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粮食安全与财政补贴政策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粮食危机,既有国际市场粮食供给紧张、粮价上涨原因,又有这些国家长期忽视对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和对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保护。我国人口众多,耕地有限,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加大财政对粮食生产与流通的补贴力度,优化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2.
该报告首先介绍了福建省粮食生产现状、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及类型差异,并分析了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次,分析和预测了福建省粮食需求情况,并对粮食需求消费影响因子进行探讨。再次,采用灰色预测法从粮食供给总产量、消费量等方面进行预测,并评价了福建省粮食安全形势。最后,在构建和完善福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总体思路与任务要求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福建省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包括:严格保护生产资源,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统筹规划,强化粮食流通、储备能力;落实粮食安全预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的基础上,认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强调要正确估计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了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粮食价格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之一.粮食市场放开后,市场将在粮食资源配置和粮食价格形成中起基础性作用.但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并非完全由市场决定,客观需要建立粮食价格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5.
"十五"计划建议指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十六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贯彻落实好新世纪新阶段粮食保护的这些新政策,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无疑就成为理论界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广泛收集近年来有关粮食理论资料的基础上,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若干问题进行综合介绍,希望有助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进而推动新世纪新阶段粮食保护政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要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要坚持放开市场,积极搞活流通,完善产销衔接。"建国以来,我国在粮食流通体制的变迁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也走过不少弯路。本文拟就从追溯建国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出发,结合当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现状,对完善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粮食安全有九大隐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2003年10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04年将争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明确的综合性政策措施,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粮食安全问  相似文献   

8.
(一)吉林省西部地区具有建成国家粮草安全基地的优越条件1.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目前 ,我国粮食生产丰年有余 ,农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 ,但这不等于具备了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还很脆弱 ,农牧业发展水平还很低 ,尤其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还不能实现粮食及其他农畜产品的稳定供给。所谓丰年有余也仅是区域性、结构性和阶段性的。为预防灾年的不足 ,要靠大量的粮食储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单纯靠储备粮将难以满足多样性的消费需求和连续灾年出现的缺口。储备过多…  相似文献   

9.
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认清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落实保障粮食安全措施尤为重要。国家对农业持续投入,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逐步成熟,农业基础条件逐步改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国家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相似文献   

10.
随着苏州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苏州市已从一个粮食丰收有余的鱼米之乡,演变成为一个粮食严重不足的典型粮食主销区,年粮食缺口高达23亿公斤以上。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的今天,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作为主销区粮食安全的第一道保障线已经无可替代,它在引导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搞活粮食流通、规范流通秩序、降低流通成本、调节市场供求、稳定粮食价格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主销区粮食批发市场今后如何发挥整体功能,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领导决策信息》2008,(42):28-29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长,但总体上仍是产不足需。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粮食消费量逐年增加。尽快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2.
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我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粮食总产量有了很大的突破。文章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得出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有:农业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以及成灾面积,并分析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情况,最后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徐韵 《决策导刊》2010,(1):15-16
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负责的政府,都必须把粮食安全问题作为第一要务.切实抓紧抓好。重庆市铜梁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该县创新工作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保护耕地、培肥地力、  相似文献   

14.
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日趋紧张,到2008年已形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全球性粮食危机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本文指出世界石油价格上涨,美国等国家生产生物燃料,全球粮食主产区自然灾害频繁及国际市场投机因素等是此次粮食危机的主要诱因,并就解决这一危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产生活的高度信息化,在发展生产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也越发明显,在经济的大好环境下,物流业快速发展,中国的物流起步较晚,面临诸多问题,其中粮食的物流运输尤为重要,在流通运输过程越发的受到重视,而我国的粮食物流起步较晚,发展滞后,有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研究对比发达国家的粮食物流体系吸取其先进经验,并在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快速发展我国的粮食物流,使粮食运输流通安全、快速、高效、畅通,使粮食价格趋于稳定、市场趋于有序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结构与粮食安全:基于粮食流通贸易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从粮食结构、粮食流通与贸易环节等方面评估国内粮食安全状况。研究发现,当前所谓"十一连增"准确的说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总量实现了"十一连增",而且是相对于粮食产量一个历史低点(2003年)粮食产量水平,主要来源于玉米产量提高,口粮增加有限,而且中国粮食进口状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之前调剂余缺向大规模进口转变;从粮食产品结构来看,口粮,尤其稻米,面临更大贸易风险;未来粮食不安全更多表现为粮食流通与贸易问题。因此,政府在重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同时应当更加关注粮食流通与贸易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下半年,"粮荒"开始在全球蔓延,这再次给我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也对我国粮食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而2008中央一号文件已明确提出,"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着手开发一批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后备产区。"  相似文献   

18.
2002年起 ,安徽、河南等粮食主产区根据自身的特点 ,对粮食流通政策作了大的调整:在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同时 ,对粮食企业实行新老库存划断 ,并调整粮食风险基金的投向 ,按照计税地亩或者粮食交售数量对农民进行补贴。结果表明 ,这些做法起到了稳定粮食购销、搞活市场流通、保护农民利益的效果。安徽等省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方面得益于增量式改革 ,降低了改革的难度和各方的阻力;另一方面 ,多元化购销主体的发育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的保持也是粮食保持平稳的重要因素。要看到 ,在进一步改革中 ,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如何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如何协调农发行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关系 ,保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如何防止各地政府仅仅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作为财政减负的措施等 ,都需要引起注意和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随着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结束,垄断世界粮食80%交易量的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一齐登陆我国粮食市场。他们在各地建立小麦、大米加工企业,并且已经掌控了我国植物油的定价权。如果四大跨国粮商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将会造成我国粮价定价权旁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和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曾经一统天下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纷纷谢幕,你方唱罢我登场,农村粮食经纪人队伍在这种背景下,得到雨后春笋般的勃兴和发展,成为连接种粮农民和粮油加工、储备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在粮食流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