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白居易的“物感”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广泛流行的见解,就是认为文艺创作来自作家的情之动,作家的情之动又来自客观的物之感。这,就是大家熟知的“物感”说。这个“物感”说源远流长,其最初的源头是《礼记·乐记》中的一段话: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段话讲的是音乐(按:此处所说的音乐,实为乐、诗、舞的统一体),是说音乐的产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这显然是对音乐产生原因循科学解说,也是对文艺源泉的科学解说。列宁指出:“唯物主义的理论,即…  相似文献   

2.
艺术家的审美情感的生成机制主要有三个环节,这就是:原始唤起——内觉体验——情感外化。 (一)原始唤起 艺术家的情感,都可以追溯它的原始唤起——即它的最初的原始感情模型是怎样产生的,何以能保存在艺术家的记忆里。情感当然是主观现象,但“我们的感情总是由生动的对象激起的”(杜勃罗留波夫)。关于艺术家的情感的原始唤起,中国古文论有清晰的论述。《礼记·乐记》中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作了进  相似文献   

3.
两汉时期的情理美学观主要表现于烁记》的反情和志论、《毛诗序》的发情止礼论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其主导理论是以理节情论。一、《礼记·乐记》的反情和志论《礼记·乐记》的情理美学观是与物感说密切关联的了,它首先申扬音由心生感物而动的物感说。“人心之感于物”,“感于物而后动”(烁记·乐本》)。烁记》所讲的感物而动的“人。0”是指“情”而非“性”(天赋之性)。所谓“哀。已感”、“乐心感”。“喜心感”、“怒心感”、“敬心感”、“爱心感”这六情,是情不是性。这种喜怒哀乐之常情,应感起物而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相似文献   

4.
钟嵘(公元468—约518年)的名著《诗品》是一部专论五言诗的书,起于汉、魏,迄于梁,是我国“诗话”的开山之作。该书在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上,有不少新的观点,特别是它所提出的“直寻”和“滋味”的精辟见解,有必要加以阐述。一、“直寻”就是要求诗歌反映现实关于文学创作的源泉,在荀子诸人的著作中虽已有所论及,但或失之简略,或不够全面,例如荀子的《礼记·乐记》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毛诗序》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陆机《文  相似文献   

5.
古无四声说     
一有观感而后有语言,有语言而后有文字,文字者语言之符号,语言者观成之麦现。先民见物象起心象,欲表而出之,以唇舌齿颚喉颊之比拟,眉目手足昔声之辅助,使闻者见者揣而识其所指。相沿即久,皆以一定之容仪,一定之音声,拟一定之象,所谓「语言」者于是乎形成而为一民族一社会之公器。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聋,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又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此可明声音之所以生,语言之所以成矣。语言之成及其固定之程度视其声与象切合之程度。声与象合众所易晓,不期其  相似文献   

6.
<正>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亦是最高的审美范畴。它的内涵非常宽泛,可以说是一个包括审美意象、审美意蕴、审美意趣、审美意味、审美意韵与审美风格在内的集合体。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风与骨、兴与象、形与神、物与心、景与情、知与行、学与悟等基本范畴的高度抽象结晶,亦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以心灵感悟审美对象过程中所经历的一般之境、审美之境与宇宙之境等三个心理层面的完美统一整合。它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以“气”为主,认为气是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本原,因而也是美的精髓,审美主体通过审美体验能够把握到字宙、人生的生命意蕴,达到物我一体、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  相似文献   

7.
张晶教授的《审美之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 0 0 2年 1月出版 )是一部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力作 ,其中有不少创新和突破之处。《审美之思》的第一部分全新观照中国古典美学 ,论述了中国古典美学或诗歌美学中的“偶然论”、“理”、“感物”、“体物”、“审美感兴论”、“透彻之悟”、“神理”、“势”、“现量说”等诸多概念 ,把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放在中国文化、美学的广阔背景上进行考察 ,予以新观照。第二部分从绘画论的角度出发对“墨戏”、“远”、“逸”、“韵”以及宗炳绘画美学的审美范畴做出理性省思。作者竭力发掘更为丰富的意…  相似文献   

8.
“象”与“兴”是中国传统美学两个古老独特、包孕丰富、具有重要发端意义的元范畴。“象”源于《易经》和《老子》,是中国道家美学幽深致远的基本范畴;“兴”源于《诗经》和《论语》,是中国儒家美学弘扬发展的基本范畴。中国美学的儒道互补关系集中体现在“象”与“兴”之间的关系及历史演变上。这两个元范畴的历史演变与审美融合,便是“兴象”这个关键性美学范畴的产生及其所标志的整个意象理论与意境理论的成熟。“象”与“兴”这两个元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实际构成中国美学范畴体系化研究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起点,构成理解并掌握中国美学独特体系的一条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9.
尽管,《诗经》没有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但它作为人对现实的审美产物,其本身就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审美意识和潜美学思想。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奠基石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美学滋生的沃壤。  相似文献   

10.
“诗言志”,但又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而要通过赋、比、兴,特别是比、兴的手法表达。本文企图说明赋、比、兴是发展的概念,它随着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即它们“言志”的“间接凭藉物”)认识的发展而发展,以期说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自然美的艺术形象,是活跃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性中不可分割的两大要素。一对于“比兴”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不外两类。一是基本上仅就《诗经》而论,比如朱熹,他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的解释影响很大,至今为人们普遍接受。然而观文识义,不难看出朱熹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只看到了比兴在民歌中最原始和幼稚的形态,而且有把比兴简单化为仅仅是一种手法的倾向。这,比起他的研究《诗经》的前辈来,也是一种后退。汉代郑众在《毛诗正义》中阐述说:“‘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的理论纲领是“心物”论。①就创作心理而言,心与物分别指文艺创作中的主、客体;就鉴赏心理而论,则分别指接受者与文本。创作发生是心感物而动,鉴赏发生亦然。不同的是,鉴赏者之心首先要识物、知物,要对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或形态,有内行的眼光,有识鉴的能力。否则,心就无法感物而动,鉴赏也就无法发生。《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是中国文艺心理学史上的第一部“鉴赏心理”专论。刘辩对鉴赏能力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要有丰富的“阅历”(即鉴赏经历),所谓:“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凡操干曲而后晓声,观千剑…  相似文献   

12.
季蒙 《晋阳学刊》2004,(4):60-63
天理人欲俱赅于心,而有静动之别,是理为生而静之天性也,欲为感于物之情动也,感而动之性欲也,故《五经正义》以自然之性与感动之情别之也。王阳明援引《大学》强化知行合一,从先秦将理纳入生性之中,到明代完全以理知为一性行,这中间是一个整体过程,即性理知行合一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赵国乾 《东岳论丛》2004,25(4):154-158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 ,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 ,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审美静观论     
"审美静观"是关于审美态度的核心要素,其实质是审美的无功利性。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是最深刻、最系统地论述审美静观的美学家。叔本华、鲍桑葵、布洛、闵斯特堡等美学家都从不同的侧面发展了审美静观说。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也有许多审美静观的思想资料。如老子的"涤除玄鉴",《易传》中的"观物取象"说,宗炳的"澄怀味象",苏轼的"无厌空且静",王国维的"无我之境"等,都展示了静观说中国美学中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中西的"审美静观"说有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应该说 ,“一分为三”是中国哲学界的一个既古老而又年青的话题。之所以说它古老 ,是因为对于这一命题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们的老祖宗就研究了它。《老子》提出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易传》认为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六爻之动 ,三极之道也”。“八卦成列 ,象在其中矣 ;因而重之 ,爻在其中矣 ;刚柔相推 ,变在其中矣 ;系辞焉而命之 ,动在其中”。这些都说明 ,它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相当丰富的体现。之所以又说它年青 ,是因为好像人的天性就好二分法 ,非此即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有没有关于对文艺本体终极存在的认识,过去学界似少发见.刘纲纪早在《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东晋佛学与美学”、“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两章中就深入探讨过这个问题,富有创见地提出了中国古代文艺本体论的核旨是“情物交感”的观点,在《周易美学》中,著者则对“心物交感”(即“情物交感”)作了更深入地阐发.著者认为,中国美学始终是以心物交感而产生的情感表现来说明艺术的发生与本质的.交感论是中国美学对审美与艺术创造中主体与客体(对象)关系的解决.而中国美学的交感论的理论基础最初是由《周易》奠定的.《周易》中不仅有一个和“感”直接相关的“咸”卦(“感,咸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而且还有十一、二处谈到“感”的问题.其意可归纳为几点:(1)“感”虽为“感应”,但又非单方面的被动接受,而是两个事物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即所谓相“交”  相似文献   

17.
现代美学的发展离不开试验与实证方法,实践美学也不例外。西方实验美学的三种理论模式与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观点密切相关并相互对应:心理动力学模式—中国古代的“心动说”—高尔泰的主观论美学;行为主义的S→R模式—中国古代的“物动说”—蔡仪的客观论;完形心理学的“异质同构”模式—中国古代的“心物交融说”—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论。在此复杂的理论博弈中,实践美学不仅用“实践一元论”解决了哲学美学中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心物关系问题,而且用历史和逻辑、共时与历时相统一的方法将试验心理学与审美人类学结合起来,从而使自身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实证基础上。当前有必要重提实践美学的实证方法,以抵制美学玄学化的倾向,并对种种美学神秘主义观点进行祛魅。  相似文献   

18.
心物感应论和模仿说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物感应论和模仿说的比较分析吴剑林心物感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心物感应,顾名思义,离不开“心”、“物”以及二者的联系。当然,在具体的阐述中,中国古代的文论家们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都是在物之象与心之动中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中国古代文...  相似文献   

19.
关于“兴”法的研究,自汉而今,意见纷呈,莫衷一是。我对“兴”义之源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大意是:“兴”在《诗经》这部特定的诗集中,乃是以每个诗章的构思为基础,以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辞为步骤,从而造成意境和表达情思的一种方法。(立意)本文将据此进一步考察“兴”体之流变。《诗经》兴体之原型《诗经》的创作上自西周初下迄春秋中叶,历时五六百年,其“兴”体原型当有历史流变,这是考察它的特点应有的一个立论前提。由于诗三百的搜集整理历时弥久,目前很难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闻一多对《诗经》的研究用力最多,成果最为丰富,对《诗经》研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诗经》研究的观念、方法是正确的,但理论与实践有时不尽相符;其二,他以廋语解释《诗经》之兴,与兴之本义、《诗经》创作实际以及古人对兴的认识皆不符;其三,闻一多认为“《国风》中凡言鱼,皆两性间互称对方之廋语,无一实指鱼者”,对理解《国风》比、兴喻义有启发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以此言《国风》中“鱼”的喻义也许是可以的,以此言《诗经》中“鱼”的喻义则不可。因为天人物我之间只要存在相似相关的关系便可比、兴,鱼与人之间存在太多的相似相关的地方,以鱼可喻多义,以鱼喻男女之事只是众多喻义之一,而不是唯一,不可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