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樊宁 《华人时刊》2004,(5):16-17
日本专业版画家、佐竹机械(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横山隆雄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于一身。在中国任职的横山隆雄,8小时之内,是企业经营者;8小时之外,陶醉于版画艺术创作。尽管身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然而,在版画的发源地中国,他如鱼得水,以版画作为独特的名片,用艺术抒发情感,与客户交流,过得充实而有滋味,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快乐。  相似文献   

2.
木刻版画艺术作为中国雕刻历史长河中出现较早的表现手法,以其精湛细腻的刀法、源远流长的技艺、新颖独特的制作方法闻名于世。中国木刻版画在其发展中不断传承和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品格和传统风貌。木刻版画作为一种融绘画与雕刻为一体的艺术,已经成为当代多元艺术发展态势之一,其历史发展与传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精神寄托,同时也是中国艺术界需要正确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在鉴赏版画作品时,不可忽视版画作品的艺术效果是由组成画面的各个艺术环节综合处理来体现的。预先对版画种类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作品。印刷方式、技能、套色水平也是版画鉴赏的一个方面。只能单张制作的作品不能称之为版画,用复印机、电脑等制作的作品没经过制版印刷过程也不能称之为版画。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版画艺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萌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蒙古版画艺术创作成就有目共睹。群体版画艺术创作逐渐成熟,作品以木刻形式,写实手法表现作品主题,创作风格日趋多样化;"学院版画"的建立与硬件设施投入,营造了优越的创作环境,板画作品具有语言丰富多彩和注重精神文化内涵的艺术特点。群体版画与"学院版画"共同形成了蒙古族版画独特的民族版画艺术,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播,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审美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木刻版画是一种"复制木刻版画",是对国画中线描和水墨的复制。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大多是以书籍插图的形式出现。明代是中国古代版画插图史上承前启后的时代,明代木刻书籍版画大量出现,题材广泛,刻印精湛,争奇斗艳,达到了中国传统木刻版画艺术的巅峰。其中,福建建阳版画多出自民间工匠,镌刻质朴;南京金陵版画以戏曲小说为主,或粗犷豪放、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杭州武林版画题材开阔,刻制精美;安徽徽州版画富丽精工,典雅静穆。对于明代木刻版画,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关注以梓行地来划分区域性的版画风格,并特别强调徽派艺术风格在晚明时期的大一统格局,使得几乎全部晚明时期江浙地区的版画,无论是怎样的面貌,都可以被认定是徽派版画。而版画风格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无论是绘图者师承的风格,还是雕版者在雕刻时所创出的风格,都可能对版画的呈现有所影响。作为版画创作者的画师与刻工,在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绘画者的画风决定着版画风格。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以艺术特征之不同将晚明时期版画插图归类为质朴派、雄劲派、婉约派的新方法,有利于对中国古版画插图史的梳理与研究。明代木刻版画的构图沿用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法,与西方的铜版画在形式风格和绘刻技艺方面都不一样。晚明时期,一些画家开始学习西方绘画表现远近和阴影的方法,掌握了透视和明暗画法,于是在明代木刻版画领域也出现了西方艺术的透视和投影技巧,这可能是用中国古代木版画手段模仿铜版画而留下的。因为,在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要分发大量的圣像、纪念章和带有插图的书籍,由于从欧洲运来的数量不多,只能找当地刻工用木版印制。当时用于传教的木版画印刷品已不可得见,只留存下为数极少的用中国古代传统木版画手段模仿铜版画的作品。西方艺术的透视法对我国传统版画的影响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华魂》2013,(5):F0003-F0003
赵修柱,湖南湘潭人,1931年10月出生,幼年受母亲的影响,喜爱美术,早年就读于湖南华中艺专。1950年2月在南下部队文工团当场作画,被优先录取。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后长期在《铁道兵》报作美术编辑。美术作品以版画见长,作品多次被中国美术馆以及法国、日本艺术馆收藏。他1964年创作的套色版画《黎明》获第一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展金奖。1967年创作的巨型版画《大海航行靠舵手》轰动一时,被誉为“时代记忆”。  相似文献   

7.
集美鳌园因其精美的石雕作品而闻名于世,其中以游廊石壁上的镂空雕刻作品最为精彩,是闽南石雕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以鳌园游廊石壁青石浮雕为对象,从游廊石壁形式、以非传统题材为雕刻选材、雕刻制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闽南石雕艺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南派石雕特质。  相似文献   

8.
抑郁艺术精灵──鲁迅与爱德华·蒙克魏韶华鲁迅酷爱西洋绘画,寓所墙上也杂乱地挂着镶着镜框的版画和油画。日本八年,鲁迅系统研究过古希腊雕塑和瓶绘工艺、历经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十八九世纪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及印象派以降各种流派的作品。他收藏的美术类书籍多得...  相似文献   

9.
中亚民族金属雕刻艺术史散析贾东海王淑芳中亚民族金属雕刻艺术是一门相当古老的艺术。本文主要探讨中亚金属雕刻艺术发展脉络、艺术流派、作品类型、雕刻风格及其成就和影响。由于水平有限,加之这方面的资料甚为缺乏,文中所论,错误、谬误之处在所难免,祈请识者及这方...  相似文献   

10.
伦勃朗总是在他油画的巨大光环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很少有人提及伦勃朗蚀刻版画。而蚀刻版画恰恰是伦勃朗自始至终从未间断的、不断倾注心力的艺术成果之一,他的刻板作品以其特有的生活性、批判性和非宗教性享誉世界版画界。  相似文献   

11.
伦勃朗总是在他油画的巨大光环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很少有人提及伦勃朗蚀刻版画。而蚀刻版画恰恰是伦勃朗自始至终从未间断的、不断倾注心力的艺术成果之一,他的刻板作品以其特有的生活性、批判性和非宗教性享誉世界版画界。  相似文献   

12.
现代版画是当今人类视觉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间接性的绘画艺术。版画从印版的形态角度,可分为凸版(木刻)、凹版(铜版画)、平版(石版画)和孔版(丝网版画)四大类,其中丝网版画因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现代版画中最活跃最有朝气的一个版种。在现代艺术观念多变的文化背景下,丝网版画的艺术创作进入多元化发展之路,版画创作者在创作时,应该注重从自身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语言上着手,去体现隐含在艺术语言后面的观念和思想,也就是关注作品内在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含量。笔者曾尝试用铅笔在纸上绘出适于制版的记录性素描来表现静物、风景或是…  相似文献   

13.
<正>"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书是一部全面反映抗战时期中国版画成就的大型艺术文献,通过版画作品和相关文献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精神风貌。中国新兴版画经过鲁迅的培育,在抗战时期达到成熟,在世界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抗战版画的收集、整理、研究,与其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北京鲁迅博物馆是新兴版画收藏和研究的重镇,本书以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大量抗战版画原作为基础,广泛搜集版画家及公私藏家所藏,汇集1931-1945年间抗战版画作品1300余幅,  相似文献   

14.
培田古民居是客家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汇集了明清两代的大量雕刻作品。在科学和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培田民居装饰雕刻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耀辉 《中华魂》2013,(20):59-59
日前,通化市“美丽乡村”农民艺术作品展在关东文化市场举行。此次艺术作品展中的200件作品全部由通化地区农民原创,其中有满族剪纸、草编、羽毛画、丝纠烙画、雕刻等民间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6.
西方绘画艺术中模仿客观对象的传统观念发展到十九世纪受到了严重挑战,模仿写实艺术表达手法面临危机,而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和日本的浮世会版画等东方艺术出现在西方,对西方绘画艺术家具有神秘的诱惑力,现代西方绘画大师马蒂斯、米罗、克里姆特、克利等人将东方艺术的表现性、写意性、平面感融进自己的作品中,突破传统西方绘画的写实程式的约束,以一种新的艺术手段、新的绘画语言、新的视点对西方现代绘画语言进了"形式革命".  相似文献   

17.
冯汉江,湖北汉川市人,1954年生于武汉市。1979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荆州师范学院艺术系副教授。1986年,版画《秋风阵阵》获第九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创作奖。1989年,版画《丰腴大地》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出展日本、法国,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0年,版画《秋月寒光》获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1991年,版画《绿色的夜》入选中国当代版画新作展,在日本、美国展出;同年,8幅版画作品被德国伊尔莎艺术馆收藏。1992年,版画《网市》入选…  相似文献   

18.
群雕《拉奥孔》是古希腊雕塑艺术——希腊化时期末期的作品,它在主题表现和雕刻手法上都不同于古风、古典时期的作品。群雕以拉奥孔父子3人的厄运和抗争为主题,在雕刻手法上表现出了强烈写实倾向,这也构成了群雕独特的"和谐"模式。对优美和静穆的审美理想的放弃,是《拉奥孔》群雕对古希腊雕塑传统的背叛。然而,其对雕塑素材本身的忠实,却暗示了一个新的雕刻艺术时代的降临。  相似文献   

19.
2012第二届造型艺术新人展评选工作业已结束。从这一届收到的作品来看,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既有院校美术专业的教师和在校学生,又有职业画家。参展作品不仅题材丰富,而且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漆画、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艺术表现手法多样,除大多写实、写意性风格作品以外,还有采用抽象表现和象征语汇手法的作品。参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末,以赖少其为中心的安徽版画队伍,陆续创作出一批具有强烈时代特征和安徽地域特质的巨幅版画作品,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力,被学术界誉为“新徽派版画”。运用艺术史研究视角将其分为发轫、鼎盛、开拓三个时期,其中“发轫期”以1949年以后安徽本土版画家周芜、郑震的版画创作为开端,以赖少其第一次组织发起的集体创作作品被李桦、古元誉为“新徽派版画”而正式确立了这一流派概念,直到1966年该群体因政治运动的影响被迫解散而结束;“鼎盛期”是以1976年赖少其第二次组织发起集体创作为始,至2000年该流派的领袖人物赖少其去世为止;“开拓期”则指21世纪以来的新徽派版画创作。通过对其70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纵向审视,提出保持当下新徽派版画的良性发展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创作主体要在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上持续发力,找准自身在更高层次的身份定位,二是相关文化部门持续搭建高层次学术平台拓展其影响力,优化地域性艺术人才的选拔制度和上升途径、深化新徽派版画研创的资助力度,增大展示空间的开放性和普及面,有利于“新徽派版画”这一优秀文化品牌的传承与赓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