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碧红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4):152-153
20世纪是中国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的年代.张爱玲就是一位女性意识极强的作家,她的文学创作中就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女性化写作的风貌.张爱玲女性意识成因中的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谢咏芬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4)
在张爱玲小说中,作者对男/女人物的刻画形成对照,这种对照表现在形体、精神以及在家庭中的身份等几个方面.在这种对照中,女性人物显出一定的独立主体性,而这种对照本身也使文本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得到凸显. 相似文献
3.
"五四"女性文学中的性爱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玲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6):34-40
女性性爱意识的现代觉醒是“五四”女性主体性觉醒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向父母争取性爱权利,到审视男性世界、辨析性爱标准;从坚守禁欲的爱情观,到建立灵肉相统一的性爱观念,“五四”女性文学在发展中逐渐培养出健全的女性性爱意识。 相似文献
4.
刘天堂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3):66-69,95
弹词是主要兴盛于明清 ,流布于南方的一种说唱文学 ,其中以女性创作的弹词最具影响力。女性之所以钟情弹词创作 ,一方面是弹词这种艺术形式适合女性 ;另一方面 ,知识女性藉此可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因而在她们创作的弹词中 ,或塑造叛逆女性形象 ,或表现不幸女子的遭遇 ,凸显着鲜明的女性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5.
罗维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4):71-74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审识与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帆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6):63-65
张爱玲在其作品中不仅关注女性的悲苦命运,而且将笔触深入到女性内心深处,对女性自身的精神弱点作了严厉的自审,对女性在母性、情爱、自爱意识等方面体现出的种种心理痼疾和性别弱点进行了自我审视,自我解剖。 相似文献
7.
郑珊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5):96-97
美国著名的小说学家海明威是20世纪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时美国文学的杰出贡献是不争的事实。但他在社会上饱受争议,尤其是他对女性的态度,一直是评论界论争的焦点。有许多评论家认为海明威的作品中的主角都是“硬汉子”,认为他是一个歧视女性、不尊重女性的大男子主义者,女权主义者也认为他有轻视妇女的倾向,但也有许多评论家认为他是女权主义者,支持妇女运动。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他的思想观念,反应出了他的独立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9.
夏洛蒂·勃朗特与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1-54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但马克.爱德华在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一书中表达了夏洛蒂.勃朗特并不是一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的观点,笔者从与“父权”的对抗、与大权的抗争、夏洛蒂.勃朗特与女权运动二方面对马克.爱德华的观点进行了驳斥。 相似文献
10.
邓海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2):85-87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觉醒离不开西方进步思潮的推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发。它在“人的自觉”与“女性的自觉”相碰撞、相融会的态势下生成和成长,直接而富于创造性地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精神的熔铸和锤炼。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争硝烟与民族危亡的重负,促使了女性自我意识与时代主流话语的自然融合。 相似文献
11.
官娇英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50-52
张爱玲、萧红两位女作家对普通生命给予了真诚的观照,她们的散文作品都透露出浓重的悲凉感,同时也体现出了女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敏感.由于她们个性的差异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散文亦呈现出迥异的风格:萧红的作品在凝重中表达着人生的无奈,包含着对政治的批判;张爱玲的作品在轻盈中描绘着生活的可爱,也展现着人性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2.
何小红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5):53-56
张爱玲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传奇"小说和"流言"散文成为上海沦陷区作家中最耀眼的一位,成为中国现代文坛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通俗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说到传奇,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她的小说虽然继承了古代传奇志怪小说的写作方式,然而她的作品又不是一般的传奇,特别是从主人公、调子及恋情三方面来感受"传奇中的反传奇"。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思想不入正统,创作不入主流,却因其作品特殊的魅力吸引读者无数。本文勉力探奇,侧重从其独特的人生感悟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两方面加以阐述。张爱玲人生感悟的独特性在于:(一)具有以悲为基调,悲喜调和的生命观。(二)具有个人的而非大众的,现实的而非理想的人生视角。(三)认为人生无爱而人性充满弱点。(四)认为人生安稳的一面有着永恒的意味。张爱玲将其独特的人生感悟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创造了一个苍凉而美丽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4.
袁良骏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5(2):16-22
夏志清先生的张爱玲论,自有他的机遇和贡献;然而,他对张爱玲的过分溢美甚至吹捧,特别是他对《秧歌》、《赤地之恋》等"反共反华"坏作品的廉价吹捧,已经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夏先生对张爱玲所做的,正是"捧杀"——这大概是夏先生始料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5.
闫怡秋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5):26-28
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交融是张爱玲文学创作的主要表现内容,也正是她作品的特点和价值所在。在张爱玲的创作中,现代的本土化与传统的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这为我们提供了现代思想与传统形式对接的思路与可能,也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文学的民族化建构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朱旭晨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1):28-31
作为传主的张爱玲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成为众多传记作者的聚焦点。迄今,已出版的张爱玲传近七十部。从学理角度考察,这些传记已初具研究对象的独立、驳杂与丰富性。回顾与总结张爱玲传记写作及研究的整体状况,对传记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普范性,对传记创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红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2,(5):21-23
张爱玲的创作是执着于故事本身的。为了达到故事性,张爱玲采取了传统故事的表现手法,并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段的一些精华,着力表现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人物形象,同时采用了以实写虚的富于生命力的语言,给人一种生命的质感。与张爱玲恋恋于故事不同,王安忆把讲故事放在比故事本身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作者极力消解故事性,力图通过理念构建一种"神话"。她以理性思索和文化审视为基石,用玄想性的语言代替风俗化的语言,形成与张爱玲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和女性神话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宏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3):163-165
本文从女性神话的角度切入,通过母性的解构、女儿性的解构和爱情的解构三个方面对张爱玲消解和终结女性神话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袁良骏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1):11-18
水晶是张爱玲研究的先行者之一,自身也是一位富有才华的作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解读融入了自身的创作甘苦,有许多真知灼见,贡献多多。美中不足的是他受西文影响而有不着边际之论,对有些作品不能切中肖綮,对中国左翼文学更多有偏见与妄言。 相似文献
20.
李海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1):49-52
把张爱玲与张洁的婚恋小说放到一个逻辑框架里,从女性主义视野进行对照性的共时性研究,可以看出二张在对女性命运的体认和男权神话的消解中表现出女性命运的变异,以及中国女性的生命欲望、解放程度、女权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