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部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的力作--评《政治发展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龙 《学习与探索》2004,(1):137-137
政治发展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二战”后,西方国家政治学者就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在政治上的改革、稳定、进步、民主化和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并不统一的政治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也是意见纷纭,莫衷一是。由李元书主编的《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版,30万字)一书吸收和借鉴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又不拘泥已有的思维和研究模式,而是从动态的发展视角对政治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深入研究。其基本特征如下:第一,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该书共六部分,十九章。第一部分,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发展理论框架下研究中国转型期政治认同问题,需要借鉴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中的现代化视角,也需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中关于发展阶段、经济基础与政治发展关系的论述。中国原有的政治认同在现代化与民族国家互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阶层分化的大背景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转型期的政治认同重构必须围绕建立各阶层利益整合基础上的利益认同、兼顾价值取向与工具取向的制度认同、执政党意识形态与应然社会价值相协调的价值认同几方面而展开。  相似文献   

3.
政治发展理论在美国从50年代发韧,至今已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即50年代中至60年代中以"民主"为导向的研究时期;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以"秩序"为导向的研究时期,这是政治发展理论的鼎盛时期;以及70年代初至今以"公共政策"为导向的研究时期.政治发展理论有时也称现代化理论.到目前为止,美国的政治学界并未对"政治发展"一词有统一的界说,对政治发展理论的框架也并无一致的看法.从总体上说,它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进程,或政治现代化进程,试图找出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构造经历了三个阶段:现代化理论阶段、依赖理论阶段和世界体系理论阶段,为什么产生于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化理论对中国有着较大的影响,而产生于七八十年代的其它两个理论则几乎无人问津?本文探索了其中的原因并通过国内外的有关发展经验讨论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与政治学的使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伟 《浙江学刊》2004,7(1):99-10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和目标,意味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应当是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统一.从21世纪的战略视野出发,现阶段应当加强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建设,把政治发展提到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其中,民主相对于法治又具有目标上的逻辑优先性.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中国政治学应发挥应有的作用.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对民主政治发展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国家-社会、政府-市场关系等"体制外"问题不同,政治学直接触及到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这一民主化的"体制内"层面."体制内"与"体制外"是一种互补和互动的关系,但又有各自的发展逻辑.政治学所研究的国家、政府和政党及其制度,对于民主政治有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政治学的重要任务应当是建构中国21世纪的政治发展理论,探索中国的体制内民主化道路,特别是把党内民主提升到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6.
50年代中期,世界开始过渡到和平与发展时代。但社会主义国家却坚持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旧观念,推行一套极左政策,不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行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因而丧失一次发展机遇,在同资本主义竞赛中落在了后面。邓小平理论正是在正确判断和把握时代特征、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继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和政策,特别是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和政策。它解决了社会主义和市场及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突出贡献和中国得到拯救和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理论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在中国 2 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特别是在 80年代末和 90年代初的国内、国际政治风波中 ,邓小平理论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事实说明 :“在当代中国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 ,而没有别的理论能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1〕邓小平理论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就在于他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 ,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特点。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都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8.
政治发展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20世纪的大部分国家的学术界和政治界,对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政治科学中用于描述民族统一构建和国家建立的过程,特别是二战后摆脱殖民统治的亚洲、非洲等新独立国家建立过程的一种政治理论,是以政治发展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为研究主题,围绕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民主转型、如何实现社会稳定、如何克服政治腐败、如何化解政治危机、怎样完成政治文化改造等核心问题而展开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9.
盛勇 《求是学刊》2013,40(5):45-49
面对20世纪拉美和亚洲一些新独立的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政治衰朽和政权动荡的现象,亨廷顿以"威权政府"和政治发展理论为研究出发点,指出现代化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只有建立起强大的政治权威,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参与的扩大同步协调发展,方可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这种新权威主义对中国政治改革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 ,关于现代化的探讨至今仍然是探讨政治、社会方面的问题少于经济、技术的发展问题。这也集中反映在 70年代以来一直使用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化的国防。中国的主要兴趣是寻求一条不会损害自身的同一性的现代化的道路 ,寻求一种体现为 ,“好的管理方式” (goodgovernance)的国家制度。从 19世纪以来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有以下事件增强了中国对现代化的渴望 :1.鸦片战争的失败 ;2 .列强的影响和干预的加强 ;3.日本的强盛 ;4.1919年的五四运动 ;5 .苏联的建立。还…  相似文献   

11.
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的兴起、高潮及其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能主义是 2 0世纪中国政治的一个明显特点。文章以邹谠关于全能主义及全能主义政治的概念为前提 ,描述了全能主义政治的特征及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的兴起、高潮及其未来 ,以新的视角诠释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历程。文章认为 ,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产生直接根源于二十世纪初期所面临的全面危机 ,是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必将走向终结 ,而被国家与社会达成协议 ,趋于分离、遇事谈判的二元政治形态所替代。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与政治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如何影响到它的现代化模式?现代化是否意味着同过去断然决裂呢?现代化的标志是什么?应如何看待不同历史发展背景的国家的政治发展与政治参与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现代化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西里尔·布莱克与南京大学教师杨豫先生合写的这篇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杨豫先生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专攻现代化理论,并参加布莱克教授主持的“亚洲内陆现代化”科研活动,并就现代化与传统遗产的关系同他交换过意见,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写成此文,但文中的政治参与部分仅代表布莱克教授的观点。本文原文系英文,承蒙杨豫先生于百忙之中改写成中文,并承两位作者将全文惠赐本刊,在此特向他们致衷心的谢意!  相似文献   

13.
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而言,成熟民主国家和后发国家这两种政治发展模式都有其时空条件的特殊性以及经验移植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哪种发展模式更适合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成为海内外中国政治发展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检视海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得出一个基本观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选择的研究要在既有政治理念的理论逻辑下进行规范的学理探究和学术性论证,从横向的国别维度和纵向的历史维度,总结评价成熟民主国家和后发国家成功的政治发展经验,汲取对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深刻启示和有益因素,以及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唯如此,才能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逻辑,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法治“的政治学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法治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前提。弄清楚传统“法治”何以不能将中国社会建成法治社会,则是建立法治的基础。中国古代由于早期国家的形成途径产生了视法为刑的“法治”观念,这种“法治”于秦帝国时期实现了其工具理性,于汉时因以礼入法完成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从而对中国传统政治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也是导致传统社会政治不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中西古代法及法治观念作了比较,指出其根本差别正是形成各自不同的政治法律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源头。  相似文献   

15.
现代资产阶级的"趋同理论"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初,但这一理论的背景却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20年代初,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和平共处的问题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当代首要的实践问题.列宁提出了两种社会政治制度有可能和平共处的思想,并本着这种思想,努力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关系.1922年4月,在热那亚召开了包括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到30年代,苏联在解决国际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长.这一切,使当时最保守的人士都相信,苏联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强大国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放弃了不承认苏联的政策,于1933年11月16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这种从政治、经济到外交的超意识形态合作本身显然孕育着"趋同理论"产生的可能性.但"趋同理论"毕竟在当时没有产生,原因在于资产阶级拒绝承认  相似文献   

16.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理论李淑艳塞缪尔·享廷顿是我国读者很熟悉的研究政治发展理论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他的著作介绍到中国来的很多,从60年代到90年代的都有。从亨廷顿理论观点的发展和变化,可以窥视政治发展理论演变的轨迹。1政治发展的目标。有些...  相似文献   

17.
在50年代后期崛起的现代化与发展研究中,对后发型现代化的特点及其制约条件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系统的理论。本文将对这些理论做一概括的评述。一、列维的后发展思想列维首先将现代化国家依其起始时间的先后分为“内源发展者”(indiqenous de-velopers)和“后来者”(late-comers)。列维指出,所谓内源发展者,是指其现代化主要是在自己内部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国家,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大体上是一种逐渐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考察了本世纪以来“国家”这一理论概念在西方政治学理论中的兴衰沉浮及其社会历史与学术背景,重点对80年代后日益兴起的国家一社会关系理论的基本框架、具代表性的操作实例及其对现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意义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就其对于拓展中国政治学研究的视野所可能具有的潜在的学术价值进行了初步的评价,认为与现代西方其他各主要政治理论模式相比,国家一社会关系模式对于考察中国当前的体制改革及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具有更为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值得中国的学者对之作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钭晓东 《浙江学刊》2007,20(4):125-132
若欲对市民社会这一主流语式作一深入研究,须把握几个基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市民社会的自治及限度、内涵的多层次与包容性、社会的内涵及该理论的历史沿革及实证;而其历史变迁又可归纳为三次剥离:与野蛮社会、与政治国家、与经济社会的剥离;其历史发展也实践着市民社会的不同层级概念:描述性、规范性与价值性概念;尽管学术界对中国近代以来是否存在市民社会及中国市民社会的特质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影响等问题观点不一,虽然简单套用易导致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扭曲和忽略,但并不意味着不同社会形态间全无共同点,尤其当引入现代性思考维度来思考未来中国发展时,不能说其在中国语境中无意义,市民社会的合理建构是中国现代化须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植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具有相对独特性的文化哲学理论。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并辐射到文学、史学、教育学、法学、伦理学和城市规划等不同领域,显露出自身潜在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