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压维稳考核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票否决"制度,暴露出不少弊端,不利于从长远上维持社会稳定,对法治社会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破除维稳高压考核,建立有助于法律实施运用的相关维稳制度,强化依法治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政府在维稳工作中的被动局面,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各级政府加强社会管理中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依托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基层维稳机制创新,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使基层维稳能力逐渐增强,社会管理水平有所提高,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群众的社会安全感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推进网格化管理在基层维稳机制创新中的应用,应该积极借鉴先进地区基层维稳中推行网格化管理的经验,实现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与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与互为支撑,明确网格化管理在基层维稳机制创新中的主要任务,加强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以提高基层维稳工作的成效,实现社会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3.
实现和维护社会稳定是国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任何国家都有"维稳"的义务.中国外压式"维稳"治理模式是现代化转型期"稳定压倒一切"思想观念下的时代产物,它在维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将近四十年社会整体稳定的同时,其限度和弊病也越来越明显.寻求社会稳定实现模式的转变,实现内生性社会稳定,已成为中国未来通往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党风廉政建设和维护稳定工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党风廉政建设可以促进维护稳定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护稳定工作也可以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新形势下,高校不能将党风廉政建设和维护稳定工作割裂开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要求,积极加强宣传教育、查办案件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而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高校维稳工作顺利开展,为高校的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后,维护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实践中,我国各级政府在维稳工作中采取了许多措施和方法,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误区。当前,维稳工作迫切需要有新的思维。要正确分析和判断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既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也不要过激反应。对我国社会结构的弹性要有充分的估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摆脱僵硬的社会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进步潮流的社会治理模式,使维稳工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从而实现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6.
当前维稳工作的重点是预防和化解社会冲突事件。阐述了由于对当前社会结构性紧张缺乏充分认识,许多本该用来化解社会冲突的手段发生偏移,一些部门或地区的维稳工作不仅没有有效解除矛盾,反而加剧了社会结构性紧张。在分析结构性紧张根源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维稳的要义,即维护制度公平;提出了从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具体利益受损者的利益补偿、制度性手段的强化、政策制度的民意考量4个方面着手的多边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7.
通过论述传统维稳思维的误区,特别是影响稳定因素的定性、社会稳定的内涵的界定和当前影响稳定的首要因素群体性事件的本质,并且指出,传统的维稳模式在道德正义上削弱了政府形象,加速了社会基础秩序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失范.这就要求转变传统的维稳思维,建立新的符合社会稳定自身规律的新思维.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避免政府在社会矛盾中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周晓明 《社区》2013,(21):39-39
“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一起,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假期伊始,家住新疆克拉玛依市沁苑社区的大学生志愿者刘晓钟给社区的中小学生开设了公益“维稳课”。刘晓钟是新疆大学在读学生。读报是她“维稳课”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阳谷县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基层检察院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第一防线作用,针对全面深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突出加强对影响本地区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度解析,总结了近几年来刑事案件总体情况,并分析特点和成因,同时通过抓“和解”“反腐”“协作”“人本”等一系列维稳工程,把化解矛盾纠纷贯穿执法办案始终,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积极推进了社会矛盾化解,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历史而言,维稳是一个老问题。当下维稳出现了某些新元素,但总体而言,依然是一种体制化维稳。权力配置资源,以资源补偿为维稳方式,是一种应急型、事后型、运动型的维稳。通过对当下维稳的成因与效果分析,可以发现当下维稳体制以人治为构建方式,长久运行将消解法治。而通过对维稳法律依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当下维稳过分重视政府作用,忽视公众在维稳中的主体作用,同样不利于民主和法治的构建。为此,要矫正"越维越不稳"的怪圈与困境,必须扩大维稳的公众参与,既实现公众权利,又有利民主的实现,如此方能真正稳定。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设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导向,从社会建设的和谐理念出发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高度重视发挥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会和掌握用社会工作理念和专业方法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吸引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社会工作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再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有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阶层结构类型一般会从金字塔型走向橄榄球型 ,阶层分化依据一般会由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 ,阶层分化过程一般会从分化型分化走向整合型分化。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也有其一般性与特殊性 ,即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既遵循其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社会和谐是当代中国在从旧式现代性转向新型现代性的过程中凸显出来、迫切需要解决的时 代性课题。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体制改革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而社会结构的状况又直接体现了社会 关系的状况,构成社会稳定、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构 建合理的社会结构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和谐源于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协调和整合;另 一方面,社会更加和谐目标的实现,又会进一步促进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形成,二者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非身份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之一,非身份化具体表现为户籍身份、编制身份和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户籍身份的非身份化正在经历从外围到核心、从操作层面到制度层面的发展过程;编制身份的非身份化在外延和内涵两个层面同时推进;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既根源于或表现为单位自身的变化,又根源于或表现为单位与个人关系的变化。非行政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又一特征,非行政化是指行政级别在阶层分化中的轴心地位出现了非轴心化的迹象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其助人自助,维护人的尊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涵,所体现的是一种和谐价值观.社会工作者广泛、深入地推进社会服务,有利于营造人人参与、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关系.社会工作组织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作用,维护了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具有科学化、人性化、柔性化的特征,有助于避免或化解许多社会矛盾,形成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和谐人际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和正常运行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保障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它确保机会公平 ,保证起点公平 ,维护过程公平 ,缩小结果的不公平。为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 ,有必要从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 ,理顺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实现社会公正,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也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设定的发展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公正的缺失,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本文从社会公正缺失入手,结合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列举相应的措施,论述如何坚持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的视野里,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结构理论是紧密连在一起的。社会发展的深刻阐释,正是得益于社会结构的科学分析。马克思研究东西方社会发展,特别注重其结构性考察。正是通过对东西方社会结构及其原因的比较分析,马克思不仅深化了对社会发展的原有认识,而且形成了对东西方社会发展差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由于社会结构是由人的活动关系造成的,因而要加快社会发展,就必须在人的活动关系和活动方式上实现新的调整与转换。首先是经济形式的合理选择,即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处理好两个结构性问题:一是商业化与市场化,二是商品经济结构的常态与病态。其次是交往形式的持续扩大,即增强社会结构的开放程度,合理应对全球化。  相似文献   

19.
该文借助于经典社会学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社会资源的阶层分布以及社会流动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缺乏中间阶层优势、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以及社会流动调节机制的弱化,成为社会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费孝通的《社会自理开篇》谈起,认为社会知觉可以协调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治理迈向社会自理的关键。重点从知觉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了作为人心中的一点"灵明"——社会知觉的概念,并把它分为关于"我之所以为我"、关于"我与他者的联系与区别"、关于"何谓社会和社会何在"、关于"社会何以可能"等五类知觉。同时认为,社会治理困局中遇到的社会知觉偏差主要包括自我偏误、人际区隔、刻板印象、归因谬误、认同偏差、群氓效应和知觉从众、自理失灵。最后,建构了一个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会自理,从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再到知觉社会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