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历程中,人们时贫困的认识逐渐由单维的物质层面向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维层面扩展.人文贫困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被列为21世纪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农村人口居多,农村人文贫困问题尤为引人关注.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基本价值理念及其主要理论主旨与反人文贫困目标具有一致性,因而对我国农村反人文贫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医务社会工作是体现医院人文服务的重要途径。以个案、小组、社区、义工等服务形式为主体的医务社会工作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困扰,着重解决患者因疾病引起的各类心理与社会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人关怀"。构建医院人文服务体系是当前医院服务改革的方向,应把握医务社会工作的特点和医院人文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发挥医务社会工作在构建医院人文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威 《社会工作》2023,(6):42-53+101-103
人类思考贫困问题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维韦斯1525年创立的“贫困救助理论”标志着科学救助思想的出现,其核心是: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必须劳动并教育子女自食其力,以此摆脱贫困。这一理论思想推动了“社会工作的教育化”,对西方社会工作影响巨大,对当代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理论还提出人们真正应该给予受助者的,不是单纯的慈善和捐赠,而是能够推动其走向自立。这让救济贫民的视角发生转变:从自发无序的私人和社会行为(单方的慈善、济贫)转向有组织有计划的国家行为和科学(双方合作的)救助。尤其是“支持与要求”(既要对贫民提供救助和支持,也要对其提出一定要求)的辩证原则,也已成为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的辩证原则。  相似文献   

4.
程萍 《社会工作》2016,(5):15-23
阿马蒂亚?森的权力贫困观和能力贫困观,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基本伦理——赋权增能。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实践经验,与扶贫、赋权增能有着天然的亲和性,在赋权增能的视角下,研究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设想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四条路径:第一,从“外力推动模式”,渐次推进到“内力推动模式”;第二,以精准识别主体需求为起点,定制增权计划;第三,以文化教育服务为基点,推升贫困农民综合素养;第四,以自治经济组织为依托,挖掘脱贫的内生动力。然而,社会工作有效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尚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主要包括:在扶贫体系中的定位和分工尚不清晰,农村社会工作队伍的规模化、专业化、职业化严重滞后,实践中易出现专业融合和文化识盲问题。  相似文献   

5.
2020年后中国贫困问题将发生转型,相对贫困群体成为扶贫实践的主体。国际上对其测量方法主要分为收入测量和非收入测量两大类。前者以收入为基准,辅之等值量表确定家庭规模,采用绝对值或比例值计算,如世界银行高标准贫困线与社会贫困线、经合组织和欧盟相对贫困线、澳大利亚亨德森贫困线和新加坡收入位置法测量等;后者则将群体需求指标化,更关注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情况,以A-F多维贫困计数法为代表。相形之下,中国可以针对发展现状,城市采用相对贫困测量方法,农村采用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根据家庭成员结构划分家庭类型,制定扶持政策;细化转移性收入统计,将政策性转移收入单独列出;提升贫困测量结果应用范围,实现与扶贫政策设计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高校的贫困生几乎来自农村,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非常贫困,这部分贫困大学生受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存在一定的缺失;加之很多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人文氛围不够浓厚等因素,这样就导致了在校贫困学生的心理相对缺失,并得不到有效的修复,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对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沙占华 《创新》2021,15(3):11-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百年努力取得了减贫的伟大胜利.中国的减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减贫经历了废除封建生产关系缓解贫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救济式扶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的摆脱贫困、专项减贫计划下的消除区域性贫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下的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阶段转换,不同阶段的减贫政策依据贫困范围和贫困程度进行了适时调整.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消除农村贫困当作全党全社会的重要工作;不断深化改革,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调整农村减贫政策;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注重加强减贫的国际合作,共享先进减贫理念和经验.我国减贫的成功,引领了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促进了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落实这一理念涉及高校各个环节.本文从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角度,阐述了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旨在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保证高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的农村,生活着社会中最大量的弱势群体——农民,发生着当前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应该成为中国社会工作的重心之一。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将专业发展特色定位为农村社会工作,把自身打造成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农村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发展特色的培育,需从专业价值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搭建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0.
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收入贫困的发生率较高,贫困人口规模巨大,贫困状况令人担忧.全国低于国内低保线的老年人口为5576万,相对贫困老年人口为7698万-8959万.并且,中国老年人贫困发生率呈现“三高三低”的结构特点,即农村高于城镇、女性高于男性、高龄高于低龄.贫困发生率随着老年人自身教育水平的提升而降低.此外,独居老年人和农村空巢老年人更是收入贫困的高发群体,需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并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在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背景下,社会工作高职教育继本科教育之后,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但其人才培养多以技能为导向,忽视社会工作的教育特点.在对广东省A高职社会工作三二分段的人才培养的调研得到印证: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断裂、专业教育缺失及忽视人格发展等问题.为此,构建全人教育的"身心灵"高职社会工作育人模型,能够促使高职学生在社会工作技能技巧,专业认同、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感,价值伦理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转型时期,农村经济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工业化对自然资源的负外部性和体制供给不足,导致了农村自然资本的持续供给能力不足、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缺乏、就业不充分、保障不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受到制约、农村贫困现象依然严重。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必须建立合理的体制结构,消除负外部性,矫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失灵。转型时期反农村贫困的体制框架为:完善市场体制,保护农村资源和环境;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完善就业体制,促进社会公平;建立健全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和享受需求。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已于2020年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消灭绝对贫困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我国在消除绝对贫困后,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需要着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老年人口作为社会中特殊的弱势群体,其相对贫困问题有着更为突出的特点。老年相对贫困是相对贫困的重要类型之一,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差异性、多维性和长期性。老年相对贫困的治理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与未富先老并存发展、老年多维相对贫困识别存在困难、老年相对贫困脆弱性较高、老年相对贫困区域发展不平衡、老年相对贫困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多重挑战。因此,老年相对贫困的治理需要建立健全社会财富储备机制、贫困识别机制、综合治理机制、政策衔接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与社会开始全面进入后转型期,贫困呈现出新的特点。转型期构建的社会救助体系需要加以完善。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其边缘化地位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既能够使社会工作得到发展和社会认同,更重要的是为后转型期应对贫困问题提供了积极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会工作在欧美国家得到较好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笔者在查阅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后,在罗村地个案访谈以及田野调查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对贫困农村地区当前的需求现状、社会工作发展的阻碍因素与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内含做一个较为透彻的分析。笔者基于调查资料强调农村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对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可能性进行构建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2011,(3):20-24
一、贫困问题概述 贫困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通常被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焦点的同时,对社会工作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专业领域,面临如何开展或如何发展的问题是必然的.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人为本,助人自助"为价值取向的学科,从专业的立场考虑社会工作如何达到其自助社会体系事关重要.那么如何界定民族社会工作案主、工作者、研究者的关系?本文立足民族社会工作概念建构,阐释民族社会工作进程中案主、工作者及研究者等"当事者"协同实践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12):81-84
贫困代际传递是导致当前一些农村地区长期贫困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精准扶贫取得实效的主要因素。由于妇女在家庭中扮演的特殊角色,使其成为贫困代际传递中的主要传递者,将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传递给子女,使下一代人继续陷入贫困境遇。因此,探寻妇女贫困的根源,调整精准扶贫机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当前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和巩固扶贫成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分析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春雷  晏超 《社科纵横》2008,23(6):158-159
高校不断增加的贫困大学生,越来越成为大学管理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社会、学校建立的资助体系仅能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物质需求,而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却没有引起高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本文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案例归纳的基础上,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产生诱因.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矫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问题是当前我国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的价值理念,其在农民工问题的认识上更突出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社会工作对农民工问题的介入主要是通过专业方法协助农民工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不断增强他们的能力和信心,从而能够正常地适应社会生活,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