位、创造性和超越性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本质精神。  相似文献   

18.
翻译文学作为特殊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译者的诠释理解和语言转换后已经成为了相对独立于原作的个体,理应拥有相对独立的文学地位。翻译文学相对独立地位的确立有赖于译者相对独立地位的确立。译入语环境中译本和原作者是真实存在的,而原文本和译者成为附庸,这无疑是一个悖论。译者的主体差异和主观诠释决定了译本和原文本质上的不同,译者通过赋予译本新的意义来占有译本。本文旨在通过对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来论证翻译文学的相对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9.
受传统文学批评理论影响,在翻译实践中,文本形式较之于内容,往往被人们有意无意地予以忽视或重视不够。但文学文本之所以具有艺术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内容的载体——形式。形式本身是文学艺术的必要构成成分。译者能否成功再现译出语的艺术形式,决定着文学翻译的成败。在文学翻译的众多层次中,文学语言的声韵、结构和文学意象是三个基本层面。在翻译过程中能否准确把握这三个层面决定着能否再现原文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20.
诗无达诂是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揭示了语内翻译过程中译者任意选择的主观倾向。由于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本质相同,但凡语内翻译中的断章取义,语际翻译中也同样存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发展进程中,译者主观上对译文内容和形式的任意选择比比皆是,林纾的译著可为典型案例。然而,译者的选择应当受到原文的制约,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作出最佳的选择,不可诗无达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