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宗教与哲学的分合及其未来关系之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与哲学在世界观上的分合。我们说宗教与哲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世界观,就是说它们都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一种态度。那么,宗教作为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其内容是怎样的呢?基督教认为,世界万物是神创造的,人必须敬拜上帝、耶稣和圣灵;上帝仿照他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世界和人类的末日必然到来。佛教认为,世界万物皆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所谓“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而万物因缘生灭的根本原因是主观的“识”与客观的“名色”。可是“物无自性”,因而万法皆“空”。狄尔泰曾经将宗教的世界观分为这样几个类型:“生活的秩序和自然的进程中存在…  相似文献   

2.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立足于批判的、革命的实践活动,从总体上反映了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特征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对唯心主义和旧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实现了超越的崭新的哲学,即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纲领。恩格斯把这个提纲看作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我们认为,所谓新世界观,实际上也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在这个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把“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同旧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对立起来,突出强调了“革命的”、  相似文献   

3.
人学世界观的哲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而世界就是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是反省人存在和他的世界的现实关系的理论,它要获得对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总体理解。所以,哲学是“人学”,是一种表达人文基础的世界观理论。生活、实践的观点,是人学世界观的哲学出发点,由实践的视角出发,才能理解人和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但实践的视角必须由人文学基础来充实。  相似文献   

4.
世界观析义     
世界观析义张光成一、世界观的客观与主观世界观显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世界”,其二是“观”。作为前者,它是反映在意识中的客观的世界景像;作为后者,它则是人把握世界的主观观念。世界观的“世界”方面,表现着每一代人、每一个人所达到的对世界的认知。从这...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具有独立的哲学维度?这并非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澄清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观变革,是理解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维度的关键点。马克思以一种“反哲学”的立场摒弃了以往哲学所具有的“从原则出发”、“包罗万象”、“作为科学的科学”的性质,仅仅赋予哲学以“世界观”的意义,从而实现了哲学观的变革。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新世界观,它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在“世界观”的意义上,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但要防止向旧哲学的回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思想发展中,曾经历过“哲学时期”和实证科学的时期。在“哲学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持肯定的态度,哲学成为他们思想发展的核心,哲学原则成为他们思考现实问题的基本依据。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起来反对哲学、否定哲学,“离开哲学基地”。这一“哲学革命”的真实意义是:反对从原则出发,反对站在“哲学基地”上解决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改造的问题,主张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证科学的研究来解决对现实的认识和改造的问题。反对哲学、主张实证科学的研究并不意味着否定世界观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新世界观,它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在“世界观”的意义上,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但要防止向旧哲学的回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在哲学对象上,马克思由“一切存在”(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本质,转向了“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具体境域,创立了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对象的人类学哲学;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从自然物质本体论转向社会的实践本源论,创立了实践世界观;在社会历史动力观上,由精神意识动力观转向物质生产实践动力观,创立了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即实践史观,从而为人类学哲学奠定了基础;在哲学功能上,由传统的追求“解释世界”的认识论哲学,通过实践和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而转向了追求“改变世界”,即改变人类的不合理生存状况的人类学哲学。  相似文献   

8.
刘雷鸣 《理论界》2004,26(5):81-82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的最后部分写了“哲学的性质”、“人生的境界”,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自己的哲学观点,提出哲学不是获得实际知识而是提高精神境界这一看法,发人深省,下面就对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一、哲学不仅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更重要的是可以用它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冯友兰在《简史》中写到:“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1 〕读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它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之际明确指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说明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那么,让我们再进一步思考这样的问题:说明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目的是什么?——实现人类的自由!本文的目的不仅在于确立自由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而且试图勾勒出作为哲学体系中相对独立部分的“自由哲学”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过程中,有没有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呢?流行的看法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出发,经过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而转向唯物主义,但不是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是转向新的、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即,承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世界观发展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费尔巴哈是黑格尔与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之间的中间环节,但是,否认马克思世界观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阶段的存在。近来则有人连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科学世界观和黑格尔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这一点也否认了。我们发现,上述观点与马克思世界观发展的实际进程并不完全符合,在马克思世界观发展的实际进程中,确是存在着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  相似文献   

11.
近一二年来,山东省有许多哲学工作者,参加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下乡下厂“蹲点”,从“蹲点”中受到了鍛炼,尝到了甜头,深深体会到“蹲点”不仅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且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最重要途径。山东省哲学学会,在最近召集了部分哲学工作者就“蹲点与改造世界观问題”,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到会同志畅谈了自己下乡下厂“蹲点”的亲身感受和体会。首先,大家体会到,要改造世界观,必须到工农群众中去,参加实际斗爭。世界观的改造是根本的改造。对哲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12.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向”。这一“转向”的实质是,马克思初步克服了唯心论者和旧唯物论者的“柏拉图主义世界观幻象”,在世界观上展露出“新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质。马克思大学时代的哲学思索为这一“转向”奠定了重要思想前提。在求解旧哲学的世界观固有的“对立难题”过程中,马克思从前提上解构了哲学家们的“柏拉图主义信条”,建构了哲学与世界的“辩证联系”。《莱茵报》时期的革命实践是推动这一“转向”成功实现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将哲学的立足点牢牢扎根于现实世界的土壤,破除了唯心论者关于“超感性世界”的崇拜;通过解剖现实世界的“不合理性”而暴露其矛盾本质,克服了旧唯物论者将现实世界构造为“感性客体”的局限;通过思索从根本上变革“旧制度”的必然根据,初步获得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理内涵。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我们以为,以往哲学界把世界观单纯看作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想统统在内)的根本观点”,把哲学方法论看作只是关于“总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这是不够全面的。抽象的“整个世界”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所谓“整个世界”,是由无限复杂和永恒运动着的“局部世界”或“具体世界”所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局部世界的看法,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都要受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支配、指导,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首先面对的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而只能是面对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特定领域,因此,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不能离开  相似文献   

14.
孔扬  姜大云 《理论界》2011,(6):94-95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革命,它在唯物主义的演进中实现了从直观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从旧唯物主义世界观到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革命。我们主张把这一世界观革命的实质概括为"对世界进行历史化理解",它具有复杂而深刻的形成基础——历史的前提、思想的前提和阶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把世界观理解为物质的世界观。这种物质世界观,恰恰是对本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误解,从而使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世界观”是“方法”的理论本性。基于此,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世界观进行重新理解和阐释,不仅对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的世界观即实践世界观是必要的;而且对理解作为“方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也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6.
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近代哲学的世界观是一种科学主义世界观 ,从马克思开始 ,西方哲学出现了由科学主义世界观向生活世界观、由本质主义向生成性思维的转折。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 ,其特征为 :重过程而非本质 ,重关系而非实体 ,重创造而反预定 ,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同一 ,重非理性而反工具理性 ,重具体而反抽象主义。由于对生活和生成的不同理解 ,现代哲学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生成观 :现代西方哲学所理解的生活世界主要是指人的日常生活 ,其生成性思维只见生成的非确定性 ,“遗忘”了生成的确定性 ;而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 ,生活世界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 ,生成性思维则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一哲学在其历史上有过三次重大的回转,这种回转表现在人们对哲学问题的定位上。哲学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以后,给自己的定位是“哲学是什么”,哲学讨论世界观问题。“世界存在不存在”、“世界本原是什么”、“人能否认识这个世界”,这种人对世界或是对自身的叩问,都没有...  相似文献   

18.
导语: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矛盾与冲突迫切需要哲学工作者面对现实、面对问题发挥哲学的范导和指向作用。因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哲学并不是纯粹的知识体系,它还在具有科学价值的知识基础上,提供理想、信念和价值导向。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哲学作为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在分析和解决时代最重大的现实课题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而令人尴尬的是,我们的哲学远没有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这不能不说是哲学家的失职。哲学家如果失去了批判的精神、反思的意识和社会关怀的责任感,哲学就失去了方向和范导作用。哲学家的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不仅仅体现在对社会问题上,而且也体现在对哲学和哲学家自身的反思和批判上。因此,作为当代哲学问题的访谈,我们自然应当关注当代中国哲学和哲学家自身存在的问题。长期从事《哲学研究》编辑工作的李登贵先生,对国内哲学发展的走向和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的“国粹.复古.文化——评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倾向”、“五四精神:重评还是重申”、“从思想世界到现实世界”、“孔夫子和孔方兄”、“国学研究.意识形态和百家争鸣”、“走出观念论的文化沼泽”、“公共权力的异化和制约”、“从方法论的高度反思现实”、“永远的乡愁”、“评一种文化比较观”、“讲坛哲学:皇帝的新衣”等哲学论文和评论通过犀利的笔触从多侧面深刻剖析了当代中国哲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实践中意义世界的建构——马克思世界观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波 《兰州学刊》2006,42(2):13-15
马克思引入实践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石,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一种新世界观。世界是人在劳作中创造的意义世界,这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借助于这种哲学世界观的转变,马克思确立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论证,提出了不同于俞吾金先生《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一文所阐发的一些观点,认为恩格斯和列宁都没有把历史唯物主义说成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运用,而是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不过是马克思将一般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底的结果。在实践基础上,将一般唯物主义世界观彻底贯彻到一切知识领域中去,如实地把握客观物质世界,就必然得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的结论来,而它们作为不同称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研究对象显然不仅限于“人化的自然”和“历史的自然”,不仅限于某类具体物质形态,而是整个物质世界及其本质和规律。辩证法不仅是实践辩证法,是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且在主观上还是一种世界观,在客观上是客观世界本身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