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在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和国共关系史的科研和教学中,常常为缺少一部系统研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的参考书而苦恼。新近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共政权十年对峙史》一书填补了1927-1937年国共两党十年内战时期国共关系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为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和国共关系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提供了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和教材。  相似文献   

2.
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述评谢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皖南事变是最为严重的一起事件,它将国共两党推到了大规模内战的边缘。但是,国共合作关系并未因此而被摧毁,大规模的内战毕竟也未爆发。对此,本文拟从皖南事变后这一特定时期国共关系的演变过程中求出解...  相似文献   

3.
张治中(1890—1969),国民党内著名的“和平将军”,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他一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是现代军事史,中华民国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尤其是国共关系史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近几年,随着国共关系史研究的开展,张治中研究开始为学术界所注意。本文谨就张治中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及尚存在的问题,作一粗略叙述并谈谈自己的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4.
王世杰是一位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人物。他曾在教育界、政界、外交界、学术界身居高位,先后在大陆和台湾担任过重要职务,堪称蔡元培以后学人从政之第一人。近半个世纪以来,海峡两岸的出版机构先后整理出版了王世杰的著作、文集和日记,学术界开展了对其生平志业及影响的研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对海峡两岸学者有关王世杰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初步总结,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王世杰以及研究民国史、国共关系史及海峡两岸关系史等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国共两党党内合作形式是国共关系领域的重要层面。近十年来 ,学术界主要在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研究、国共党内合作成因、共产国际及苏联、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三角关系、国共党内合作破裂的重要原因、中共运用“党内合作”改造国民党战略失误原因等五个方面 ,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但也存在缺陷和不足 ,并透示出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武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关系融洽、密切合作,营造出了国共关系史上鲜有的“蜜月时期”。具体而言,此时期国共关系呈现出了以下显著特点:第一,合作诚意倍显。’第二,合作方式更灵活。第三,合作内容更趋实际。第四,合作的国际环境更有利。第五,国共合作作用巨大,影响深远。考查武汉抗战时期国共关系的特点,对于今天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发展史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国共关系史,揭示其客观规律性,对于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仅就抗战初期的国共关系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1989年3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所林家有、周兴梁同志合著的《孙中山与国共第一次合作》。这是作者多年研究“孙中山与国共第一次合作”这个重大课题的新成果,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有关这个重大课题的专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大家一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评价孙中山与国共第一次合作,是本书的第一个优点和特点。海内外有许多人研究孙中山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由于研究者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国共两党处于长期对峙局面。40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国共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共关系亦经由严重军事对抗至缓和松动的演变。研究这一变化规律和特点,对于认清国共关系的发展趋向与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复杂性,艰巨性,均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国共关系40年来的演变过程、特点及其历史经验,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武汉政府时期是早期国共关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国共双方的冲突趋向尖锐化的时期。对于这一时期的许多重大问题,国内史学界多有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武汉政府是国共双方走向决裂的产物,所以,台湾学者在对这一时期重大问题的研究上,多有不同意见。本文仅就有关问题来介绍双方的研究情况,希望能对现代史的研究提供一点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不仅在地理上一水相隔,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自古以来就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两国人民和政府长期频繁的密切往来,深远关系,在两国的历史上必然形成一部丰富多彩的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史的记载与研究,无论在中国,或在日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我们想谈的是近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关于中日关系史的研究。由于所知不多,接触范围也很窄,对所谈问题,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仅仅为今后中日学者在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方面的合作提供一些学术信息。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学术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中日关系史研究。中日关系史研究日趋活跃,研究队伍勃然崛起,研究成果灿然可观。  相似文献   

12.
武汉国民政府存续时间虽短,但是在中华民国史、国共关系史、中共党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有关武汉国民政府的性质、内政外交、军事斗争等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处理涉及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一直备受政府及学者的关注。除全国性民族关系的论著外,中国区域性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也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逐步走向深入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就大的地区而言,西北、西南、中南、云南、广东等主要的少数民族分布区都已出现区域性民族关系史论著。如在现有的关于大片区民族关系史的论著中有杨建新、马曼丽的《西北民族关系史》,王文光等的《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吴永章的《中南民族关系史》,中国北方民族关系编写组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方衍的《黑龙江古代民族关系史》,刘锡淦的《古代西域民族关系与政策研究》,练铭志等的《广东民族关系史》,伍新福等的《湖南民族关系史》,杨德华的《云南民族关系简史》等等,唯独没有东北的民族关系史的论著出现。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悠久,有关东北历史一直被学者所关注,出版了不少有关东北史的著作。如金毓黻的《东北通史》,傅斯年等人的《东北史纲》,佟冬、赵鸣歧主编的《中国东北史》,张博泉的《东北地方史稿》,董万伦的《东北史纲要》,宁梦辰的《东北地方史》,程妮娜主编的《东北史》...  相似文献   

14.
武汉国民政府存续时间虽短,但是在中华民国史、国共关系史、中共党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有关武汉国民政府的性质、内政外交、军事斗争等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吕峥 《源流》2011,(3):6-13
70年前,1941年的1月,皖南事变爆发,这是国共关系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一串看似偶然的随机事件链接在一起,背后是国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对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史上,国共两大政党两度携手,又两度分道扬镳,这种复杂的关系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乃至当代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本文拟从国共两党的分合关系中探索其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地汲取经验教训,为争取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提供借鉴。一、国情、同仇与携手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形成决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由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决定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进行了持续不断的  相似文献   

17.
略论现代中国的中间势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的中间势力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国共政权尖锐对峙状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不同于国共两党的若干性质大体相同的政治派别或政治势力,它以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体,也包括开明绅士、地方势力派以及其他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分子。中间势力有着不同于国共两党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政治成分的复杂性、政治思想的多样性以及政治立场的不稳定性。中间势力的历史发展受国共关系变动的制约,也受现代中国政治形势、阶级关系以及社会矛盾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总觉醒,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在事变发生后不久,便使国共两党由原来的对立、停战走向携手合作,酝酿已久的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抗战开始到武汉保卫战期间,国共两党共赴国难,合作抗日,关系比较密切。两党虽在政见上有所不同,而且矛盾很大,但终究没有破坏统一战线,各自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维护国家、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做出了巨大贡献,共同谱写了中国现代历史的光辉篇章。认真研究这一时期国共关系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特别是在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国共关系出现的特殊局面,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实现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涉及中国各民族间关系,特别是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民族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是中国历史学一个渊源已久的课题。当前,中国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以它崭新的面目出现在史学之林,在一些高等院校已开设中国民族关系史的若干专题课程,有的还以此为专业招收了研究生。这就需要回答:中国民族关系史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任务与效益,以及建设中国民族关系史专业的条件等方面与别的专业有何区别和联系?它应否和能否建设成为一个新的专业?  相似文献   

20.
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顺利当选,国民党重新获得地方执政权力,两岸关系面临新的转机。未来国共是走向合作还是对抗?文章从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以及新时期国共两党的接触来分析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同时对未来国共两党合作前提和框架、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内容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