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五四精神最核心的内涵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应该自觉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把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融入自己的实际行动,要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要不断解放思想,追求进步;要不断增强民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自觉树立科学理性的观念;要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时期形成的一种精神价值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良好开端,指引着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进行不懈探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指引和动力源泉。五四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永恒的时代价值,其本质内涵随着中国的发展进程不断得到创新与升华,并奠定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思想基础,为一代代中国青年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导。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挖掘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激发当代青年的爱国热情,上海社会科学院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百年来,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青年的爱国情怀更加务实、理性、稳定,但青年思想也存在分化、断裂、脱节等问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新时代的青年要承继和发扬五四精神,承担起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4.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被认为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而从这场运动中诞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推动着当时无数爱国青年为祖国的独立、繁荣、强大而努力拼搏。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多变的困难与挑战,做好弘扬"五四"精神的相关工作,对当代中国青年具有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在中华大地上爆发,直接催生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内容的五四精神,五四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五四精神推动人们不断追求民主进步,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接受民主科学等新思想的洗礼。这种伟大精神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年知识分子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在今天的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五四精神对新时代的青年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年是最具活力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青年的作用和影响,长期以来在处理与青年关系的问题上积累了重要的历史经验。通过分析这些历史经验,对新时期中国面临着如何更好的处理与青年的关系,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全人生指导”:“五四”精神影响下的青年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所体现的"五四"精神是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由民主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自主自强精神、求实务实精神相互渗透、相互贯穿的时代精神."五四"精神影响了教育,特别是青年教育,引起了人们对青年教育的极大关注,形成一股青年教育的潮流.这股潮流的核心是"全人生指导".八十八年后的今天,那股潮流对青年教育仍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与现实价值.回返那段历史能够唤起我们沉睡的意识.去着力解决青年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青年"诞生于辛亥革命的前夜。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命运多舛,从多灾多难走向初步繁荣,其间历代中国青年特别是当代青年发挥了怎样的历史作用,担当了何种角色,一直是青年研究领域非常重要而又被一度忽视的问题。袁贵礼、宋忠好的专著《青春百岁:关于中国青年的历史管窥与现实观察》(黄山书社,2013年11月出  相似文献   

9.
“五四”作为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转型的助推器,除了社会发展规律使然,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一批近现代知识分子不断发掘民间力量、激发国民觉醒的努力.底层民众被唤醒的同时也标志着近现代知识分子民间价值取向的孕育、形成。本文通过审视、梳理“五四”知识分子的这一文化自觉.对构建后现代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人生追求和信念做一先遣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中的"历史虚无主义"产生于近代,存在着载体多样化,形式更加隐蔽的特殊性。当前青年群体接收信息途径多元,猎奇心理和对中共历史认识的不全面,以及留学生的特殊群体和社会应然与实然的断裂,是青年群体接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原因。"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着消解历史、激化社会矛盾、消解民族精神的危害。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国家宣传渠道的管理,结合青年自身特点,警惕学界的历史虚无主义存在,来引导与应对青年群体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发展出现服从与反思、解放与迷茫、理性与矛盾勾勒的变迁图景,也反映出新时代青年文化的发展趋向。新时代的青年文化景观既具有青年文化的预见性与超越性、进取性和建构性、理想性和生活性等共性特征,又突出表现为雅俗共赏、进退有度、家国兼顾的时代特性。新时代,应注重从个人追求与社会理想的统一、独立思想与过硬本领的统一、青春热情与社会担当的统一几方面入手,突出政治引领、思想引领、责任引领在青年文化引导上的关键作用,推动青年文化持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五四运动”以来,国内青年研究业已历经了近一个世纪,青年研究的学理化、专业化与规范化有了很大进展,学者们就青年研究学科化及青年学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探讨。但是,纵观当前的青年研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卷化、碎片化与泛政治化等学理困境。超越青年研究的现有学理困境,可以考虑实现三个基本转变,即从对策性研究向解释性研究、从同一性研究向批判性研究、从结构化研究向过程性研究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社区建设吸引青年返乡回流,青年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突击队和生力军,两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从实践来看,青年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表现为思想带动型、就业促进型、项目带头型和社会管理型4种介入方式。共青团组织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契机,通过组织格局创新、终端阵地建设和活动品牌融入,实现对农村青年的再组织化,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年轻一代在社会化方面遇到很多的困惑,而从西方舶来的间隔年对于年轻人的生活观纠偏、世界观重塑、价值观内化、人生观培育、生命观感悟以及正能量传递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间隔年加速了中国青年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作为群体政治的一个视角,青年政治是群体政治中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它蕴含着极大的政治势能和政治意蕴。青年与政治的关系,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政治环境下具有不同的表现,主要有接班人政治、代际政治和反叛政治等基本模式。然而,从现代政治发展的方向来说,青年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以接班人政治为基础,以公民政治为发展方向,充分考虑代际政治的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避免反叛政治出现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17.
五四运动及稍早开始的法的转型,都是在近代中国对外失败、西风东渐的背景下发生,且相互关联。在中国现代化史上这两件大事中,青年是主体。学生特别是留学生、青年知识分子和现代职业的青年群体,是法的转型和五四运动的行动主体。他们以先行者、革命者、思想家、法学家(教授、学者)、传播者(记者)和司法官、律师等身份或角色,在中国现代化运动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的先锋性或进步性、激情性、结群性及"代"的特征,不仅对推进法的转型及拓展法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思考五四百年后的民族复兴有着厚重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复杂性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对青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在重塑人的概念方面所提出的某些观点,特别是其对青年和青年问题所给予的特别关注和深度介入,则直接将青年研究引入复杂性视域。青年猴、青春化、青少年阶级,是莫兰提出的关于青年问题的三个相互联结的概念,或可称之为三个“青年假说”,其中蕴涵的认识价值对青年研究有着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1949--1977年,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在有计划地动员中经历了迅速增长、缓慢停滞和恢复发展三个阶段.团员人数从90万人增长到4700多万,这一组织也发展成为全国青年的组织核心和青年运动的领导核心。这一时期共青团青年动员的成功策略主要表现为动员政策、动员结构和动员方式三个方面。在计划经济和阶级斗争的社会氛围下,团员不仅是政治身份的标签,还是稀缺的政治资源,对青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共青团通过建立从中央到基层、层次分明、覆盖全国的动员结构,结成了完善的动员网络;通过采用自上而下的政治宣传教育,保证了动员渠道的畅通和动员力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教派隔阂和教派政治、列强的争夺和外部势力的插手、殖民者的"分而治之"政策、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问题是黎巴嫩内乱的四大历史根源.它们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形成并发挥作用的,且呈现出积重难返的态势.要彻底结束黎巴嫩的内乱局面,只有逐步实现四个目标:教派利益服从民族国家利益;排除外部势力的恶性干扰;建立平等友好的黎叙关系;实现黎以关系正常化并最终公正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