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昭君传说多是以解释地方风物,描述昭君事迹为主的传说,这种特殊的形式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昭君风物传说圈"."传说圈"具有的审美特征和民俗文化特色促进了它的传承和扩布,具体表现在昭君形象的永恒魅力,昭君传说的艺术特色和传说中渗透的楚地民俗信仰.我们着重从总体的文化特色上进行解读,以更全面的认识和利用昭君风物传说.  相似文献   

2.
两千多年来,围绕昭君出塞这个典故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昭君文化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昭君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中华“和合”思想;昭君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追求和谐”的理念;其重要价值是“坚持和平,反对战争”。昭君文化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具有鼓励人性追求完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昭君出塞是西汉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事件,自西汉始“昭君”之名屡见于文献、文学作品等,其重要性也引起后人关注。随着昭君出塞事件的广为流传,王昭君墓遗址的出现时间、墓葬地望等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就有十余座昭君墓,其中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遗址位于今呼和浩特城南大黑河畔。本文认为呼和浩特城南王昭君墓,目前是这一地区规模最大的汉代墓葬之一,其形制特征和地理位置均与文献史料记载一致,故应是史料记载的王昭君埋葬之地。弘扬昭君文化,阐释好昭君出塞蕴含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现实需要,对新时代在边疆地区探索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提及昭君,人们都会想到“昭君出塞”,想到昭君为民族利益、民族团结、民族和平的舍身精神。在“四美”之中,她的口碑品行最多最好,千百年来被世人传诵最盛。随着时代的进步,昭君也不断的体现着她的时代性、民族性,昭君出塞不但产生了众多诗歌,也增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美丽经济:昭君文化价值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昭君文化是亟待开发的重要人文资源,挖掘昭君文化的经济价值,发展美丽经济,不仅是振兴地方文化产业的需要,也是弘扬和传承昭君文化的需要.在阐明美丽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剖析了昭君文化的美及其时代价值,提出了挖掘昭君文化的美丽内涵、顺应美丽消费的时尚需求、大力发展美丽产业集群、开发"昭君之路"旅游线路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昭君文化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构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昭君文化是三峡地区品位很高的文化资源,值得大力弘扬和进行旅游开发。开发利用昭君旅游文化,是三峡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是建设鄂西旅游经济带和打造"大三峡旅游经济圈"的需要。在战略举措上,应有高起点、大手笔的规划,策划重大项目,创造旅游品牌;将昭君文化开发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链;以旅游文化理念为指导,加强昭君文化的全方位的深度开发等。通过旅游开发,让昭君文化走出三峡、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昭君和亲本是一个历史事件,但由于其“掖庭待诏”的身份,后世对昭君和亲作出了迥然不同的评价,其中不乏悲剧的论调。然而,那些论调大多没有抓住昭君人生悲剧命运的实质。从传统的儒家观念出发,君王与后宫女子的关系就是一种潜在的极有可能成为现实的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昭君与汉元帝的微妙关系,使得昭君和亲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王昭君,为后世文学创作留下了可供开掘的空间。和亲是汉家对匈奴的外交政策,在政治的大层面上考虑是一回事,具体到王昭君个人,那只能是被当作货物或筹码,牺牲、使用、被侮辱损害的对象。昭君悲剧的开始,并不始于和亲事件,也不始于她待诏掖庭的身份时,而是从她被征召入宫的那一天就开始了。与其他和亲女子一样,“昭君们”和亲可以做的,就是出卖自己的身体,获得国家社会的安宁和国民的富足。在这中间,她们非但没有选择的自由,也失去了作人的自尊。由于人生选择自由的被剥夺,无论如何,其人生结局都是悲剧性的。评价昭君和亲,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就会因为只看到了昭君和亲的皆大欢喜的结果,从而忽略或歪曲王昭君这个鲜活生命的想法和感受。与历史上绝大多数和亲女子一样,昭君和亲并不是个人的人生选择,而是政治和外交的一种需要。  相似文献   

8.
打造和平女神文化品牌让昭君文化走向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昭君文化是三峡地区品位很高的文化资源,其文化内涵丰富,精神影响广泛而深远,值得大力弘扬和进行开发.文章诠释了昭君文化生成的原因,分析了当前深入研究昭君文化的时代背景,指出了昭君文化开发重大的现实意义,认为,开发利用昭君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开发利用昭君文化,应在境界上予以提升,将昭君作为东方人类的和平女神与西方世界的自由女神呼应和对话,把昭君和平文化品牌推向世界;在开发上应有大手笔的规划,并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差异背景下,本文以昭君博物院为例,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准确英译我国旅游景点展品说明文字的重要性.这四个方面分别是“语言与文化”,“翻译与文化”,“翻译与文化多样性”,“旅游业对于文化外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昭君博物院在昭君文化对外宣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然而,昭君博物院内展品说明文字的中英文对译还存在一些问题。提高昭君博物院内的展品说明文字的英汉对译质量无论是对博物院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还是对昭君文化的传播都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11.
弘扬昭君文化与深化两岸和谐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全球化时代,海峡两岸正走向三通、文化交流与和谐发展的道路。文化寻根意识成为寻根问祖与原乡意识之展现。台湾新莲寺是全台唯一供奉王昭君神像的寺庙。湖北省兴山县是王昭君的故乡,可以利用历史悠久的昭君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全球各地有志者探索昭君文化,研究荆楚文化。兴山县要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之经济建设之外,更应加强文化建设,加深两岸和谐交流关系的同时充分展现湖北荆楚文化与昭君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产,通过信息与网络科技的宣传,朝“在地全球化(loglobalization)”的建设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学界研究张爱玲小说多偏重于阐发它的现代性文化特质上,而忽略了其文本其实还存在着浓郁的市井意识,即便论及,也是浅尝辄止,论文深入阐述了市井意识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这种市井意识主要源自本土文化遗产的传统市民文学,世情、言情、闺闱、“传奇”文体谱系等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盐城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地名,这与该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古繁盛的煮盐业密切相关。通过剖析含"场"、"总"、"荡"等地名的语言和文化理据,揭示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既利于人们认识地名的民俗文化学价值,又利于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4.
王昭君的传说经过近二千年的流传,已成为故事化的民间文学题材。以此为题材的同一文学样式有多个版本,以此为题材的不同文学样式又有许多种。在昭君故里的湖北省南郡秭归县(今隶属兴山县),却以一种别样的民间文学样式——民间歌谣,流传着“昭君文化”。民间文学中异文现象与异形现象整合的传播,有效促进了南方巴楚文化与北方华夏文化的交融,这对研究巴楚文化、民族精神、民俗风情具有借鉴作用,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构建和谐边疆、沟通南北经济、持续融合民族友好团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所谓蟂矶传说,是指孙夫人为刘备自杀于蟂矶的故事。此事不见史书记载,杜撰系数高。明成化问,官方通过立庙对传说予以确认。此传说获得官方认同并形成广泛影响,离不开罗贯中对孙夫人形象的再创造,民间关于孙夫人投江而死的说法及“蟂矶”与“枭姬”音同,也为蠊矶传说的产生提供了一系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的《明妃曲》是宋代昭君诗中影响最大者,也是历代咏昭君诗作中的名篇。它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和独到的艺术特色,具体体现在表现手法多样、立意新颖独到、议论精警透辟及感慨幽深委曲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界围绕"轩辕"名号来源取得的研究成果,大致从四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认为黄帝"轩辕"的由来与黄帝的制作发明有关;第二,"人因地名"与"地因人名"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三,认为金文中的"天鼋"即是"轩辕"的观点;第四,从音韵角度出发得出的其他观点。就目前学界的整体研究来看,因观察视角广、涉及领域多,多数观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18.
文化景观是地域环境下各种文化要素的整体体现,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从美学角度出发,基于文化景观的非物质层面,莫言作品中的文化景观可以归纳为七类。对于莫言文化景观的审美分析,发现了其生态文化的多样性、夸诞文化的批判性、宿命文化的深邃性、传奇文化的迷离性、侠义文化的英勇性、死亡文化的冷艳性和乡情文化的悠远性等审美诉求,这诸多方面揭示出了莫言作品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精神内蕴及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根植于西部大漠地理空间,雪漠的"大漠三部曲"在对自然、动植物的民间化、传奇化书写中,沉潜着现代文明的反思与家园意识的建构。叙事策略上的文化空间间离与时间对峙的审美间距,生成的是敦实厚重的异域情调之美。对大漠村落的民间禁忌、方言土语、情爱悲歌的乡土本色书写,闪射出异域情调的文化忧郁意识。  相似文献   

20.
洛夫与李白     
"诗仙"李白与"诗魔"洛夫虽然时空远隔,但诗成为两人联结的精神纽带。洛夫不少诗引用、化用了李白的诗歌名句,更有《李白传奇》等诗在精神上与李白进行对话。在创作手法上,李白追求的浪漫主义与洛夫修正的超现实主义也有相通之处。在诗歌风格上,李白以"瑰奇"著称,洛夫则以"惊奇"出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