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孙文 《日本学刊》2008,(1):85-97
日本古代文献中出现的虾夷与近代阿伊努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是日本史、日本民族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学术史的角度,寻绎阿伊努研究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确立的历史过程,并对日本学界在该问题上表现出的心态做了评析.  相似文献   

2.
内藤湖南中国史研究的理论核心是以文化为标准界定中国历史分期的时代区分论.日本二十世纪的中国史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围绕内藤湖南的时代区分论的展开与深化.从内藤湖南的时代区分论及其相关论争,可以窥测二十世纪日本研究中国史学的若干特点与动态.  相似文献   

3.
平成时代日本在经济步入萧条、国际形象亟需改善的背景下提出了“文化立国”及“文化外交”理念,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本土文化的海外输出。本文首先分析了平成时代日本文化海外输出的社会背景,再从相关法律法规、代表性战略项目和以动漫为例的具体传播策略三个层面展开,由宏观到微观深入解析日本推行文化海外输出的各方举措。随后,总结日本在扩大文化国际影响力、创造经济效益、提升国际形象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提炼出日本在平成时代相对于其他时代,对比其他国家,在文化海外输出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最后针对日本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国在国家文化输出过程中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4.
女性文学形象是中日两国文学草创时期不容忽视的内容。比较研究这一时期女性文学形象,对梳理中日各自文学史源头,深入认识中国古代文化之于东亚文明发展进程的意义,乃至深化有关女性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日古典文学初期的神话为研究对象,比较女性文学形象的异同,论析其根源,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鲤"译丛旨在介绍日本优秀的历史著作,希望这些满载着洞见、趣味和启示的"大家小书"穿过地域与文化的界限,向读者展示出日本学者关于中国的研究视角和成果。"甲骨文"系列蒙古帝国的兴亡:军事扩张的时代(上)·世界经营的时代(下)[日]杉山正明著/孙越译邵建国校2015年12月/79.00元(精装)欧亚史、蒙古史顶尖学者杉山正明教授有关蒙古帝国兴亡历程的研究精华。中国通史:问题史试探[日]堀敏一著/邹双双译2015年12月/59.00元(精装)堀敏一先生以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著称,本书是他以学术问题为中心撰写的中国古代通史。  相似文献   

6.
《学问》2013,(2)
近代以来东北疆界的变化,直接关系到19世纪末以来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与大国势力博奕,进而成为直接影响东北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因素。影响东北地区社会变迁与历史发展的主要外部影响,大都来自于俄、日、朝等东亚国家,而东北地区也正是在19世纪末才开始逐渐成为在整个东北亚地区列强势力最为集中因而最具国际性或东亚性的一个热点区域。到20世纪上半叶,东北地区历史与当时的东亚史才呈现出了全面的密切关联与互动的趋势,东亚因素实际上成为影响东北地区社会历史变化的最直接外因。中国东北是从19世纪末的近代历史时期以来,才成为东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开始逐步具有东亚性并成为近代东亚地区最具有"东亚性"的一个区域。从克服一国中心主义的全球史乃至东亚史视角而言,中国东北近代史既是东亚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新形势及我刊特点,除我刊在2020年第1期封底"《日本学刊》稿约"中所列诸课题外,现就如下选题约稿,敬请海内外学界同人惠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后疫情时代的世界、日本与中日关系2.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日本3.东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日本4.当代日本对外战略研究5.中日合作的新领域与新路径6.日本新兴产业发展研究7.战后日本政治文化研究8.国际政治视角下的日本价值观研究9.中日共同价值观研究  相似文献   

8.
贺严 《社科纵横》2010,25(11):77-81
唐诗选本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进程:唐代的初创期、宋金元的发展期、明代的兴盛期、清代的总结期。清代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文学集大成的历史阶段,作为唐诗重要载体的唐诗选本,其主要特点就是对历代唐诗选本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表现出明显的集大成特征,这种特征具体来说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集历代唐诗选编选成果之大成;二是集当时社会时代风会之大成。  相似文献   

9.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出现了探讨“市民社会”理论与实践的兴趣。如何认识1990年代中国市民社会论的理论倾向与特征?从比较社会思想的视点出发,透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市民社会论的历史变迁进行概括和总结,可以为理解中国市民社会论的历史相对性与必然性提供一个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货币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货币在世界货币历史中的地位早有公论,在中国经济史、金融史、衡制史乃至冶炼史上的作用也屡有评价。可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未能建树它的丰碑。本文拟就中国古代货币的文化特征——狭义的文化特征,即其证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提出一些浅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陈露  张玉勤 《阅江学刊》2012,4(4):144-148
汉文化深深影响着邻近诸国,日本文学在汉语文学的学习中继承、发展。两国在文学之道上都有"风雅"观,风雅由中国传入日本后发生了流变,日本沿用了"风雅"二字,但并没有完全接受,而是结合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风雅观,与中国重在发挥社会政治功用的中国风雅观截然不同,这反映了中日两国审美意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张翠  徐放鸣 《阅江学刊》2012,4(3):134-138
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和El本自古便有文化上的交流,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出者角色的中国对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入者角色的日本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但两大民族审美意识传统又都渊源有自,别具自我特质。从意象谱系的简素与繁复、情感表现的纯粹与功利等两大方面解读《万叶集》中七夕和歌与唐诗中七夕诗歌的艺术表现之不同,不仅有助于深化中日审美文化的比较研究.而且对申日审姜意识彤态差异的厘涪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马孆 《创新》2007,2(2):10-14
民进党当局出于地缘战略的考虑,在东南亚重点推行“台独外交”。一些东南亚国家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考虑,采取的是一种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搞平衡的实用主义政策,因而在台湾问题上不断突破对中国的承诺,使双边关系受到影响。东南亚国家应与中国联手遏制“台独”,这不仅有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也符合东南亚各国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4.
晁天义 《求是学刊》2005,32(1):121-128
将史前中国解释为巫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对历史上各种来源多样、性质复杂的传说不加辨析和区分,而是一无例外地视为著名巫师及其巫术的证据,这是近年来中国古史研究中一种显著的错误倾向.作为西方古典人类学单线进化理论的产物,这些解释不仅错误地判断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现实主义特质,与历史的实际大相径庭,同时也造成对大量古史材料的误读,使古史研究陷入不必要的混乱之中.  相似文献   

15.
金柏松 《创新》2010,4(5):5-7
当前,世界经济失衡结构急需扭转。2009年9月21日,时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向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议"共同构建东亚共同体"。这项提议对推动世界经济向均衡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它能促进东亚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促进世界三足鼎立新格局的构建,引导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6.
周丹丹  李若晖 《社会》2016,36(5):197-221
“知母不知父”的母系社会学说在西方和中国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学术命运。在西方,它作为一个学术命题已被基本否定,但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界却被广泛接受。西方“母权社会”学说体系的坍塌,为我们反思中国自身“知母不知父”之说的来龙去脉提供了契机。晚清民国之际,这一话语体系被引入中国,之后被历史学家用来构造了中国上古时代的一个特定时期,以期证明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外乎于人类之普遍历史。重新回到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自身,我们发现,在道家和法家的思想脉络中,“知母不知父”具有各自独特的思想内涵。先秦文献所展示的思想世界与20世纪套用西方学术术语对其进行的描述之间存在裂缝。本文将梳理“知母不知父”的中国谱系,反思这一断裂对当今探索社会学本土化的意义,并由此发掘与阐扬中国社会学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7.
哈尔滨:近代东亚犹太人最大的活动中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近代 ,哈尔滨曾是东亚犹太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宗教精神中心。犹太人在哈尔滨进行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活动 ,对哈尔滨的经济繁荣、城市建设曾起过重要作用。目前在哈尔滨仍保存着一批犹太人档案、历史文献、建筑遗址及东亚最大的犹太墓地。保护和利用这一文化遗产 ,深入研究哈尔滨犹太人史和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的生活状况 ,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以色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犹太人的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8.
From 1592 to 1945, Japan conducted a series of military incursions in East Asia, including the invasion of Korea of 1592-1598,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and the 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of the 1930s-1940s. The tone of this series of aggressive actions was set by Toyotomi Hideyoshi, was continued in the Meiji Restoration and magnified in the Showa era, crystallizing into a pervading pattern of thought and action hiding behind the facts. Those post-World War II views that propose to cut the connections among these wars launched by Japan do not conform to the way Japanese said and behaved in the past but merely endorse some contemporary Japanese academic opinions. Therefore, exploring the facts and hidden logic linking these wars and restoring the original attributes of each regional war may be of benefit to fundamental studies and realistic concerns about Eastern Asian issues.  相似文献   

19.
从1592年到1945年,日本在东亚地区先后发动了“壬辰倭乱”、“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等大规模兵燹。这一系列剑指东亚的侵略行动,定凋于丰成秀吉,承绍于明治天皇,膨胀于昭和时代,已形成隐秘于事实背后的一以贯之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惯性。“二战”后主张切断战争『日J关联的意见,并不符合历史上日本人的自身说法和做法,却符合现代日本学界的个别表述。因此,钩沉每场战争之间的事实和逻辑隐情,还区域战事以本来属性.或许能对东亚问题的基础研究和现实关照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