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在哪里?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在哪里?十九世纪末以来,中国政治界、思想界和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反复的探讨,力图从中寻求答案。旧话重提,在人们终于悟出社会主义的中国还存在着封建传统影响的今天,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仍然是我们的文化。由“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由“批判继承”到“创造性转化”,出于对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思索,几代人上下求索,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传统  相似文献   

2.
“中体西用”是近代历史上最有意义的核心问题 ,它是清末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追溯“体”与“用”的历史渊源 ,可以了解中国士人传统的思想文化观以及他们“通经致用”的治学宗旨。从 1 9世纪 60年代 ,一些有识之士就相继阐述过“中体西用”的思想 ,其内涵也随着社会现实背景的演变及中西文化的冲突加剧而变化。到张之洞的《劝学篇》则明确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这一主张是有特定的思想内涵的 ,谈“中学为体”实则提倡“西学为用”。它成为甲午战争后的一种“流行语”,主要流行于文化教育领域  相似文献   

3.
日本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变迁的过程,日本对西方先进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拒斥;2.低层次认同;3.全面认同;4.文化整合。历史表明,是西方的近代文化体系整合了日本的传统文化。文化体系与民族是两个不能混同的概念。“和魂洋才”是一种民族血统论,“中体西用”则是一种文化道统论,前者强调民族的优越性、正统性,后者强调的却是文化的优越性和正统牲。日本现代化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人试图缓解历史和价值冲突的理性抉择,它突破了以儒家过统为核心、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赋予其开拓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5.
海派建筑是海派文化在东方地平线上的光辉侧影。其文化特征有三:(一)建立在上海近、现代城市商贸经济日益繁荣的基础上,商贸类建筑是其文化主调,今天新的海派商贸类建筑,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构成,具有巨大的尺度感是追赶世界建筑新潮流的建筑风格。(二)具有一定的文化开放性,渐入熔裁中西的建筑文化境界,对传统建筑文化采取较为严厉的选择态度。(三)是一种“杂交”型的建筑文化形态,从“西体中用”到“中体西用”,是海派建筑文化的创新之路。成熟的海派建筑文化,是民族建筑文化之魂融合现代建筑“语汇”的灿烂之花。  相似文献   

6.
“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积极影响张同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从19世纪60年代初产生到戊戌变法前后的三十多年中长盛不衰,辛亥革命后才逐渐式微。作为历史的产物,“中体西用”思想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相对于“天下...  相似文献   

7.
存古学堂从书院到学堂的过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书院到学堂的历史进程中,受“中体西用”教育观的影响,清政府设存古学堂与新学制并行,以“保存国粹”。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历史反思,以大文化为背景,从一个侧面阐释了新学制建立的不易  相似文献   

8.
变革传统儒学“中国中心主义”的文化世界观是中国现代化首要的基本的历史课题。但从“中体西用”到“西方中心主义”,再到建国后借助社会主义优越性重新膨胀的“中国中心主义”的历程表明,中国人重建新文化世界观的努力失败了。20世纪80年代后,邓小平根据对时代与中国的全新认识,提出了“世界公民”的重要思想,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崭新的文化世界观基础。考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世界观的历史变迁,人们不难认识到邓小平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一历史真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评价,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提出来的。鸦片战争以来,诸如“中体西用”、“中国精神加西方物质”之类的论点,肯定的是中国文化在精神、道德方面的价值,由于不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因此被斥为片面、腐儒、虚谈,此中是非前贤已有诸多列论。当今大凡具有某种文化保守主义倾向的人,老调新调者例外,大多在认同历史发展大势的前提下从工具理性的角度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然而这里同样存在显见的误区和一些含混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20世纪以来,世界各种文化纷纷在中国亮相。中国文化先后出现了五种主要范式:“中体西用”范式,“全盘西化”范式,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范式,“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专政论”范式,“综合创新”范式。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新世纪伊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是主导多元,综合创新。呈现这种态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主导多元文化双向互动综合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李存山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撰文指出,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变”亦有“常”,“变”就是文化发展的变革性、阶段性,“常”就是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孔子论三代之礼的相“因”与“损益”,符合文化发展之“变”与“常”的辩证法。自汉代始立的“三纲”,并非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而是汉儒为了适应“汉承秦制”作出的“损益”。在中国近代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从“中体西用”发展到“标本并治”乃至“重估一切价值”,“哲学”观念和进化论的引入对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其常道并非“三纲”,而应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这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优秀传统,而我们也应在文化上作出与现时代相适应的“损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近百年来所出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即保守排外、中体西用、会通中西、全盘西化、东方文化等观点,指出“文化取代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的观点在理论和实际上均行不通.认为21世纪是东西方文化共同进入平等发展和同步前进的全球文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创造性转化”和“综合创新”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问题之一。萧萐父先生通过对近代以来的“中体西用”说、“全盘西化”论这两种文化观的分别检讨,以“历史接合点”的观念重新审视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从连续性与断裂性辩证统一的角度对“中体西用”说、“全盘西化”论进行了双向扬弃,为人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思考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提供了颇具启发性的思维参照系。  相似文献   

14.
“中体西用”的现实内涵启发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既要以中国国情和优秀传统教育文化为根本,又必须借鉴西方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目前存在的不足是在引进概念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从学习形式到掌握精髓还有一定距离,消除主客观条件上制约还需一定时间.我国职业教育“中体西用”需要在扬弃、创新和坚持中前进.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丽江古城纳西人的“化从”与汉族地区崇川镇人的“标会”都是建立在熟人关系和信任关系基础上的民间金融互助组织。然而“标会”发展到当下,被视为单一的经济资本获得的方式,最终导致信任纽带的消失进而崩会;而纳西人将“化从”视为获得社会资本及实现人生理想的一种途径,使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再生性资源。两者相较,对于当前如何使传统文化成为有效的再生性文化资源及对于理解社会转型期其他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 ,以王新命为代表的中国本位文化派 ,以贺麟为代表的抗战时期的新儒家以及 50年代以后的港台新儒家 ,他们的文化主张 ,虽然都没有明确提出“中体西用”论 ,甚至反对“中体西用”论。但本文认为 ,这些文化主张无论在方法论上 ,还是在具体的内容上都没有从根本上脱离“中体西用”的模式 ,相反却是“中体西用”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中涉及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思想是“和平”、“合作”、“信义”。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晚清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表现为“天朝大国”的以“抚”为特征的恩威兼施;从中法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表现为以“信”来“保全和局”;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表现为借助列强之力维持和平;从八国联军战争到辛亥革命,表现为“委屈求和”。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民国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是:从广东国民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以三民主义思想为主导;从南京政府成立到“七七事变”,表现为对日妥协有“度”以及努力促和;从“七七事变”到抗战结束,表现为立足于战争,不放弃和平,并以“信”求和。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思想中得到了很好传承。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出现了几个持不同文化观的知识分子群体 :“全盘西化派”主张抛弃传统 ,使中国文化脱胎换骨 ;“中体西用派”试图弘扬东方学术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新青年》派”则通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来致力于创造“第三新文明”。他们的研究方法 ,从不同角度开启了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恢宏工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马克思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文化建设更不应当割断历史。伴随着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鼓吹“全盘西化”、大搞民族虚无主义的批判,一股“传统文化热”正在华夏大地蓬勃兴起。这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尤其是教育对于我们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屑一  相似文献   

20.
步入近代社会以来,伴随列强入侵中国,东西方文化也发生了激烈冲突,到五四时期更出现了几个持不同文化观的知识分子群体。“全盘西化派”主张抛弃传统,使中国文化脱胎换骨;“中体西用派”试图弘扬东方学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新青年》派”则通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来致力于创造“第三新文明”。他们的研究方法,以不同角度开启了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