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1949年以来大陆官方对辛亥革命的高规格纪念,作为一种政治仪式,既是出于现实政治需要,也是延续纪念传统,弘扬辛亥志士的精神,表明中共是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实现振兴中华、统一祖国及传承辛亥革命历史记忆的需要。通过辛亥革命的国家纪念,诠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表达、宣传了政府及各党派的主张,弘扬了辛亥革命的精神,构筑了两岸交流的平台,保存和传播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2.
100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所具有的划时代历史意义,多年来已为学术界所高度评价,也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有了准确的历史定位,即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胡锦涛主席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这是对辛亥革命的一个新的评价。我在这里仅就辛亥革命的当代意义简要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100年前的辛亥革命,为近代中国的历史进步开启了大门。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不仅要铭记这个历史大事变,缅怀我们的先烈、先人,更重要的是从这个大事变中,清醒地认识100年来我们所走过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勉力追随世界民主政治潮流而进行的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为后世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政治经验.中国政治与世界政治主流的接轨,是辛亥革命成功的历史依据;新兴社会力量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诉求,是辛亥革命发生的内在动力;人民大众广泛的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是辛亥革命成功的社会条件;和平手段与武装斗争相结合,是辛亥革命推进的基本方式;政治博弈,谈判妥协,打破僵局是辛亥革命的完成手段;历史合力中政治强势集团的行动,决定了辛亥革命结局的具体面相.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促进了整个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在辛亥革命前后,董必武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经历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辛亥革命前民主主义思想的孕育与启蒙、辛亥革命中革命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辛亥革命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董必武始终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自觉性和坚持性.  相似文献   

6.
由传统政治形态向现代政治形态转变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从政治现代性视角出发,反思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得失.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政治形态确立的起点,并分析了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解决的和未曾解决的问题.用政治现代性视角回顾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当今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爆发迄今已整整百年。这场举世瞩目的革命虽然离我们已愈来愈遥远,但其重要意义与历史地位却并未因此而被忽略。百年以来,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乃至在亚洲及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海内外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可谓硕果累累。在百年纪念到来之际,需要我们思考的是:辛亥革命史研究如何更加走向深入,怎样更进一步挖掘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为此,也需要学者们以百年之眼光对辛亥革命重新加以审视,从而实现辛亥革命史研究的百年超越。这一组笔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扩展与深化辛亥革命史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认识与学术见解,多有启迪意义,对于促进辛亥革命史研究向纵深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包头师专历史系党政领导十分重视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的纪念,确定以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的学术报告为中心,并配合开展下列几项纪念活动:在全校举办辛亥革命历史图片展览栏;放演有关辛亥革命的电教片;推荐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著作、重要文章的学术研究;举办辛亥革命在包头的历史遗迹实地考察活动,请包头市政协文史研究室的巴靖远先生和有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九月四日在广州隆重开幕。讨论会为期四天,主题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孙中山的伟大功勋。参加讨论会的专家学者和史学工作者一百多人,为大会提供论文三十八篇。在讨论会上,代表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史论结合的原则,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伟大功勋,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这和政府所颁布和贯彻的经济政策有关,因此研究辛亥革命后的经济政策,可以加深我们对辛亥革命伟大历史意义以及社会经济近代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召开了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学术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对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等诸多问题,发表了见解。为展现本次座谈会的精彩内容,本刊特选登四位学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锺兴永 《云梦学刊》2012,33(1):79-79
由薛其林主编的《辛亥革命与长沙》丛书,2011年10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编撰者从长沙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制高点俯瞰下来,追本溯源,立足“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大背景,凸显了长沙在100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认为素有改革进取精神和革命斗争传统的长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也是武昌起义的“首应之区”。  相似文献   

13.
以国内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为基本内容的辛亥革命素为世人所瞩目,其成败得失至今仍属干中外史学家争论不休的一个焦点,言人人殊.个中现象,既源于史学客体辛亥革命自身的复杂性,也同史学主体的主观差异性不无关系.本文拟就政治革命的历史结局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认识论问题略抒浅见,权充拙稿《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与历史结局》一文的补充与续编.  相似文献   

14.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开始有意识地建构一套辛亥革命史的话语体系,并试图通过这种建构,达到灌输革命学说和凝聚党人心理的目的。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史的建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革命原起,建立一条以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的主线;第二,关于武昌起义的成功,构建一种孙中山与武昌起义成功密不可分的历史叙述;第三,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构建一种革命后背离孙中山路线并导致革命失败的叙述。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史的建构,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辛亥革命史的历史编纂。在孙中山去世之前出版的有关辛亥革命史著作中,这种影响尚不明显。孙中山去世后,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根据孙中山的相关论述,建立起一种正统的辛亥革命史观。  相似文献   

15.
百年来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在激发华侨爱国精神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辛亥记忆在20世纪前期加速了华侨民族精神的合一和民族主义的形成,在日本侵华时期成为华侨支援抗战的精神动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挥了团结人心的功能,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促进华侨支持两岸统一的历史资源。此种功效的发挥,与华侨精英对辛亥革命的现代性诠释密不可分,也和华侨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渊源、以及侨界加强自身凝聚力的内在需求有关。一方面,辛亥记忆激励了华侨的爱国精神;另一方面,华侨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也是其爱国精神加强的表现,二者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百年已逝。然有关辛亥革命之研究,在过去百年间从未曾退出学界视线,且时常占据着学术的中心舞台。作为中华民国开国大事和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始终吸引着学人寻思考究,横看成岭侧成峰,以图再现其历史原貌,本专栏即是内部视角与微观叙事下的辛亥革命再审视。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一次真正具有现代化特质的革命。回首百年历史,辛亥革命失败了,从当时来看,革命党人的努力在袁世凯篡权后似已付诸东流,但其影响却是深远而持久的。辛亥革命留给世人丰富的遗产和深刻的启迪,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以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社会革命的方式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王统治,并且仿照西方政治制度,建立共和,进行一种积极主动的制度选择与建构。从结束帝王专制统治来讲,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也是最彻底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19.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炮声有如春雷轰鸣,震撼着古老的中华大地,宣告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在这场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扬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精神,推翻了腐朽反动的清王朝,结束了自秦汉以来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神州大地上首次树起了共和国的旗帜,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资产阶级政权——中华民国。虽然后来辛亥革命最终归于失败,民主革命的任务远未完成,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革命先辈的精神和业绩永留人间。广西虽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但也是辛亥革命运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它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辛亥革命光辉灿烂的史册上,它有着自己光彩夺目的一章。  相似文献   

20.
以往关于辛亥革命影响、性质、成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建立在了一个与今天比相对窄小的史料基础上,而且解读、分析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受官方意识形态影响较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就毫无价值,可以弃之如敝屣;相反,我们要尝试扩大史料的范围,重新进入历史的情境,进而更深入地通过这些问题去认识辛亥革命实际的与作为符号的历史演化进程。近十年辛亥革命研究史料的拓展与利用,以辛亥革命有没有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及为何种性质的革命这两个重大问题,展示了辛亥革命研究去熟悉化与通贯前后史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着重反思如何在中国现代转型进程中重识辛亥革命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