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日本古代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大陆历史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日本古代史和东亚区域历史之间存在的诸多内在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学界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者们提出了将中国、日本和朝鲜历史进行整体把握的"东亚世界论"。在平成时代,日本社会在方方面面表现出与此前历史不同的阶段性及独特性特征,学界需要对应地从各方面进行专题性的回顾与总结。在平成时代,作为研究东亚区域史的重要理论和研究领域,"东亚世界论"继续得到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时代性特征,有必要对此进行梳理、总结。这一工作除了对东亚区域史的深入研究具有推进作用之外,由此还能够了解到平成时代日本社会对华思潮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日本文化外交在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国际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后,为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日本文化外交观念出现变革.推出"发信"、"受容"和"共生"为行动指南,对运作机制和活动方向进行了调整,并积极就活动项目、文化形式和传播方式进行新的实践探索,目标是不断提升国际形象、最终实现政治大国形象的建构.但由于日本外交实际与文化外交的属性要求存在矛盾,同时受历史观的直接影响,从长远看,文化外交对日本的国际形象建构作用会出现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浅谈日本的文化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日本实行借助动漫、影视等"软实力",促进与海外的相互理解和友好,输出其价值观和提高国家形象的新型"文化外交"战略,为扩大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提高国际地位,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而做出了种种努力.日本的"营建日本酷文化,打造日本国家品牌,赢得世界好感"的文化外交理念有着长远的战略目标,在亚洲地区主要是为了缓和侵略战争的历史后遣症,增强年轻人对日本的理解,提高日本的国家形象,培养更多的"知日派"和"亲日派".形成区域内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观,从而实现它所倡导的"东亚共同体"构想.  相似文献   

4.
平成萧条与日本经济走势傅春寰日本经济经过1987~1990年的“平成景气”之后,陷入了长期严重的萧条之中。被称作“平成萧条”的这次经济衰退是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对经济损害最严重的一次。那么,导致“平成萧条”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日本经济今后的走势如何...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揭示在与政治同步发生变化的经济因素、社会背景这一条件下,现代日本出现的社会问题。如平成日本在政治状况上呈现出内阁更迭频繁,在经济方面则进入了萧条时代。特别是泡沫经济的破裂导致日本社会出现了代际差距,而代际差距的出现又引发了就业、教育、道德、福祉等一些列新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笔者自身的经验,对现代日本代际差距的真是状况进行分析,并藉此考察泡沫经济破裂的诸多原因,并以"平成日本"为研究对象,探讨日本研究今后面临的课题和应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学者最早意识到 ,文化是国际政治中的一种软权力———文化力。从这一角度看 ,美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向别的国家所展开的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文化侵略、以及“文化殖民”等文化外交行为 ,从实质上讲 ,是软权力 (文化力 )的运用和实施。由此 ,文化外交已经成为美国实现其全球霸权利益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明治维新是十九世纪后半期日本历史上的一次社会大变革。这次变革使日本从一个闭关自守的、落后的封建社会和频临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迅速转变为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亚洲唯一的民族独立国家。正如列宁所说,不到半个世纪,日本已同美国一样,显示出西欧类型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文化上的和民族上的”“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部基本特征”。①探究其成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明治政府所制订与推行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和策略,无疑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泡沫经济与日本政治文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纪廷许 《日本学刊》2005,(2):111-126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泡沫经济引发的种种社会现象,特别是政治文化方面的变化,促进了日本学界对当代日本社会的新一轮探究。从“日本孩童资本主义”的定性到“日本异质论”,从对“日本奇迹”的质疑到对“日本模式”的否定,日本国家的现实及其走向似乎又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实际上,学界所说的日本政治保守化倾向是由其国家发展战略的外向性和大众意识的内向性特点所构成的。泡沫经济的崩溃,不但加速了日本社会的结构疲劳,更扩大了社会思潮的混沌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日本流行的“日本文化论”流派繁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认为天皇是日本文化的中心这一派由三岛由纪夫到江藤淳一脉相承。他们主张否定战后日本的民主主义,重新估价从波茨坦宣言到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历史。二、以山本七平的“日本人论”和最近企业研究提出的“日本文化论”为代表的一派。这一派的基调是大平时代的首相咨询机构政策研究会的报告《文化的时代》中的观点。他们认为:由于高度的经济成长,日本就要迎来“超现代”的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文化的时  相似文献   

10.
王小红 《唐都学刊》2002,18(2):96-100
西方对东亚崛起在“现代意义”上的理论关注 ,最初起始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而且主要是从文化和种族的角度去加以关注的。继日本之后 ,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迅速崛起 ,这就客观上促进了东亚文化解释理论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 :“现代儒家”文化理论 ,庸俗儒家主义理论 ,东亚现代化“情感模式”理论 ,亚洲价值论等。文化解释理论研究者认为 ,文化因素已成为东亚崛起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以平成时代"本的防卫政策变化为分析对象,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本平成时代的防卫政策变化,是被动因应威胁还是利用体系性契机主动调适目标和手段。通过对体制机制、军力结构等两个普遍性要素和"美安保体制、安保法制等两个特殊性要素的分析发现,冷战结束至今"本防卫政策的调整与发展,反映出"本政府具有明确主动意识与内因动力。不仅如此,平成时代"本防卫政策的调整与国家战略直接关联,对"本国家的未来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明仁天皇、德仁天皇即位时都宣誓,遵守《日本国宪法》,尽到日本国及日本国民象征的责任。从历史、制度、天皇退位这三个维度,分析日本明仁上皇和德仁天皇为何不断强调其象征性,有助于更深刻认识从平成时代到令和时代过渡期的日本政治。从日本宪政史看,明治帝国宪法下的天皇制是一种军国主义战争模式,而在二战后《日本国宪法》下的天皇制则是一种象征和平的模式。安倍晋三首相力图在任内修改日本宪法,不仅涉及宪法第九条问题,也涉及天皇制问题,其前景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2019年7月1日,日本政府的经济产业省宣布日韩两国间的信任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严重损害,同时正式发表只能修改对韩方的出口管理规定。然后,自同年7月4日起,针对半导体等对韩国主要出口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需的超精密化学原料——光刻胶、氟化氢、氟聚酰亚胺三种产品开始实行新出口限制。据部分专家们的主张,日本政府通过新出口限制措施对韩国的半导体大型企业进行一种“牵制”或“报复”,这种分析和判断确实有些说服力。但是,这种分析与事实不符,因为这次日本政府做出新出口限制措施,究其原因在于2018年10月30日韩国大法院的判决,并非是因为韩国半导体大型企业的崛起。本文将对韩日两国半导体贸易摩擦中的双边博弈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日本研究》2020,(1):48-62
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的殖民政策导向及活动形态,最终目的是把台湾彻底同化,并为此不断强化各项具体的殖民政策措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策划制定的“国土计划”案中,包含:了对殖民地台湾产业及人口的分配计划等重要内容,成为针对包括本土及海外殖民地综合性开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943年10月,由企画院策划制定了《中央计划草案》,其中针对台湾的计划案,继承了此前日本政府和台湾总督府制定的相关计划案。与其他殖民地地区相比,台湾的工业化构想并未受到重视,但该计划中有关工业生产目标远远高于实际状况,所以呈现了完成可能性极低的特征。虽然该计划加速了台湾对日本本土的经济性从属,但与朝鲜和中国华北地区相比,其在补充日本本土经济上的作用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5.
施雪琴 《创新》2013,7(1):12-18,126
东南亚作为中国的近邻,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点地区,同时东南亚也是华侨华人聚居的主要地区,如何利用华侨华人开展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热点课题。通过在跨国移民与国际关系互动的框架下,探讨移民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角色与优势;以中国在东南亚开展侨务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历史为鉴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东南亚以侨务为轴心的公共外交方式、特点、效果与局限;新形势下,中国政府挖掘并整合东南亚华社历史文化资源,探索中国在东南亚促进公共外交的新方式、新媒介、新平台的现状,可为中国政府如何依靠公共外交来塑造中国形象,提升软实力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陈沐阳 《日本学刊》2020,(2):98-123
中日两国同为国际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上的后发国家,先后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导的国际发展金融机制产生了冲击。通过对两国四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深入分析发现:当下,日本的海外基础设施投融资大体遵循了经合组织倡导的模式,将发展性的官方援助与商业性的出口信贷分开经营,前者支援欠发达国家,后者则流向更发达的市场;中国的海外基础设施投融资类似早期的日本,兼顾发展性与商业性,主攻发展中国家项目。日本实行分营模式是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与国际制度碰撞而妥协的结果,后发国家最初多依靠政府支持拓展海外业务,随着企业逐渐做强,政府与企业的偏好产生差异,基建资金或出现分流。对中日四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完善对两国开展海外基础设施投融资活动的认识,也可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两国拓展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仵颖涛  张倩 《创新》2008,2(1):70-75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如何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已成为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以日企在我国的发展起伏历程为例,分析日企在中国衰败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得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注重长远效益和综合效益,实行全局战略;入乡随俗,重视本土化;着力塑造及维护品牌形象;重视文化融合;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回报当地社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跨国经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张帆 《日本学刊》2022,(1):107-120
美苏“新冷战时期”,日本学者围绕本国的安全政策展开了论争。以高坂正尧为首的“日本型现实主义者”秉持以“基础防卫力”与“综合安全保障”为核心概念的“综合安全保障论”,主张坚持《防卫计划大纲》与“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冈崎久彦、佐藤诚三郎、清水几太郎等学者则立足于“传统安全保障论”,向“综合安全保障论”发起了挑战,认为只有大幅强化军事力量才能应对苏联的威胁,呼吁修改《防卫计划大纲》、废除防卫费不超过GNP 1%的限制。思考这一时期日本的安全政策论争,不仅可以反思先行研究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存在的问题,还有助于深入理解当前日本安全政策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日本电子政府服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起步,通过对20多年来涉及电子政府发展的数项战略和计划进行梳理,发现日本电子政府的含义和致力解决的问题既有所变化又有一定的连续性。从日本国内社会各界和联合国调查报告对日本电子政府运行的评价分析来看,日本电子政府服务取得了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本文对日本电子政府的含义进行了再解析,并结合上述分析对以往日本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和计划的意义加以重新审视,从而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挖掘潜在的应用系统推动电子政府服务的普及,进一步落实以需求者为中心的理念,消除数字鸿沟,把更多与灾害相关的服务项目纳入电子政府服务范畴。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快推动电子政府的完善和发展势在必行,日本在推动电子政府发展中的做法和经验,可以为中国相关领域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