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别话语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后花园”意象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具有丰厚内涵的空间建构,"后花园"意象赢得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但这些解读大都是以男性文本中的后花园书写为论说基础的,本文拟将女性文本中的后花园意象纳入比照范围,力图分析文本话语中的性别差异,以期认识女性文本中后花园意象蕴含的独特真实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2.
性别话语视觉下父权社会所赋予母亲的"主内"话语特权,源于维护父系社会秩序的稳定需要,实则是话语霸权下的无权。母亲的女性性别由男性话语模塑规范而成,充当的仅是男权文化的代言人。女性欲回归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本性,就必须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且离不开男女两性的平等与和谐。  相似文献   

3.
翁再红  李健 《天府新论》2006,9(3):133-135
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女性形象加以具体分析,并由此考察构成悲剧性的性别话语,可以发现,这种性别话语在悲剧创作中的直接反映是,其中的女性形象作为依附于男权话语而存在的角色,要么是悲剧的牺牲品,要么是悲剧的附属品.而真正的悲剧冲突只能由男性来完成.其根源在于深刻反映不平等男女关系的男权话语对文学创作的隐性控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 2 0世纪末期女性写作的发展历程。新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写作是以超越性别的姿态开始的 ,以无性化的写作参与到主流叙事之中。随着女性意识的自觉 ,女性写作逐渐延伸到性爱主题的表达 ,批判男权文化 ,寻找女性友谊 ,进行自我审视等层次。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的女性写作 ,以一种个人言说的方式来叙说女性经验 ,建构起真正的女性文本  相似文献   

5.
赵思运 《阴山学刊》2001,14(2):37-40
进入父权制社会以后,女性一直被笼罩在男权话语的阴影之中。已经觉醒的新时期的中国女性开始对男性为女性设立的花草隐喻和神女峰意象予以改写,对象征男权的“天空”意象予以反叛,对性别专制的“家庭”意象予以拆解,以期完成对男权话语的突围。  相似文献   

6.
刘传霞 《理论界》2006,(1):183-184
蘩漪和曹七巧两位“疯女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遭遇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个案,它昭示了以男性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认知,透露了现代文学史建构中存在的男权话语,表明了自我社会性别的建立与认同的过程,也是一个权力运作的过程。蘩漪是男性自我的他者,曹七巧是女性自我的替身。  相似文献   

7.
张贤亮近年发表的<壹亿陆>是他进入21世纪以来的重要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改变了他以往知识分子的话语风格,建构了一种新的两性关系.论文将这部小说与他以前小说中的男权意识和女性形象作对比分析,得出男权意识遮蔽致使正面意义的女性形象缺席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艾丽丝·沃克作为美国当代文坛颇负盛名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笔锋着力于美国黑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压迫的形象。其小说《紫颜色》揭示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对黑人妇女求解放、求平等的积极意义。小说文本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体现出黑人女性主体身份建构,反映出黑人女性人物在父权与夫权制桎梏中的觉醒与抗争,以及寻求和建构女性自我主体身份的过程,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追寻自我、建构自我的奋斗之路。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作品中表现的女性意识对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使女性意识的发展实现了两次突破.她最先把"性爱"引入女性文学,以自觉的性别意识建立起自己作为女性审视世界的独特方式和角度;她自觉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女性话语的抒写,进行女性主义文本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吴颖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45-148,160
影视作品中的"凝视"是编导主观意图的体现,常常带有鲜明的性别色彩。在男权影像中,女性总是被"凝视"、被消费和被规约,而女性主义影视则以破坏男性视觉快感的方式来颠覆传统男性文本对女性神秘化、妖魔化的想象和叙述。然而长期处于传统男权文化结构中的女性主义导演,有的摆脱不了潜意识中的男权阴影,有的又激进地极端排斥男性,这都导致了女性"自塑"的举步维艰,女性的自我形象也不免存在或过度强势、或模糊脆弱等明显的先天缺陷。  相似文献   

11.
暖男与禁欲系的性别话语所显示的审“美”转向,敢于尝试对男性形象的美学意义进行重新定义,这是一种较于传统女性主义的重大突破。然而,这种美的定义并不是以女性为主体主动提出的,而是形象工业的审美控制,是资本所塑造的预言与男色消费,由此造成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个体的伪个性化与虚假意识的发展,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所不可避免的时代隐喻。但是从暖男符号到禁欲系话语的认同转变和互文性,也显示出形象工业与男色消费为女性群体突破男权话语而提供的性别操演意义和过程。因而,只有以化被动为主动的自我觉察为方式,以塑造审美判断的共通感为原则,才能使审美判断脱离形象工业的话语建构与群体本身的利害关系,才能将女性主体从以形象工业为中心的审美共识返回到主体间的相互确认与共识上,使其重新掌握对审美判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消弭性别区隔,形成政治联盟。  相似文献   

12.
刘传霞 《船山学刊》2005,(2):165-168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男性文本负载着更多的男权中心话语,透射着男性集体无意识,存在着将女性客体化和欲望化的倾向;女性文本则较多借用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传达来自女性生命深处的痛与乐。  相似文献   

13.
徐坤的小说从现当代知识女性的生存现状出发,以学者的睿智追究着知识女性话语失落的历史文化原因与现实困境,以女性的敏感叙述着知识女性突破男权话语围困的艰辛与尴尬。知识女性作为特殊的群体,具有极强的主体意识与性别意识,但以"性"为突围的主要手段,又恰恰暴露了她们对自身认知的局限,随之而来的困扰与神伤也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4.
蒋业华 《社会科学家》2006,(Z1):199-201
张爱玲不仅将边缘意义的女性群体带进了文本的中心舞台,而且其文本也同时成为了女性表现其欲望、身份、语言和文化的剧场,张爱玲文本的女性话语是如何突破父权制男性"逻各斯"中心得以言说的.其写作策略是在其文本中建构反传统的情感--理性二元对立情节模式,从而在话语层面上造成审美阻距,其文本中的女性角色因迥异于传统而陌生化,审美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求知欲,因而得以认知被历史所遮蔽的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的女性叙事,从其一开始便“听将令”而盲从于男权话语的思想启蒙:它先是追求婚恋自由,接下来主张职业女性,再后来又倡导革命女性.新女性形象几乎完全是按照男权意志的主观想象,去随意调整自己必须去承担的社会角色,最终都只是以消泯自身性别的“解放”要求,去无条件地臣服于男权话语的政治诉求.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女性叙事,虽然反映了女性解放的心灵呐喊,同时也揭示了她们自觉皈依的思想矛盾,这种奇特现象无疑寓意着众多耐人寻味的复杂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别名格雷斯>中体现了她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照.女主角格雷斯是一个禁锢在男性主导话语体系中的沉默"他者".被作者赋予声音的格雷斯用巧妙的话语策略讲述自己的故事,隐藏了真实自我,展现出多变的个体,从而抵制了男权话语对其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反讽:女性的身体叙事——萧红与萧红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身体叙事”是萧红文本的一个潜在的内容与姿态,在文本中,女性身体不仅成为萧红作品中的“生死场”,而且更是小说获得内涵和意义的根本来源。萧红似乎对自身的情感与女性的命运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女性独有的身体经验成为她从事文本建构的基本手段。生育、病痛与死亡是作家诠释女性“身体叙事”的独特视角,女性与男权社会乃至整个主导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与冲突成为身体的悖论。女性作家用反讽的姿态作了一次“致命的飞翔”,在语言的狂欢与回忆的空间中获得身体与性别的认同。正是用这样一种方式,萧红将自己写进了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  相似文献   

18.
革命与女性的自赎——十七年女性文学叙事的话语裂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年女性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存在着既对话又矛盾的复杂关系。出于对"个人生活命运的关心",女性文本在自觉认同和完成革命叙事的同时,女性被压抑的性别意识与独特的审美体验在一定层面上仍以一种潜叙事方式被建构出来,对革命"正史"与男性话语霸权进行了某种意义上的解构或消解,从而获得了某种超越时代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海峡两岸当代女性小说中,由叙述视角所表明的性别立场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他看”,即以男权价值观规约女性,弱化、消解女性的主体性,凸显的是性别霸权;二是“她看”,则是以女性主义立场审视男性和观照女性自我,关注和探索两性共同面对的生存与精神困境,在平等的基础上建构男女两性的主体性.从“他看”与“她看”的纠缠和更替中,传递出女性冲破男权文化规约、构建平等和谐两性关系的意图与努力.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女性作家的性别主体建构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摆脱文学政治一体化的思维方式禁锢、告别男权同一性暴力之后,还必须对语言、文化诉求和社会想象进行重组,让女性从男权文化中的欲望客体转变成欲望主体;为了重塑女性形象确立女性主体性,新时期女性作家塑造了女同性恋、自恋、恋物主义等各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形成了一个谱系,以此彰显女性生命形式和生存方式的丰富多样,并与菲勒斯中心主义关于女性的想象形成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