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文以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和巴金的《寒夜》为例 ,将个人的、本能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东西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去考察 ,从一个广阔的视角 ,辨析出相同的文学母题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不同变种 ,即冲突模式的不同 ,在《生活在别处》中表现为“母亲—儿子”的矛盾冲突模式。在《寒夜》中 ,则表现为“婆婆—媳妇”矛盾冲突模式。玛曼的悲剧是一种走不出自我的悲剧 ,汪母的悲剧更多的是一种“他者”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1.不入侵:要明白儿子家的女主人是媳妇,到他们家去,提前打个招呼。 2.不苛求:不要抱怨儿媳不会做家务,更不要抱怨儿媳让儿子做家务,他们也需要在不断学习中成长。 3.心中一杆秤:不掺和儿子、儿媳妇的矛盾,小两口吵得再凶,也只是内部矛盾。当婆婆的一插手,反而使矛盾扩大化。  相似文献   

3.
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的叙事结构简明清晰:汪母一守(儿子)一放(媳妇),汪文宣两守(母亲与妻子),曾树生一守(陈主任)一放(丈夫)。汪母守住儿子,儿子守住妻子,妻子守住陈主任,彼此关联,相依为命;母亲抛弃媳妇,媳妇抛弃丈夫,彼此分崩离析,或死或生,或离或逃。对习俗观念的怀疑扣批判,渴望从超越常规中寻求到自由。这种深层的文化意义源自《寒夜》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向度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4.
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焕珍 《南都学坛》2004,24(5):85-86
奥尼尔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悲剧 ,在深受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等传统悲剧影响的同时 ,又在许多方面做了大胆的改变和突破。在悲剧成因上 ,他的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能简单说是天命或性格造成的 ,而是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悲剧 ;在悲剧主人公选择上 ,他突破了传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神、国王、大将、王子或者公主的事实 ,塑造了众多的普通人 ;在剧作主题上 ,他的悲剧主题更为错综复杂 ,人物性格更为矛盾多变  相似文献   

5.
一鲁迅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善恶两种社会力量在不可调和的斗争中,恶势力暂时压倒了善的势力,它常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等等。悲剧所引起的效果是使人悲传和恐惧,同时又发人深省,激起义愤。萧红笔下女性形象如小团圆媳妇、王大姑娘、翠姨、金技、王婆等,都属于美学意义上的悲剧角色。她们的悲惨、苦难;她们对苦难,对命运的反抗、挣扎,更具有崇高的悲剧意义。制造她们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她们个人的某种弱点或失误,而是她们所处的时代、生存的社会所造成的。她们“蚊子似的…  相似文献   

6.
“恋子情结”,畸爱的悲剧——重读《儿子与情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子情结”是一种畸形母爱的表现,它不但使儿子堕入了“恋母情结”的深渊而无法自拔,而且还造成了儿子“性爱无能”与“个性无能”的悲剧,使儿子背负上了沉重的人性的枷锁  相似文献   

7.
约翰·巴顿是一位小人物出身的平民悲剧英雄,不断加深的悲惨经历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复杂,矛盾不断升级,约翰·巴顿对厂主儿子的谋杀构成故事的高潮。巴顿身上体现了古希腊悲剧英雄的高贵精神和善良品德。  相似文献   

8.
<沉沦>深受精神分析理论影响.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自我必须侍侯外部世界、超我、本我三个主人,同时尽力和解三者之间的冲突.<沉沦>的主人公的自我受到外部世界、超我、本我三者包围和威胁,自我又不能协调三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导致了主人公人格结构各层次的失衡,使其灵魂无处安身,最终主人公选择以悲剧形式来成全"自我"的心愿.从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来审视<沉沦>,主人公人格结构各层次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内心冲突是中西悲剧精神最有代表性的审美要素,它是中西文化内在矛盾的结果,也是中西悲剧精神英雄主义的变异.西方悲剧精神的内心冲突是理性主义文化框架深刻裂痕的审美表现,中国悲剧精神的内心冲突是"礼"与"理" 深刻悖论的审美表现.  相似文献   

10.
开心一刻     
《百姓生活》2012,(7):70-70
一个样 儿子管媳妇要5块钱买烟,可媳妇说啥也不给。爹见状,对儿子训斥道:“兜里竟连5块钱都没有,爹真替你害臊!”  相似文献   

11.
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上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长久以来,它盘踞着精神分析哲学话语的霸权地位,因而掩盖了其不为人知的兄弟概念“俄瑞斯忒斯情结”。“俄瑞斯忒斯情结”取自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俄瑞斯忒斯三部曲》,以其中为父报仇、杀死母亲的俄瑞斯忒斯为原型。它一方面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反思和超越,另一方面也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对立话语”,象征着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精神分析领域从“象征的父亲”到“具体的母亲”的转向。  相似文献   

12.
俄狄浦斯情结使母亲成为儿子的情人 ,儿子在感情上完全依恋母亲 ,他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全身心地爱一个他所爱的女人 ,不能使两性关系达到精神和肉体自然、和谐的结合 ,而只能在不同的女人身上得到爱的全部内容 :情爱和性爱。他与另一个女人之间 ,总站立着他的母亲。青年人要正确对待俄狄蒲斯情结。否则 ,势必给自己酿造苦酒 ,导演其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曾指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就男孩来说,因“阉割焦虑”而克服“毅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是正常成长的关键,这无疑与母亲在母子关系构建中的作用密切相关。对小说《儿子与情人》与《金锁记》迥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深受父权制压抑下的两位母亲心灵的“空房子”状态及成因进行透视,继而剖析母亲此种情感状态及在母子关系中的主动性是儿子“俄狄浦斯情结”严重化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白桦派骁将志贺直哉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有“小说之神”之誉。其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描述了主人公的道德灵魂活动由阴郁到明朗、由争斗到调和的漫长曲折过程,在其心路历程中,俄底浦斯情结伴随始终。基于恋母情结因素的影响,主人公最终突破了由母亲和妻子“性过失”带来的传统伦理意识中烦恼的瓶颈,走进一个美的、和谐的、观照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5.
《俄狄浦斯王》讲的是一个"杀父娶母"的故事,它引起人类对父亲这一角色的思考。"父亲"的身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文化的产物。父亲地位的确立是和权力确立相随的。所以,父亲是强权的象征,是儿子的压迫者和制裁者。"父亲"从一开始出现就具有巨大的力量,体现为父亲掌握着对儿子的生杀大权;儿子推翻父亲,但伴随儿子的将是永远忏悔和罪恶感。《俄狄浦斯王》中的"父亲"形象是隐蔽的,但他身上凝聚着人类对"父亲"原型的认识和思考,代表着"父亲"这一形象的文化意义。通过父亲原型批评,再现"父亲"这一角色所体现的人类相同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早期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创作,都明显地呈现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基调.其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都为情欲所主宰,似乎他们的生存是专为着情欲的.这种自觉的文学创作源于张爱玲独特的家庭环境、人文素养、人生感悟和创作氛围,同时也与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利比多说"不谋而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映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利比多的诠释、潜意识的剖析、变态心理的刻画、白日梦的叙写、"恋父"恋母"情结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期情结视为整个家庭的乱伦情结。阿尔弗莱德.克娄伯、马林诺夫斯基、罗海姆等人在对俄狄浦期情结的批判中进一步证明了“家庭情结”的存在及其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关系。诸多学科对俄狄浦期情结的关注发展丰富了该研究,其中,文学的研究方法将俄狄浦期情结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8.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著名的南方作家,在奠定其文学史地位的五部小说中,通过对母亲形象的缺席不在场书写,实现了现实生活中作家对作为"父亲"代表的母亲的无意识"阉割"欲望。作家在文本升华中,呈现出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特征。  相似文献   

19.
《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古希腊著名悲剧 ,剧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 ,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传统评论坚持认为俄狄浦斯王的悲剧结局是由于他性格中带有悲剧性缺陷 ,本文抛弃了这一观点 ,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并证明俄狄浦斯王是无罪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