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主要还是以现实主义的权力和利益为基础的竞争性地区主义,这也是东亚地区主义制度化发展的重要障碍.以平等协商、互利合作为价值观的东亚新地区主义为东亚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东亚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也要求东亚各国打破传统现实主义权力制衡的牢笼,共同构建符合各方利益的"东亚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地区主义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理论基础越来越受到研究界的重视.新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形成和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密切相关,伴随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日渐清晰.目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化程度低,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向制度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形成.由于受到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东亚各国合作愿望更加迫切,特别是东北亚的中日韩三国,加大了合作的力度,必将会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任晶晶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6,(5):60-66
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中,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前,东亚区域合作外交正在成为中国外交中一个日益凸显的亮点.、在新地区主义理论的视野中,中国提出新安全观,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出并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思想,为新地区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积极推进“10+3”合作,着力发展“10+1”;积极参与东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建设,支持东盟为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所做的努力;以“10+3”机制为契机,深化中、日、韩三国合作。在未来的东亚区域合作中,中国应在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东盟国家从中切实受益;继续坚定不移地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发挥大国作用:切实按照《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所规定的各项原则处理同有关国家的海上领土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大力发展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切实推进三国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建设性的合作精神发展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4.
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的加深,东亚各国掀起了加快区域合作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东盟的建立、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了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兴起.以地区主义为依托参与东亚合作已是东亚各国的共识,但目前东亚合作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新地区主义的兴起,对推进东亚地区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新地区主义产生的背景,通过分析目前东亚合作中存在的局限,试图探讨新地区主义在推进东亚合作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东亚是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 ,建构主义的共同体和平论对东亚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有助于东亚各国形成相互信任和集体共识 ,创造东亚稳定的安全环境 ,从而形成一个建立在国际政治文化基础上的共同体。使共同体和平论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相似文献
6.
后冷战时代,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与区域合作同步并举的态势。一方面,它引发了地区主义理论的更新。另一方面,也带动了东亚区域合作的蹒跚起步。欧洲一体化的成功实践给东亚带来了良好的启示,但鉴于本地区的特点,对欧盟经验的借鉴必须有所审视,在新地区主义的观照下,实现有利于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东亚金融危机后,日本的东亚认同感明显加强,日本的区域主义正由推动一般的经济合作向推动东亚一体化的方向转变。虽然,在东亚一体化的内容、实现路径上,日本与中国及东亚其它各国还存在许多重要分歧;但对东亚的未来,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毕竟第一次与东亚各国有了基本相同的选择。这使日本与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形成了重要的共同利益。当然,日本占据东亚主导地位的要求也同时在上升。上述情况将使中日之间产生新的合作与竞争。如何使这种合作与竞争纳入良性轨道,是当今中国在考虑中日关系与东亚多边合作时,必须正视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试析欧洲一体化理论中的新区域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以来,在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中,国家层面下的区域逐渐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并形成所谓新区域主义,以区别于国家层面之上的区域主义。本文旨在分析新区域主义的产生和理论框架,探讨其主要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区域主义的新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3)
新区域主义实践是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的一个突出现象,新区域主义研究也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新区域主义之"新"在于它是在新形势下对新问题的新对应和新反思. 相似文献
10.
权力转移是导致国际关系不稳定的重要诱因,是影响安全架构调整的主要变量.随着中国崛起,东亚地区安全架构发生了调整和变化.研究东亚区域权力的变化与安全架构的关系,以及由于权力的变迁导致区域内安全形势发生的调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蔺雪春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6,(1):97-100
依据“安全复合体理论”的概念体系,有学者认为东亚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安全复合体”。但本文认为,无论是从概念视角,或从战略与文化的不同视角分析,东亚“安全复合体”观点的某些考虑欠妥。我们需要认识到,推进东亚地区的协调与合作,决不能仅凭激情和理想,更要认清并基于本地区潜在的冲突因素或显在的矛盾事实。 相似文献
12.
国际政治与经济综合研究课题组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10,(3)
东亚共同体是东亚国家谋求官方合作的构想之一.历经多年,时隐时现,既有良好的构建基础,困难和挑战也十分明显.本文旨在分析东亚国家构建共同体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困难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欧洲一体化建设的经验,提出构建东亚共同体所应具备的理性思维.本文认为:东亚以经济领域的合作为先导,以政治、外交、安全合作为保障,扩大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培育地区的积极正向认同,使得合作给各成员带来更大的收益和好处,东亚共同体的远景规划最后就有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相似文献
13.
王联合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6,(2):76-81
东亚共同体是近年来东亚国际关系中出现的一个新的变量。从客观发展趋势和各方积极愿望看,东亚共同体可以成为东亚合作的一个远景目标。东亚共同体迄今主要停留在理念层面,有关它的性质和内涵,学术界尚未取得广泛和明确的共识。本文阐述了对东亚共同体的基本认识,着重分析了其政治/安全含义,并进而探讨了它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
区域间主义是关于区域之间关系的研究,随着国际社会中各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区域间主义具有板块层次性、行为体多角色性以及国家在区域投放权力相对有限性等特征,这些认识为我们分析地区秩序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冷战后东亚地区秩序的构建就深受亚太地区的影响,表现为东亚地区内部一体化进程在曲折中蓬勃发展的同时,美国继续维持并巩固其在东亚的存在,并将东亚地区秩序建构逐步纳入其对亚太地区的整合中,使得东亚地区秩序在冷战后沿着安全、经济与合法性观念三重维度不断发展变化。鉴此,东亚地区应在兼顾亚太地区和东亚地区秩序发展的同时,激发东亚内部的发展活力,增进东亚国家的区域认同和对地区发展的责任意识,推动东亚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5.
张小明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11,(1)
在东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同的地区共同体建设模式,其中包含着不同的地区秩序观念.东亚共同体建设,就是如何把东亚塑造成一个地区和建立某种地区秩序的过程,或者说,就是怎么样实现东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东亚共同体之成为现实,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系列国家组成一个地理区域、一系列共有的行为规范和制度、共有的地区意识或地区认同.有史以来,东亚地区先后出现过几种不同的模式或秩序,即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以及当代的东亚共同体模式.这些模式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特征:第一个模式是稳定的,但却是不平等的;第二个模式是征服性的,也是不平等的,并且导致了大规模的武力冲突;第三个模式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前和未来的东亚共同体建设,必须回答和解决以下几个重要问题:未来的东亚共同体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是由大国主导的还是成员国完全平等的?东亚地区共同体的共有观念、规则和制度如何形成?因此.东亚国家需要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探索符合本地区特点和利益的地区共同体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6.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主义快速兴起,并通过培育地区合作安全观念、改善地区安全环境、重构地区权力结构等方式,塑造着一种新的地区秩序,对现行美国主导的双边同盟体系及以此为基础构筑的东亚权力体系带来现实威胁和严峻挑战。为回应东亚地区主义的挑战,美国采取强化与东亚部分国家的双边关系、拓展其主导的亚太地区多边机制、制约和改造非美国主导或参与的东亚地区机制等战略措施,控制或引导东亚地区主义朝着美国指引的方向发展,以维持美国在东亚地区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17.
公共服务视域下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及其模式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时期的农村社区建设是激活农村社会机体的生命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村社区作为我国乡村社会生活共同体曾经发生过两次较大的转型,当前建设新农村社区成为社会转型期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重构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体制,健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依靠政府公共服务的强力支持,辅以农民的民主自治和自我服务,着力建设以服务为中心的农村新社区.全国各省市区有关农村社区重建模式的尝试,已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其特色与优势是明显的.关键是根据农村状况的复杂性和多样化,采取多元化模式建设农村社区,建成服务型社会生活共同体,以增强社区农民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