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过程中与蒙古族的民间宗教相结合 ,并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腾格里神 (天神 )崇拜、灵魂观念或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火神崇拜、山神以及“敖包”崇拜等 ,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 ,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或被佛教化  相似文献   

2.
傣族神灵崇拜浅说朱德普1傣族的原始宗教和外来的佛教有过激烈的斗争,但在相互宽容、相互渗透又互为排斥的情景下长期共存至今。不过,动神、寨神及其它神灵崇拜虽然盛行于傣族各地,由于它既没有像佛教那样金碧辉煌的佛寺、佛塔、佛像,也没有那令俗人注目的身着金黄袈...  相似文献   

3.
妈祖信仰是一种民间宗教信仰(或谓民俗信仰)。从宗教学来看,民间宗教虽有别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制度化宗教”,但不能否认它是一种宗教。中国民间宗教有其特点,它是多神的偶象崇拜和魂灵崇拜,人们不是依据经典所规定的教义、教规信仰某种神灵,而是信仰某种神灵具有给人带来幸福或灾祸的超自然力量,而把它当做求福禳灾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敦煌地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但汉文化居主导地位。唐宋敦煌民俗佛教是汉传佛教儒教化的结果,糅有藏传佛教道教化的因素,集佛菩萨、祖先、天神崇拜三位于一体。研究唐宋敦煌民俗佛教应立足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汉文化。  相似文献   

5.
莲花崇拜(或莲花信仰)为佛教早期崇拜之一。佛教借助莲花形象以宣传佛教理论,借助莲花生物特征以阐述其义理,提供了引导教内僧众和教外信众追求的理想目标。佛教和其它宗教一样,要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认真审视其发展轨迹,挖掘其基本理论中与当代社会现实有价值的精神内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主流文化实现新一轮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对于日本人来说,佛教曾是外来异己文化。然而,历经1500年的历史演变,佛教已成为日本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予日本人的情感、意识、理性诸方面起到了深刻及久远的历史性影响。其以祖师崇拜为基点的佛教信仰,构成了日本佛教的民族特征,并与神道教、天皇崇拜主义一道共同给予日本文化以深远持久之影响。  相似文献   

7.
略论藏族神山崇拜的文化特征及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山崇拜作为远古藏族祖先的信仰方式,经历了从原生型苯教到雍仲苯教再到藏传佛教的发展阶段。其间,佛教和苯教都采纳了神山崇拜这一信仰方式。由此,神山崇拜从“自然宗教”过渡到了“伦理宗教”的形态。在这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相应地衍生出了一套独特的祭祀方式,这种祭祀方式逐渐地向民间扩展并不断规范化,又使它超出了宗教信仰的范围,具有了民俗文化的性质、特色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主为白族特有的一种信仰,它有别于“山神”、“土地”的崇拜,异于中国古代之“社神”崇拜,又不是佛教信仰。但是,诸多的崇拜以主儒、释、道三教,似都能从本主崇拜中窥探到各自的影子。多年来,对其源流、性质以及其它有关问题的争论颇多,至今未有定论。“文革”时期,曾将其归入封建迷信,横加禁止,亦未能完全制止,近几年益盛。本主崇拜何以能“长盛”不衰,并且拥有那么多的崇拜者,这是众人百思难解的问题。 无论哪种崇拜,都有其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民间自古崇拜北斗七星 ,有关北斗七星的神话流传甚广。蒙古人皈依佛教之后 ,这些神话故事以佛教为媒介 ,接受了印度和藏族等信仰佛教的国家和民族神话的深刻影响。但其文化深层中仍积淀着本民族古老的神话观念。因此 ,蒙古族北斗七星神话是在本民族神话文化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的民俗化并非始自近代,而是伴随着佛教入华的整个发展过程,它是佛教信仰实践层面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的民俗化发展涉及到作为外来的佛教在进入中国民众日常生活时所产生的自身本土化转变,以及中国民众如何基于自身的习俗文化、伦常日用传统来抉择、取舍、接纳、改造一个外来的制度性宗教。中国佛教的民俗化信仰路径不同于以"契经""契理"为基础、以"信解行证"为传统的"义理性佛教",而呈现出淡化佛教义理、注重仪式化信仰生活空间营造的特质。佛教民俗化的信仰建构表现为以佛教"疑伪经"以及"民间宝卷"为其教义来源与根据,以"民间佛教神谱系统"为崇拜对象,以"灵验"与"叙事"为核心手段来建构其信仰,以及维护其信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沙和尚的骷髅项链--从头颅崇拜到密宗仪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游记》中沙和尚佩带的骷髅项链,浓缩着从原始部族的头颅崇拜到密宗仪式的发展史。它本是流沙河的妖怪生吃活人的见证,但菩萨(佛教)赋予它新的功能,使之成为得道的象征。作家无意的描写,却反映出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2.
契丹人的宗教信仰,早期主要以原始的自然崇拜为主,兼有摩尼教、景教信仰。辽朝建立前后,佛教、道教等宗教形式先后传入契丹本土,并得到上层社会的支持,发展比较迅速,最终形成多种宗教形式并行传播、相互交融的局面,并对社会风俗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契丹宗教文化现象。相对其他宗教的影响,对契丹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佛教,但契丹本土佛教的传播是多源的,或从回鹘传入,或从中亚传入,或从中原传入。来源不同也使佛教崇拜的风格呈现多样性。加之契丹人原始宗教、摩尼教与聂斯托里教的交互影响,也使得契丹佛教不同于其他地区,形成其独具一格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佛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五世纪在印度创立了佛教,然而并不是在佛教产生之初就有了佛殿和佛像崇拜的。把佛陀的形象人格化、偶像化,并利用佛像做为佛的化身供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佛教寺院建筑,基本上都是汉式建筑,其建筑形式来源于佛教滥觞时期的洛阳鸿胪寺。众所周知,鸿胪寺是东汉专管朝祭礼仪的官署,只因西域来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用白马驮经书来此翻译和传法,中原人便效仿他们住的地方建筑了后来的佛教道场一一寺庙。因此,可以这么说,中国飞檐斗拱式的佛教寺院,  相似文献   

15.
摩利支原本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印度婆罗门教神明,后来被佛教吸收,被称为摩利支天或摩利支菩萨。在佛教中,摩利支天又由男神变为女神,又由曼妙天女变为三头六臂的恐怖之神。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于佛教密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摩利支天随佛教来到中国,不仅受到佛教徒的崇拜,而且还被道教吸收,演变为道教神明斗姆。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兴盛期。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长安城西市和东市周围以及城东南隅和城东北隅,呈现出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主院不建佛塔始于唐高宗初年,到了唐高宗后期,建塔于别院的新式布局即成为佛教寺院流行的规制。唐都长安城这种以佛殿为中心的佛教寺院,有单院式佛寺和多院式佛寺两种基本类型。无论多院式佛寺,抑或单院式佛寺,唐都长安佛教寺院都以佛殿(堂)为中心,佛塔建在寺侧、寺后或别院,甚或不建塔,这是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突出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建筑革故鼎新,平面布局以佛殿为中心,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重大转折点,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7.
《洛阳伽蓝记》中的佛教与世俗有着特殊的相互嵌入关系:一方面佛教教义充实了世俗观念,另一方面佛教中的功德思想使得后世大兴寺庙求取无量功德。此外,在世俗建筑吸纳佛教建筑风格的同时,佛教建筑也融入世俗文化中的多种元素,丰富了佛教建筑的表象内容。  相似文献   

18.
泰国泰人有村寨柱、城市柱、父亲母亲神、祖父外祖父神、设曼神等地方保护神。人们定期祭祀这些神,并通过中介人向这些神诉说心愿,祈求帮助。泰国泰人的地方保护神崇拜包含着他们对神灵。土地和祖先的崇拜、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以及原始崇拜和佛教信仰的相互融合与神力大于人力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从远古到现代,人们习惯将精美、宏伟、风格各异的建筑,作为每个时代的景观代表,其中不少是宗教建筑。在古代,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对神的崇拜高于一切,神庙、神殿、教堂、清真寺、塔,佛寺、石窟是神居住的地方,又是人向神崇拜的场所。不论古代和近现代,人们往往耗费巨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延续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建造一座庙宇或教堂,使其成为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每一历史时代建筑的精品。今天,它不仅依然是广大宗教信仰者崇拜的对象,也是历  相似文献   

20.
阿保机的“龙崇拜”属于宗教范畴 ,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与中原龙崇拜有相异之处。从宗教渊源上分析 ,其中主要成分为萨满教习俗 ,也包括中原儒教、道教和佛教影响 ;中原宗教文化中儒教的渗透所占的比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