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兰卡普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织锦、“西兰”在土家族语言中的意思是被面,“卡普” 的意思是花。西兰卡普是土家族语言的汉语译音,其意思是“花被面”。从纺织学的角度来看,西兰卡普属织锦,它以棉纱为经线,各种彩色线为纬线。采取通经断纬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每幅宽1.5市尺,长3市尺左右,以每幅的图案形式和名称来区分,已见一百二十多种。 聚居在湘西,鄂西万山丛中的土家族人民,在纺织上有着优久的历史。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说明了远在四千三百多年前,土家族的祖先巴人就在从事纺织生产。关于土家族的织锦,史书上也有不少记载,《大明一统志》说:“土民喜服五色斑衣”。《龙山县志》记载:“土苗妇女善织锦,裙被或全丝为之。或间纬以棉,纹陆离有古致”。《施南府志》则云:“妇女居城市者,娴女工针黹,居乡者,妨绩室中,馌响野外”……。这些记载表明西兰卡普的历史渊远流长,在民间流传较广。本文试从西兰卡普的形象特征、审美形式特征和审美情感特色,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荣登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西兰卡普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案,如单八勾、双八勾等;三是文字图案,如喜、福、寿等字。  相似文献   

3.
认识织锦     
吴晓辉 《北京纪事》2013,(4):104-106
十多年前我在北京南城的一家小店里寻到一幅“绿度母”织绵和一只玛瑙材质的鼻烟壶。对鼻烟壶判断很简单——只看材质表面的时代磨痕和加工方式就可大致断个代。只是这幅织绵让我有些犯难,因为平时很少接触这类藏品,这幅“绿度母”为五色织锦,整体为金地、红花、绿叶及人物,棕色背光并以玄色轮廓线勾勒。当时我只大概推测为清代皇家赠予西藏、青海或内蒙地区各宗教领袖的“统战性质的礼品”。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复原清乾隆明黄色朝袍过程进行记录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史料记录、实物图片、复原过程三个方面,对于清乾隆明黄色朝袍进行分析研究,重点解析了朝袍形制、朝袍色彩及朝袍中龙纹相对应的工艺。其中详细分析了缂丝工艺中的本缂丝、绒缂丝、雕镂缂丝三种缂丝类型以及刺绣工艺中的平金绣、抢鳞绣、叠鳞绣、套鳞绣四种特殊针法。  相似文献   

5.
傣族织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织锦艺术源远流长、久负盛名。元明之际,以“兜罗锦”、“干崖锦” 为代表的德宏“织绵”以及西双版纳等地的“丝幔帐”和“绒锦”,都已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成为傣族向中原皇朝交纳的珍贵贡品。 西双版纳傣锦和德宏地区傣锦有着突出的艺术特点。 德宏地区养蚕较早,《景泰云南图经》载:干崖“境内甚热,四时皆蚕,以其丝染五色织土锦充贡”,因此织锦多以丝织。德宏傣锦多采用菱形几何纹样,在每个大的菱  相似文献   

6.
“之于”在古汉语中经常同名词或代词组成“名词(或代词) 之 于字介宾词组”的结构形式,位于句子之前。这是一种比较特殊而又常见的语法现象。这种结构中的于字介宾词组同一般用于状语或补语的于宾介宾词组不同,它的后面大多有语气词“也”字煞尾。即使没有“也”字,也是可以用逗号点断,与其后面的谓语句隔开的。这种句型,在古代典籍中是不乏其例的。请看下面各句:  相似文献   

7.
《史记》是著名文史学家司马迁的不朽巨著。它不仅是一部“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历史“实录”,也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传记文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表”十,“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共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其中除八书、十表外,其余一百一十二篇,大都以三千年历史上的典型人物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幅历史的画页。司马迁笔下涉及的社会问题有政治、法律、军事、教育、文学、  相似文献   

8.
经锦是春秋战国以来我国传统的织造技术,而料纹纬锦则是在唐代从西方纺织技术吸收来的。从经锦到纬锦的技术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织锦技术的发展变化过程。经锦很早就在中国出现,并得到了非常完善的发展,在西方纺织技术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仅有经锦织物而无纬锦织物,而在西方纺织技术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的纺织技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织锦技术方面,使纬锦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并最终完全取代了经锦技术。从经锦到纬锦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中西技术交流与相互促进的关系,中西丝绸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世界纺织技术的发展。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不仅将自己的先进技术与产品传播出去,也从西方的技术发展过程中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试论土家织锦的“卐”图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的土家织锦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之一。在全家织锦中有一个用得最普遍的“D”图纹,它是什么意思,是怎样产生的?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至今尚不清晰,因而常有不同的议论。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D”的意思是什么?据《辞海》释义:“D(wdn万)古代的一种符号,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在古代的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家中都有出现,婆罗门教、佛教、香那教等均加以使用。梵文作Srivatsa,意为‘吉祥海云’。鸠摩罗什、玄类译为‘德’字,北魏菩提流支在《十地经论})中译为‘万’,武则天长寿二年(公…  相似文献   

10.
一位美术老师让他的学生画一幅画。他们可以画任何他们想画的。不久,一个小男孩就交了他的图画。老师看了看,但是纸上什么都没有。“你画了什么?”老师问。“奶牛在吃草。”小男孩回答。“但是草在哪里呢?”老师又问。“奶牛把它吃光了。”小男孩答道。“奶牛在哪里?”“当它吃  相似文献   

11.
苇杭 《百姓生活》2014,(8):15-15
今年是马年,流行“马上体”:马上有钱,马上有房,马上有对象,如此等等,说到成功,最吉祥的一句话莫过于“马到成功”。“马上体”,马到成功,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固然无可厚非,但也暴露出人们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不由想起一个故事:一位青年画家去拜访绘画大师门采儿,他问大师:“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要一天时间,而卖一幅画却要整整一年?”门采儿对青年画家说:“你不妨把时间倒过来,用一年的时间去画一幅画,说不定一天就能卖掉它。”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上博(二)《民之父母》9简“”字的释读,学术界颇有分歧,或释为“许”字繁文而读如字,或释为“许”字繁文而读为“语”,或释为“诗”字异构,或释为“辩”字异体,或疑为“语”字异体。文章辨析各家之说,断以己意,在较为详细的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当为“语”之异体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红包篇 “红包”,即包着钱的红纸包儿。从前办喜事的人家给下人赏钱,多用送红包的形式。今日红包摇身一变,变成办事人家给权门送礼行贿的一种手段。曾见报上登过一幅漫画,细看是个“求” 字,特意把求字右肩上的一“点” 画成“红包”,画题就叫《求人办事一点通》!  相似文献   

14.
漫画     
余晶晶 《老友》2011,(4):48-48
(一)唐伯虎卖画 春节前夕,唐伯虎挂出一幅水墨画,上面画的是一人牵狗,逍遥自在。唐伯虎对顾客说:“这是一则字谜,要买须付30两银子:如果猜中了,则以画相赠,分文不收。”好半天过去了,仍无人猜中。这时有一年轻人说:“我猜中了。”唐伯虎请他说出谜底。他只蹲下身子,作个匍匐状,取下画便走。唐伯虎大笑说:“他确实猜中了。”读者朋友,你们知道是什么字吗?  相似文献   

15.
借口     
《借口》是余志云同志创作的一则故事型漫画,它由四幅图组成:图1上有四个人物,活动在同一间教室里。正中间的是一位正在上课的老师,老师的右边是一名学生,刚刚跑进教室,脸上还淌着汗,背上背着书包,从嘴里喊出两个字“报告!”图案左下角有两名学生,目光都落到这个迟到的学生身上。下面的三幅图都只画了老师和这位迟到的学生。图2中画着老师生气地责问:“怎么搞的,天天迟到,怎么解释?”  相似文献   

16.
《罗汉写经图》是一幅流传有序的宗教名画。但由于此画作者佚名,所以围绕此画历来评述颇多,既有共识,又有争议。从画面的构图、人物的形象以及作品创作的特定时代信息和文化背景分析,《罗汉写经图》既不是一般的“罗汉图”,也非单一的“写经图”,而是一幅深度体现禅宗文化及其演绎中的出自文人画家或得道高僧之手的“寒山、拾得、丰干三圣图”。  相似文献   

17.
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大量年代为7—8世纪的联珠大鹿纹锦,织锦中大角鹿的形象与中国传统梅花鹿相去甚远。以这类织锦为研究对象,对其出土情况、艺术与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织锦中大角鹿纹的源流。研究认为,联珠大鹿纹锦属于经线加Z捻的中亚式斜纹纬锦,很可能是由粟特工匠织造并经由丝绸之路输入吐鲁番地区,这类织锦的盛行受到了中亚、西亚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刺绣丝理的概念入手,阐述了丝理在刺绣艺术作品中的作用。并以花鸟为例介绍丝理的变化规律,进而应用丝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使物象的形态绣得更加灵活、逼真。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中国画,讲究意境与章法,把他们作为衡量一幅作品成败得失的关键。中国画重写意,透出诗意,重构图,婉转相契。达到以静寓动,以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因而古往今来的画家们创作中国画,无不在意境和章法上狠下功夫。一、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意境是申回画之灵魂。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学画先读画,作画先立意.唐代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也说:“骨气形势,皆本于立意”。立意有高低深浅之分,“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到,终属隔膜。”(清·王原文祈)这就是说一幅画若无意境或立意不高,则难以引人入胜。我…  相似文献   

20.
屠苏     
屠苏,草名,是古代表示吉祥的草。古人曾把它插于帽上,或画于屋上,因此,甚至以屠苏二字作为屋或帽的代称。屠苏,似应作“头苏”。它之被人们所重视,可能是起源于瑶族。明代学者方以智的《通雅》说:屠苏“盖阔叶草也。今广西瑶人,呼大叶似蒿者为头苏,头屠音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