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好数学的骑车人悖论"是蒯因反对模态逻辑研究、拒斥本质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论证。严密的逻辑分析表明,该悖论的前提是有歧义的,当对前提做正确的本质主义理解时,不会产生悖论;另外,蒯因提出该悖论的深层原因在于他用de dicto模态去理解de re模态。最后,从语义上消除蒯因式悖论的方案乃是真正的单称词项或严格指示词理论。  相似文献   

2.
论广义模态结构词的逻辑否定及其依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者通过比较量词结构、认知模态词结构、规范模态词结构三者间的惊人类似,引出了源于本体论之存在或非存在的广义模态结构词的一般逻辑否定算法,从而为从命题模态到系动词模态再到情态动词模态的逻辑否定演算,提供了一种能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模态算子、模态命题、必然模态三段论、偶然模态三段论进行分析、评价,进而说明亚里士多德的模态逻辑理论虽然多有矛盾、错漏之处,但它不仅是模态逻辑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逻辑科学的源头,而且已孕育着现代模态逻辑、尤其是多值逻辑的萌芽。亚里士多德的模态逻辑理论与其其他逻辑理论一样,是亚里士多德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4.
就认知科学而言,虽然认知逻辑研究的是知识推理,重点之一就是研究各种有关知识和信念认知模态词所形成的认知命题,但是,如果从公理系统的角度看,认知逻辑则属于模态逻辑的一个分支.而所谓“批判的”意味着可评价的、公共的、多元的,并且以平等的和异质的福利为导向.所以,模态认证主体性验证就是在知识推理的前提下,从模态认证以及涉身性与主体性验证的角度,来探究模态认证主体性验证及关于它的考察与批判问题.文章在分析模态认证的主体性、涉身性以及主体性验证等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知识推理与模态认证,以及模态认知中主体性验证等诸多的认知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法律中经常出现带有“必须”、“应当”、“可以”等模态词的法规。为了准确地理解和正确地执行这类带有模态词的法规,就必须弄清法规模态的逻辑关系。因此,这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法规模态的特点及其相关形式“模态”(英语modal)一词含有形式的、方式的、样式的意义,而传统逻辑仅根据事物的不同势态,把模态判断区分为必然判断和可能判断,并且只在这个范围内讨论模态关系,因而它不能直接用来分析法规中的模态关系。现代非标准逻辑虽然把“应当”、“允许”等模态词纳入伦理逻辑的研究范围,但也很少讨论这些模态词在法规中的应用。因此,本文讨论的模态关系,是从  相似文献   

6.
刘良琼 《学术界》2006,3(2):183-187
一些形式逻辑著作将模态判断分为客观模态判断和“主观模态判断”的做法,导致了概念“模态”的歧义性,导致了模态判断的分类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且,“主观可能判断”不符合形式逻辑对于判断的基本要求,不具备判断的逻辑特征;“主观必然判断”所反映的主观认识的高度确定性在形式逻辑中没有意义。所以,“主观模态判断”在形式逻辑中没有存在的根据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蒯因的悖论概念包括似非而是悖论、似是而非悖论和逻辑悖论,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逻辑悖论。逻辑悖论的解决表现为向其他两种悖论的转化,这体现了蒯因对逻辑悖论相对性和可解性的认识。蒯因悖论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他对悖论中概念图式的理解和对逻辑悖论解决方案的取舍与辩护等观念中。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的模态逻辑尽管十分复杂、充满争议,但尽可能运用现代逻辑的工具来构建亚氏模态逻辑的体系,不仅可能重现亚氏逻辑的辉煌,也可能甄别出其中的某些错讹.从联合演算出发构建的亚氏模态逻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亚氏模态逻辑的严谨性,但也暴露出它的局部的模态悖论.我们可以剔除造成悖论的内容,使亚氏模态体系更加严密;也可以考虑探索亚氏模态逻辑的本真思想,发展一种不完全等同于现代逻辑的内涵式的新的逻辑类型.  相似文献   

9.
吴新民 《学术研究》2006,(11):18-20
在哲学逻辑之模态逻辑里,“指称”这一涉及语义关系的问题,曾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由此产生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两大阵营。本文在阐述模态、指称、模态语境等诸多方面的基础上,探析了模态语境条件下的指称与量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吴新民 《东岳论丛》2011,32(2):63-68
所谓模态就是指事物或认知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等这类性质。所谓本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存在于有关客体或者对象中的必然真。由此,人们不能因为事物或对象的本质、本质属性,有时具有相对性和多样性而难以认知,就否定事物或对象具有本质或本质属性。文章在阐述模态、模态认知和本质主义等问题的基础上,探析了哲学逻辑的模态认知与本质主义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认知科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