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的网络社会既给青年人寻找自我、建构身份搭建了广阔的新舞台,也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空间自由、文化自主的新天地——青年文化的"自我空间"。在这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和遵循"快乐至上"原则的空间里,青年人主动将自我符号化,充分运用网络媒介的自主权,通过创建微电影、微小说等微美学文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投射到网络社会并最大限度地释放与表现、宣泄与满足。他们在"自我空间"里呈现自我、形塑自我的同时,也进行着青年亚文化的传播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作为网络交流的一种方式,"动物化"的网络话语赋予了信息时代青年人际交往以全新的内容。青年网络话语"动物化"是青年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一道桥梁,成为青年网络交往不可缺少的传播符号,更是青年竞相追逐的一种时尚。在不断繁荣的"动物化"网络话语里,青年人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在这样的文化场域里,青年极力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同看法,并不断地对网络与现实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待青年"动物化"的网络话语,应该因势利导,将其积极意义充分发挥出来,而将其消极影响控制到最低。  相似文献   

3.
青年“博客文化”是指当代青年广泛利用“博客”为手段记录生活、发掘自我、展示自我、不断实践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本文从兴起、特征、影响对青年“博客文化”进行解析,提出了重塑青年“博客文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多元文化的产生与碰撞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16年以来,"丧文化"现象在网络空间骤然兴起,它以"丧"表情、"丧"语言等带有"丧"特征的符号来表现青年人颓废、悲观的负面情绪,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在特定时空节点出现的一种亚文化现象,网络"丧文化"现象的产生与流行,必然与当下青年群体的生活现状与复杂心态密切相关。在信息社会的土壤中产生的"丧文化"不仅仅在内群体迅速发酵,还扩散到了整个社会环境当中。  相似文献   

5.
恋综“上头”现象既是当下城市单身青年情感满足的代偿机制多元化的一种表现,也折射出青年人对理想化恋爱关系模式的渴望。恋综节目之所以能吸引青年人,深层逻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满足了在亲密关系理性化的背景下青年人期待理想化情感的需求,为青年人提供了情感代偿的体验;二是通过强化暂时性的脱嵌体验、模糊虚拟与真实的边界,让青年人获得主位控制感和实践感。对于青年人的现实婚恋实践来说,恋综“上头”既是一种情感赋能,又是一种现实消解的力量,需要个人、媒介和国家各个层面的对话、反思和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6.
音乐社交媒体拓展了人们关于抑郁的话语表达空间,催生青年“网抑云”亚文化圈群并引发新一轮抑郁污名现象。分析网抑云圈群有助于了解青年对抑郁的公开表述与互动状况,为互联网情绪治理提供借鉴意义。基于网易云170个抑郁歌单和20374条歌单评论进行文本挖掘与情感分析,探讨网抑云圈群的话语表征及互动策略。研究发现,网抑云语言形式多样,除了“矫情的‘伤痛文学’”,还具有自我聚焦式抑郁展示、自我验证式抑郁建构及娱乐性抑郁异化等特点。圈友互动主要包含点赞与回复,呈现消极偏好与仪式互动等策略特点。尊重青年群体心理规律,正确引导互联网圈群,是规范网抑云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青年文化”具有“亚文化”属性,不仅仅指“青春叛逆”这一特质,在新媒体时代更涉及到“网络媒介”对“青年文化”的形塑。通过当代大学生阅读调查、网络使用习惯调查以及实际社交状况的深描,探讨青年群体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中不同的身份表达,可以发现当下“赛博空间”中的青年自我表征与现实身份认同的关系具有“自反性”,一方面“次元壁”的区隔显示出青年身份认同的焦虑,另一方面从“网络—现实”空间的二元对立中又生产出身份认同的路径,即通过“自我对抗”最终生产出青年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或支配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的附属性文化方式.体现了青年人特有的反抗、冲突、另类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具有即时性、跨文化等特点,具有匿名交流、张扬个性等虚拟空间特征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给青年亚文化带来了多元化变迁。在新媒体的语境下,“粉丝团”、“恶搞《新贵妃醉酒》MV”、“火星文”等实例展现了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继“韩流”、“日流”以后,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中国风”潮流。目前,中国的影视文化、音乐文化、服饰文化、娱乐文化在青年中流行开来,大有压倒“韩流”、“日流”的气势。本文从概述“中国风”的现象开始,分析“中国风”在青年群体中“劲吹”的原因,并以此为视角作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青年"汉服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已有10多年的时间,在这10多年当中,汉服运动在各地青年当中蓬勃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诉求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形态。以广州为例的实证调查发现,"汉服文化"爱好者中"80后"、"90后"已经构成了绝对的主体,且以女性、汉族青年为主,文化层次较高。其主要目的是:汉服文化的传承、传播与普及;汉服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与汉服相关联的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深化。而青年"汉服文化"的兴起主要有以下原因:全球化的持续推进所激发的民族认同的觉醒;国内少数民族政策对于民族身份的强调所引发的民族意识的增强;服饰作为青年亚文化的直观标识往往成为青年时尚流行文化的先锋。为此,我们要准确研判汉服运动中的青年及其组织的不同诉求,并对之加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以省钱、节约为宗旨的“拼客”消费引领了一股新的时尚潮流,这种类似于“AA制”的消费吸引了越来越多青年人的加盟,且衍生出众多“拼法”。拼车、拼房、拼吃、拼玩、拼贿等众多“拼”消费已成为都市青年人的另类时尚,“拼”的项目几乎覆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他们认同“花钱少,办事多”的生活方式,期待用最小的经济成本追求全方位的品位生活。随着都市“拼”客一族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在创造节约消费文化的同时.也给城市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本研究于2009年1月以杭州、宁波两地的上班青年为研究个案。通过对9人深度访谈和852人问卷调查,描述了上班青年拼客消费的现状。分析和解释了“拼客”消费呈上升趋势的原因和弊端。  相似文献   

12.
当前“碎片化”时代下的社会结构性特征包括知识爆炸式增长、社会思潮多元化、快餐文化风行、传播手段多样性等,其发展态势影响了青年主体与文化的群像特征,包括加剧了青年的圈层主体性、导致了青年文化碎片化、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组织及活动载体。研究提出了高校青年文化建设在“碎片化”时代下转型与重构的五条路径:围绕“立德树人”,发挥共青团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导向作用;加强“文化自信”,整合碎片化的信息与资源;深入基层,针对性渗透到青年文化的每个角落;创新整合及碎片重构,搭建大数据下的“智慧团建”;发扬先锋模范作用,培育示范性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13.
网络空间青年人的"丧"是一种重要的话语论述和实践,呈现机制是以情感的自我探索为源起,沿着公共形象的自我控制路径,达到共同体自我抚慰的终端。从"自我"意义的生产和消费到群体认同乃至显性文化的形成,"丧"有从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话题的趋势。自恋与阶层固化是真正干预和影响青年人"丧"气的心理与社会动因。面对青年人"丧"的呈现,社会正确的应对是形成舒展而自由的体制和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4.
"粉丝亚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是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果粉"在消费价值观上表现为人物崇拜、科技时尚追求以及身份象征。"米粉"在消费价值观上多表现为追求高"性价比"的消费原则、"抢"来的成就感以及支持国货的内在动力。"果粉"与"米粉"间的相互漫骂和攻击折射出青年在消费价值观上的共同特点:对流行文化的跟风式消费、消费上的虚荣与攀比以及对时尚、文化和审美要素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中逐步被"边缘化",改革开放之后"洋节"以全新的庆祝方式满足了现代青年人对休闲、娱乐、聚会、消费的要求。随着我国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青年人注重自我价值,自我意识凸显,个性独立张扬。在"洋节"的退烧中创立专属自身群体的独特节日,并赋予节日以文化内涵。从社会文化的多维度视角透视青年自创节日文化的原因,审视其活动内容,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超级女声:青年文化新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超级女声这一成功的娱乐节目,不仅在这个夏天狠狠抓住众人的眼球,而且当前仍继续演绎着“后超女时代”的传奇。她在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生活中持续掀起阵阵文化浪潮,成为折射当前青年文化最为典型的模板。本文将以“超级女声”这一典型现象为模板,对当前青年文化呈现出来的新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对青年文化高层次的提升和对青年的引导进行反思,以使青年文化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将网络"丧"文化的创造、传播和解读放置于青年话语形成的整体脉络中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梳理和民族志访谈的方式来收集和提炼素材,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在文本建构上,不同形态的"丧"文化表达均运用了与主流叙事相分化的逻辑和修辞,语言上呈现出反讽和自贬的意味;在认知结构上,"丧"不等同于青年的真实状态,"丧"文化的情绪表达与实际操作之间形成了不协调、不一致的反差;在心理动机上,"丧"文化反鸡汤的自我嘲弄实际上更偏向一种网络叙事,是青年群体为逃避或减轻现实压力所创设的一处临时场所;在情感认同上,"丧"式表达在互联网空间里的流动使得面临困境的青年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成为一种认同塑造与解构的方式;在影响机制上,"丧"具有反向赋能的积极意义,能让青年人认清处境、感受危机、重新崛起,甚至激励成功。  相似文献   

18.
韩流:青年的精神后花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流让青年找到了他们的精神后花园。韩剧以它细致入微的生活化和人性化的表现手法,让青年得到了心灵的放松;韩国撩人心弦的音乐让青年得到了精神上的休憩;韩国美轮美奂的服食,让青年得到了现代人的满足;韩国动感夸张的娱乐方式,让青年人个性得到张扬,个人魅力得到彰显。现实需要我们去理性思考和积极行动。  相似文献   

19.
流行歌曲百年流变与青年文化世纪轨迹(下)陈茜,谢海光现实:中国流行歌曲与青年文化倾向相关映照改革开放15年来,我国社会经历了两次结构性的根本转折。第一次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中心范式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范式;第二次是从以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20.
"屌丝"一词反映了当代青年对于社会现实和自身改变的一种无力的心理状态。作为2012年度最热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屌丝"一词被当代青年争相认领,是认识当代青年心理状态和心理诉求的媒介。"屌丝"社会心态的具体表现为财富拥有的自嘲心态、追求爱情的无奈心态和改变现状的无力心态,这是受多元思潮、网络媒体、社会矛盾凸显的消极后果以及草根时代的自我认同焦虑的影响所致,因此,加强对青年的引导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