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孙中山的政体设计是其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民主共和的追求 ,在革命的两个阶段 ,提出了两套国家政体设计方案 ,但是都被历史残酷地否定了。他的悲剧之源不在于其政体设计本身 ,而在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没有成长为成熟有力的政党 ,不能以建立强大的政府扼制住中国的政治衰败 ,从而推动这些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就是建立具有以宪法为保障的,靠法律机器和权力运转的,实行民主政治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思想。文中通过对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中关键主题(民主与法治)的论述和探讨,目的是为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思想参考和值得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对西方政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代议制和三权分立理论的局限,丰富和发展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体理论。具体来说,在人民与政权的关系问题上,创立了复合民主制理论;在国家权力结构的布局上,创立了复合分权学说,构建了独特的国家权力结构体系;在国家权力的制衡上,创立了与“权能区分”相联系的制衡理论。这一理论本质上虽仍是资产阶级的政体理论,但它体现了较高的民主性和合理性,为我们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毕生以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为理想,主张主权在民,并试图通过以直接民权、权能分治的五权宪法、地方自治及以党建国的操作程序来建立国民当家做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文明模式之先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宝贵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1900年到1937年,上海的文化精英联合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中,建构起一个城市的"权力的文化网络"。在近代城市精英之中,核心已经让位于资产阶级,但因为资产阶级缺乏社会的文化权威,因此在近代城市社会之中依然离不开城市的文化精英。近代上海的文化精英与资产阶级的战略同盟,不仅坚守着城市的地方自主性,而且以市民社会为后盾,积极地过问国家公共事务,试图影响和改变中央政府的国策。  相似文献   

6.
在孙中山政治思想体系中,政党伦理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国家造幸福、人民谋乐利",是其政党伦理的基本道德原则。依据这一原则,孙中山提出了政党在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中的主要道德规范。他还从政党道德的原则和核心出发,阐发了党员作为民主主义者应具有的新道德和要培养的革命精神,即"要立大志气","存心做大事,不可存心做大官"和"替主义去牺牲"等。孙中山的政党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时俱进的进取性和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体现出民主性的精华,很值得我们作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社会民主党在纲领上都是以政治民主为核心,主张政治多元化,在他们看来,政治民主就是要消灭阶级差别,实现人权和政治权利的平等,建立充分民主的政府,这种政治民主的表现形式就是多党制和普选权,公开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并且抹杀民主的阶级性,主张和平进入社会主义等等,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走改良主义的道路,因此,认清社会民主党的政治民主观、人权观、国家观及政党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选举民主和政策民主是现代国家民主政治的两种形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采取选举民主形式 ,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从而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决定了我们不能实行西方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现阶段由于条件的限制 ,我们也不能实行选举民主 ,而只能实行政策民主 ,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西方政党制度的确立及前因,透视西方民主政治的特质。虽然政党制促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建立,但由于是建立在维护和保护有产阶级利益基础上,因而产生了资产阶级预期内和预料不到的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政党。1927年,蒋汪集团叛变革命后,就变成了亲英美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政党。国民党内部以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等为代表的杰出左派,继承孙中山爱国和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坚持孙中山的革命纲领和政策,同蒋介石集团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并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认清了历史发展规律,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并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组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11.
尊崇资产阶级革命家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党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尊崇孙中山先生是"振兴中华"后继者的应有情结,"振兴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先生的共同理想;孙中山伟大的思想品格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样需要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改造思潮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近现代,面临国家百疮千孔的现实,以严复、梁启超以及孙中山、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为寻求救国之道,曾兴起了一股国民性改造的思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提出了各自的社会发展主张,如太平天国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企求的“大同世界”,孙中山提出的以“平均地权”为主要内容的民生主义,这些主张实际上只能是乌托邦。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蕴涵更加丰富、更加准确、更加稳定的社会治理目标和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对时代的超越,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主要精华是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说"思想,"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以及"以党建国"、"以党治国"思想,这些思想极具进步意义。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并未真正按孙中山遗教办事,而是在"训政"的标榜下,建立和维护其反民主的一党专制和个人独裁政治体制。主要表现在:训政时期国民党从未"萃全力于县自治",限制、剥夺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和违背了孙中山先生"以党治国"必先治党思想,日益专制、腐败、独裁,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终致失败。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引领我国当前社会生活实际效力上有弱化趋势,通过对孙中山民主思想的透视可探寻其原因。虽然孙中山民主思想对西方民主理论有创造性的发挥,但是无法掩饰其弱点:它没有充分考虑到理论受众体的社会实力和对理论本身的接受能力,造成理论与物质基础相脱离;它对理论内容和理论宣传形式没有很好地进行本土化改造,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这些不足印证并启迪了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在于生命力的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植根于群众利益的深厚土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必须贴近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具有无限延展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正走向稳健发展富强、康乐与和平统一的道路。上两个世纪,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经历了外患、内战的痛苦经历,虽然最终击退日本帝国主义,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是中国却陷入分裂的局势,大陆与台湾至今未能统一。海峡两岸分隔了60多年,至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两岸人民生活安定、富足。然而,从孙中...  相似文献   

17.
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年,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时期,应摆脱"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之类的传统学术提法,将其定位为"后辛亥革命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族大众从模糊的民主共和意识中觉醒,在民主与专制的较量中产生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渴望,开始了政治观念的转型;这一时期,以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由此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1920年左右,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逐渐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此时湖北也形成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汉俊是湖北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领军人物,董必武正是在李汉俊的引导下,从三民主义信徒转变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恽代英在救国实践中,也开始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以李汉俊、董必武、恽代英等为核心,湖北地区形成了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群体。李汉俊、董必武和恽代英的救国思路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及最终抉择,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他们的殊途同归说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形成,既反映了历史的造就,又是一个时代人们的探索和抉择。  相似文献   

19.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中国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其形成与发展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相关。其中,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孙中山民生主义影响较大:孙中山民生史观贯穿着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具有唯物主义色彩;民生主义的四大纲领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孙中山师马克思唯物论之意,倾及中国国情,在不少方面创造性地阐发了马克思唯物论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20.
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革命过程中一次重要起义,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举行了四次纪念活 动。在革命初期,孙中山着重强调参加黄花岗起义的革命党人勇于牺牲的精神。随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与孙中山三民主义思 想体系的不断完善,孙中山先生将三民主义与黄花岗起义纪念相联系,赋予黄花岗起义新的内涵。孙中山对黄花岗起义的纪 念呈现出孙中山军事思想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