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和克劳蒂亚不同命运的对比出发,对文化传承和社区责任感两方面进行分析,力图揭示莫里森心目中黑人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文章进一步指出:在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莫里森代表着一种从抗议转向自我探索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佩科拉悲剧探源--评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所反映的种族歧视问题,阐明白人的主流文化是如何压抑、摧残黑人女孩的,揭示小说作者向自己同胞传达的信息对压迫要反抗、要斗争.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被誉为黑人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作品通过对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悲惨生活状况的生动形象的描摹,展现了细致微妙的人物特点和厚重而深远的思想价值。本文在黑人女性主义的视野下,通过分析黑人女性的生活悲剧和痛苦际遇来揭开托尼·莫里森该作品中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以此再次深刻认识《最蓝的眼睛》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4.
毕飞宇小说《青衣》中的主人公筱燕秋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形象,因其被作家赋予了关于时代、命运和人性的思考,所以有了丰厚的内涵和可阐发的空间。本文通过分析筱燕秋的嫉妒心理来探寻其人生悲剧发生的根源:即自我的错位与迷失。  相似文献   

5.
简评托尼·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的写作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阐述了托尼·莫里森在其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所采用的灵活多变的写作手法。在简述了莫里森的背景和小说创作缘由之后 ,首先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入手说明多元化的视角对揭示种族压迫大背景下一个无助黑人女孩悲惨命运这一主题起到关键作用 ,引发读者从各个层面产生共鸣 ;其次 ,进一步剖析这部作品颇令人费解的篇章结构安排 ,阐明这些看似不相关联的片段却有着无形的主线将它们紧密相连 ;最后论述了小说中诸多寓意深刻的隐喻所体现的含义和所赋予故事的优美的叙述语言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一个黑人小女孩佩克拉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示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所遭受的不同程度的迷失与异化,呼吁黑人应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并暗示了黑人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认为小说首次使用黑人小女孩做故事的主角,关注黑人小女孩在种族歧视下的“忧伤”和迷失,是美国黑人题材小说的一个新突破。从种族歧视下的亲情错位、文化殖民中的爱情之殇、“双重意识”下爱的变异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解构,分析了种族歧视的内在化所导致的爱的缺失和变异给成长中的小女孩带来的毁灭。  相似文献   

8.
9.
女主人公佩科拉对蓝眼睛的畸形渴望,不但反映了美国黑人女性被白人价值观所同化的现实,而且揭示了白人强势文化乃是造成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根源.作者莫里森透过<最蓝的眼睛>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美国黑人只有尊重和继承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才能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美国社会中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急速的社会世俗化过程中,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原先赖以自我确认的那些神圣使命、悲壮意识、终极理想逐渐失去了意义.通过对长篇小说<桃李>的解读,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在经济大潮中精神的迷失和使命感的失落,并分析导致知识分子价值迷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托妮·莫里森发表于1970年的<最蓝的眼睛>代表着她最早期的作品,在展现长期倍受白人和男性压迫而失语的黑人女性的苦痛和挣扎方面,这部小说极具震撼人心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她批判美国社会、政治、性别和种族歧视的代表之作.运用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从时间顺序,时间频率和时间距离三个方面对<最蓝的眼睛>中时间叙事策略分析后认为,作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断层的时间叙事技巧去讲述主人公佩科拉那悲惨,断裂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最蓝的眼睛》是关于黑人小女孩佩科拉被父亲强奸而精神分裂的悲惨故事。她的悲惨结局是由于当时盛行的极具危害性的白人审美标准——惟有金发碧眼、白色肌肤才是美丽的,而不是经济条件和社会政治地位等因素造成的。莫里森旨在告诫黑人族群如像故事的主人翁抛弃自己的文化,一味的羡慕乃至追求白人文化价值观,那么势必导致心灵扭曲、人格分裂,最终酿成人生悲剧。该小说揭示了黑人惟有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实现和完善自我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13.
托妮·莫里森发表于1970年的《最蓝的眼睛》代表着她最早期的作品,在展现长期倍受白人和男性压迫而失语的黑人女性的苦痛和挣扎方面,这部小说极具震撼人心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她批判美国社会、政治、性别和种族歧视的代表之作。运用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从时间顺序,时间频率和时间距离三个方面对《最蓝的眼睛》中时间叙事策略分析后认为,作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断层的时间叙事技巧去讲述主人公佩科拉那悲惨,断裂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在食馔品类、饮食方式、欢饮情节等丰富多彩的饮食描写中,饱含情色意味并具有深刻文学寓意.《金瓶梅》体现出由食传情的文字蕴意,将角色对食物的享用引向身体欲望层面.食、色是西门庆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以此建构小说的线索指引与价值导向,形成食色相融的叙事线索,推动情节展开,预示人物命运.饮食中蕴含着对情欲的贪恋、显现出欲望的膨胀.饮食也是妻妾争宠的工具,是一种权力媒介与情色媒介,带有鲜明的男权社会特色.西门庆在食色狂欢中陷入迷失,走向自我欲望的膨胀,这是一种感官的迷失,也是人生的迷失.  相似文献   

15.
托妮·莫里森是公认的美国当代最重要的黑人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大多描写黑人在美国社会所受的苦难、歧视和虐待。莫里森作品的语言扑实无华,构思别出心裁。她把现实主义和荒诞的奇思异想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一面新奇的社会透镜,让读者从中洞察到种族歧视和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性。  相似文献   

16.
在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心灵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异化扭曲,发生了审美危机。同时,小说揭示了黑人民族只有保留住黑人文化,才能在两种文化的对撞中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17.
在<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通过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剧,探索了美国黑人艰难的生存处境,展示了一幅美国黑人社区失衡的生态图谱.这种失衡是与黑人社区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失衡交织在一起的.佩科拉是一个符号,代表着在黑人社区双重失衡的生态环境下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她最终发疯预示着黑人救赎的无望.  相似文献   

18.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在叙事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使用隐喻性的叙事语言。以《最蓝的眼睛》书名,以及小说中的“秋冬春夏”、“楼房”、“万寿菊”、“白人的眼神”等具有代表性的隐喻为焦点,可以透析莫里森是如何解构白人的价值观,重构黑人的文化价值观的,从而看出隐喻在小说情节构思、主题表达、人物刻画以及文体特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在强势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文化流失,告诉读者: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取向,会给黑人带来困惑和错乱;如果放弃黑人文化,迷失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中,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最蓝的眼睛》的审美召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文学文本中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空白, 它们是激发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本文以德国文论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文本的召唤结构为主要理论框架,分析了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所蕴含的各种形式的审美空间及其所创造的丰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