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规定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定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性质、内容、范围和导向,它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内因。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首先是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围绕着解决我国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展开的。对于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来说,改革绝不是什么外因。当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唯一动力;它制约着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但不能取代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试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领导活动的一致性朱绍雄在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实践中产生了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正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而推动社会形态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社会实践活动需要...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中最基本的矛盾运动,是决定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弄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对于掌握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仅就当前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讨论中大家有争议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传统哲学教科书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生产力发展是否也有内在动力?唯物史观理论如果不能对生产力发展这一“动力的动力”做出回答,就没有彻底回答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质上是人类利益关系的运动规律。实现自身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的共同实质是社会利益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源是社会各阶层、集团或阶级对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要求。离开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离开了利益分析的方法,就无法说明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相似文献   

5.
社会基本矛盾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表现为它自身中的多种社会矛盾的茅盾统一体。但是,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人类社会的其它社会矛盾,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所规定,因此,一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表现为人类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归根到底表现为人类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自身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类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关于生产力发展动力的讨论,一直意见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下面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力在它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即在于此。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虽然始终联系在一起。但是,生产力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无论生产关系是否与之相适应,他都要不断向前运动,不断冲破旧的生产关系的网罗。显然。生产力有其自身发腱的动因和规律,上述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7.
怎样认识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呢?我们认为,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它归结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主要来自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来自事物内部诸矛盾以及矛盾双方的斗争和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然不会例外.因此,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就只能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中去探寻.  相似文献   

8.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本文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下述四对矛盾交互作用的结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的内部矛盾(其中包括劳动与需要的矛盾以及低一级层次上的劳动过程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矛盾)、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这四对矛盾对生产力的作用不是彼此互不相关的,而是通过在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结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动力体系来实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结果。推动全球化历史形态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而交往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 ,也是两大基本矛盾运动的存在形式和实现形式。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也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因此 ,世界交往的形成是全球化产生的社会基础 ,当代全球化则是普遍交往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矛盾构成。这三对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它们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生产关系状况的规律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必然适应上层建筑(主要指文化上层建筑)状况的规律。这三对矛盾和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1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本文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下述四对矛盾交互作用的结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的内部矛盾(其中包括劳动与需要的矛盾以及低一级层次上的劳动过程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矛盾)、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这四对矛盾对生产力的作用不是彼此互不相关的,而是通过在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结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动力体系来实现的。为了弄清动力体系的结构和规律,从而对它实行正确的控制,首先需要考察人与自然问的物质能量变换过程。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发展史是生产力的发展史。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求改变生产关系,改变生产关系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由此可知,社会的进步是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准的。生产力作为表现于生产劳动过程的解决社会同自然的矛盾的物质力量,主要地是由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要素所构成的。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用以发动生产工具的动力和能源以及为运输、储藏等所需要的辅助性的劳动资料  相似文献   

13.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运用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合的规律来分析我国现阶段混合所有制经济,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它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混合所有制将逐步向完全的社会所有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简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文明各要素的辩证运动构成政治文明发展的内部动力;其他政治文明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是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次科学地阐发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是把物质生产看成是历史的前提和基础,认为物质生产的运动规律最终决定着历史的发展,对物质生产的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揭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东西交汇、整体而不平衡的世界历史发展中,突显出了马克思论述的"历史环境"的重大作用。历史环境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的决定性要素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三位一体,成为考察20世纪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考虑到历史环境这个变数后,不同的历史环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构成方式就不同,或者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适应的形式也就不同。20世纪社会主义在落后的东方社会得到了实现,尤其是俄国、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以及这种选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均可由此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17.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是依靠外力的推动, 而是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自己运动"的结果.在人类社会这个充满着错综复杂矛盾和斗争的有机系统中,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其基本表现形态不外乎生存的需要,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力和精神力等几个方面.本文通过对诸种矛盾的层次分析,可以看到 , 在诸种矛盾因素组合而成的动力系统中,生产力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它的作用又只有在整个动力系统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形态的界定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是人的需要,需要推动人们与自然作斗争,从事劳动,并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人类社会俱来。生产力是标志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尺度,只有从生产力的角度才能对人类社会作出精确的描述。列宁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而生产关系只不过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而已,马克思一般都  相似文献   

19.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而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现行体制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形式。深入研究这一具体形式,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段瑞华同志在《试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主要动力》一文中,强调人的物质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生产发展的最终动力、经常起作用的动力);同时指出,生产力内部矛盾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