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的苦心     
黄邦在 《老年世界》2008,(23):21-21
那是我就任检察院处长后的第三天,父亲一连几个电话催我回家,最后一个电话还是通过院长转到的。当我从办案点急急忙忙赶回老家时,已是深夜10点。父亲正看晚间新闻,见到我,他把目光从电视上移开,说:“大忙人,终于有空回来了?”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今年82岁,孤身一人住在乡下。偶尔接他进城,最多住一星期他就要找借口回乡下老家去。他放心不下的是家里的那片板栗林。那片有6亩面积的良种板栗林,是父亲花了20年时间开垦栽种的“养老林”。近10年来,他每年能从“养老林”获得纯收入3000元,父亲因此而成了当地同龄人中的“富翁”。如今父亲年岁已高,仍守着板栗林讨生活,做儿子的怎么忍心呢?一天,我带着妻子回到乡下老家,想接父亲进城。还未进家门,就听邻居说,父亲一大早便上山干活去了。我招呼妻子在家做饭,自己扛起一把锄头也上了山。说实在的,父亲栽种…  相似文献   

3.
吴兴英 《老年人》2006,(5):30-30
我决绝地把父亲给的5000块钱塞回他的口袋,并把他送上了返回老家的汽车。旁边一位大爷见了,问我父亲:“老伙计,这是你儿子吧?”父亲笑着说“:是的,他送我回家。”可我分明看见父亲笑得勉强。长途客车徐徐出站,我对着父亲挥手。父亲坐在窗边,一副倦怠失落的样子,并没有往常的热情。车走远了,也带走了我对父亲的牵挂。回想起这天清晨,我和妻子刚刚起床,父亲就大汗淋漓地敲响了我家的门。正是春耕农忙时节,父亲的突然到来让我有些吃惊。难道家里出事了?因为父亲向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平时很少进城找我,而且他在老家还种着几亩水田,这时的农…  相似文献   

4.
张正 《老年世界》2013,(2):13-13
一大早,还没有起床,就被电话铃声吵醒,那边传来母亲的声音。母亲说,父亲刚刚出门到城里来了,说要检查身体,让我在单位传达室等着,把户口簿带给他。父亲和母亲住在老家乡下,户口一直和我们在一起,户口簿平常由我们保管。我问检查身体要户口簿干什么,母亲说她也不知道,父亲一定要你带给他。  相似文献   

5.
妻子怀孕没到一个月时,父亲就急急地从东北老家过来看我。我知道父亲此行的目的是想抱孙子。我是不想让父亲失望的,但和妻子慎重考虑后,还是决定等过两年再要小孩。我犹豫着不敢把这个决定告诉父亲。因为在父亲看来,我只有要了小孩,才能算真正长大了,他也才能算真正尽了为父的责任。小时候,我常听父亲说:"等你们都长大了,都有了孩子,老爸  相似文献   

6.
陈亦权 《职业》2016,(19):74-74
1981年,20出头的张风军退伍回到河北老家。当时正值年底,老家村民们都忙着做竹灯笼,这是老家的习俗。张风军当兵时也见过一些世面,他就想,“能不能把这些灯笼推向外边的市场呢?”不料他把这个想法跟父亲一商量,却遭到了父亲的一顿斥责:“谁都会做灯笼,你卖给谁?”  相似文献   

7.
刚过完年,就被大雪封门了。开始来城里过年的父亲还对这场大雪赞不绝口,一口一个“好雪”地赞着乐着,可是待大雪下到第三天的时候,就坐不住了。父亲一边说要回趟老家,一边就整理自己的行李。父亲是个办事果决的人,他一旦决定的事,九头牛也难以拉回。我自小就对父亲言听计从,不敢有半点儿倔强。所以就试着跟父亲商量,是否等雪下得小点儿了我亲自送他回去。父亲说:“要是往常是不让你送爹的,可是,爹不能不服老了啊!这次就听你的,让你陪着爹走过那九道弯儿坡吧。”  相似文献   

8.
苦涩的孝顺     
黄方国 《老年人》2004,(7):32-32
母亲去世后,年迈且瘸腿的父亲终于扛不住生活的艰难,不得不答应来我家养老。离开乡下老家时,父亲一定要我跟他一起去向邻居们告别。乡亲们都说:“黄爹,您儿子儿媳真孝顺啊!”父亲听了这话,笑容从满脸的皱纹沟里溢了出来。回到城里,天色微暗,已是万家灯火。妻子没有来接父亲,打发儿子下楼来了。在我的提醒下,儿子敷衍地叫了一声“爷爷”,连正眼都没看一下,就提着爷爷的包裹上楼了。父亲尴尬地站着,显得手足无措。我正要呵斥儿子,却被父亲阻止了:“他还小,不懂事,在一起住惯了,自然就亲了。”说完,一瘸一拐地走到了我的前面。打开家门,妻子坐…  相似文献   

9.
怀念父亲     
邓树森 《老年人》2004,(6):28-29
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去世已经多年,我也老了,但我仍然十分怀念他。记得1971年10月的一天,父亲从乡下老家来到我工作的宜章县委机关,老泪直流地对我说:儿呀,我快不行了,人总有一死,这并不可怕,只是你妈走得早,你弟妹还有的没成家,让我放心不下啊……”我毫无思想准备,只是不断地安慰他:“爸爸,你不会离开我们,明天我陪您到县人民医院,有病治病,总会好的。”父亲连连摆手。他怕治病花钱,舍不得。两年前,父亲脸上突然长了一个瘤子,接着后脑和左耳根也出现了肿块,经医院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经过手术,医生把他脸上的瘤子切除了,但其它…  相似文献   

10.
生活小窍门     
年逾古稀的父亲,一生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但自从得了老年痴呆症,像变了个人似的,书法不练了,太极拳不打了,京剧不唱了,而且变得“六亲不认”,就连见到我这个唯一的女儿,也常常是视同陌路。每逢见到他,我总爱问:“我是谁?叫什么名字?”他却茫然地望着我,摇摇头说:“想不起来了,想不起来了。”我心里不禁一阵悲凉。  相似文献   

11.
一张发票     
万经伟 《老年人》2008,(11):33-33
在我的一本集邮册里.珍藏着一张发票。每当我翻看它.在心中就会荡起一阵感激的涟漪…… 8年前的春天,我通过竞争走上了某监狱办公室主任的岗位。当时父母亲正好从老家来我这里小住,在父亲70岁生日那天.我在一家小饭店订了一个包间,准备一家人聚在一起为父亲做寿。一向节俭惯了的父亲起初坚决不肯,说:“在家里做几个菜就行了.不必到外面去花钱。”我说:“您儿子提拔了,又是您老的生日,双喜临门,应该庆贺一下。”见家人都赞同,父亲也就不再说什么,但提出要自带酒水去.说饭店里的太责。  相似文献   

12.
小城,大爱     
2005年12月2日,父亲第二次从鞍山来上海,还是穿着绿色的旧军装,提着只黑皮箱。父亲当过10年兵,转业后也常以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时不时地就会来一句“我是个军人”。母亲在他退伍那年和他离婚了。那时我13岁,我一直以为母亲会带着我走,可是没有,她把我留给了父亲。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父母都心存恨意,尤其对父亲,我至今都认为,如果他肯早点转业回来,这个家就不会散。  相似文献   

13.
父亲     
父亲满了65岁,按现在的说法,他还是一个“年轻的老年人”。父亲虽然还不算老,但也不得不退出人生的大舞台,缩回到自己的家窝中来。我的家庭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式,很传统。母亲慈善得一辈子不说一句重话,父亲严得满脸都是“阶级斗争”。小时候我恨过父亲,恨他做事常常不近人情。比如,我的作业字迹潦草,他就罚我跪在学校的乒乓球台上示众,那时他既是我的父亲,还是我的校长。无法否认,父亲的高压政策给过学生时代的我们许多恐惧和烦恼,不能说他的教育方法有多科学,只能说他与母亲的搭配正好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张弛有度的氛围…  相似文献   

14.
青天 《老年世界》2007,(4):45-46
见到“南阳十大收藏家”之一的王玉信时,正好听到有人进门喊他:“玉信,老家有人给你送礼来了!”给法官“送礼”这样明目张胆?走近一看,我们不禁哑然失笑,这礼还真不“轻”——原来是一箱奇形怪状的石头。“有好多人给我送‘礼’呢!”王玉信幽默地说,“这些东西对我而言是‘宝’,对别人来说是‘废物’。”许多人参观了王玉信的家庭收藏馆后,经常为他收集一些藏品。  相似文献   

15.
丢了一只羊     
杜一 《老人世界》2011,(4):25-25
那天刚刚回乡下老家,母亲便朝我诉苦说,咱家的一只羊被村东狗子牵走了,你爹吱都不吱一声,怎么像个男人?母亲说着,拿眼狠狠剜了一下父亲。父亲却坚决地把头扭到一边,吧嗒吧嗒地抽烟。看着老俩互不相让的样子,我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做,只好打圆场做和事老,说,都恁大年纪了,还像小孩子啊。  相似文献   

16.
1980年,我在县里有了一官半职,妻子调到县城工作,有关部门为我安排了一套住房。妻说:“爸妈都是六十开外的人了,趁他们硬朗,把他们接到城里住些日子吧!”但母亲来了没几天,开始闹着回乡下老家,后来竞拉开话匣子,一会儿说在城里住不惯,想着地里的果树和庄稼;一会儿说想村里的老姐儿们……无奈之下又把老人家送回了老家。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遗像在落日余辉中渐渐模糊了,而父亲还在忧伤地张望着,不肯挪动半步。父亲与母亲一生相亲相爱相守。母亲走了,父亲的魂也跟着去了。办完母亲的丧事,我要父亲跟我们一家住些日子,父亲不同意,他还要守母亲。后来,又多次劝说,父亲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农村的老家,来城里和我们住到一起。父亲闲不住,总想为我们分担些家务。可是,他从来没有干过家务活,别的干不了,就成天拿着拖把擦地板。当他一次次把地板擦成大花脸之后,我拿走了他手里的拖把,父亲便闲着没事做了。父亲不识字,读不懂我那些厚厚薄薄的书,看不懂那些能让妻时哭时笑的电视连续剧,…  相似文献   

18.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和枫都来扔垃圾。我奶的是一堆废纸,枫扔的是双刷洗得干净的运动鞋,他把两只鞋的鞋带系在了一起,然后认认真真地摆在了垃圾箱上。我疑惑地看他,他抬头笑着看了看我,随口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在乘火车时,有一只鞋被挤掉在铁轨旁,于是在火车起动的一瞬间,他迅速脱掉了另外一只鞋,沿着窗口丢在了铁轨迹,身边的人充满疑惑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自己这一只鞋已不能穿了,如果丢在一起,路过的穷人抢去还能#。我听得入了神,他已走开了。第二天扔垃圾我没有见到枫的那双鞋,但我又见到了枫,…  相似文献   

19.
张文举 《老年人》2010,(11):45-45
好友老马已有四天没到我家来聊天了,昨日见到他,问及此事,他说:“家里出了烦心的事,我怕串门无意中把我的坏情绪传染给你们。”他的话让我感动,也让我对他生出一分敬意。  相似文献   

20.
一生的欠条     
大学毕业那年,父亲求亲告友,在家乡小城给我找了份他认为蛮体面的工作,我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决定到外面闽一闽。那晚,我和父亲深谈。描绘自己的理想抱负。父亲说我心比天高,母亲则在一旁抹眼泪,都苦口婆心地劝我留下。我却冥顽不化,非要“走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