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代外国基督教会在潮汕广泛的办学活动是他们传教的辅助手段。其办学活动客观上引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有它的启蒙作用;虽然由于这种办学活动的传教目的,使它具有了复杂的两重性,但其对潮汕教育事业的推动作用是应予肯定的,其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2.
潮汕民间善堂组织广泛兴起于清末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其大规模建立是绅商阶层以民间信仰为依托联合民众进行自救的结果。民国时期,潮汕民间善堂开始向农村地区辐射并向东南亚华人社会传播,其分布范围更广、组织规模更大、开展的慈善活动也更加丰富多样。新中国成立以后潮汕民间善堂曾一度停办。改革开放以来,在本地民众及海外华侨的推动下,这些慈善组织陆续恢复并逐渐向现代社团组织转型。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潮汕地区被贴着"重男轻女""超生地区"的标签,这离不开潮汕本地文化的浸染作用,其影响深远。在当今潮汕家庭的叙述视角下,探讨潮汕文化对其生育观念的影响程度和分析潮汕生育文化变迁的情况。通过分析其变迁情况,得出影响潮汕生育文化变迁的因素及变迁的生育文化对潮汕生育文化的影响作用,并从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潮汕海洋文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汕的海洋文化悠久传统,潮汕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共同作用,培育了潮汕地域的海洋文学。潮汕海洋文学曾经在明清时期呈现繁荣。潮汕海洋文学已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并显示出海洋文化的鲜明特色,它充分体现了潮汕日益增长的海上活动和海洋文化的具体特征,其主要特征是地域性、神秘性和原创性,潮汕海洋文学是潮汕海洋文化的华彩篇章。  相似文献   

5.
1937年至 194 5年期间的潮汕抗战文化 ,一方面是潮汕抗日救亡运动的产物 ,另一方面又有力地推动了潮汕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潮汕抗战文化活动不但在潮汕抗战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而且影响遍及全国及海外潮人  相似文献   

6.
谢岳雄 《源流》2012,(10):72-73
北方有庙会,粤东潮汕地区也有,只是叫法不同,潮人称其为"游神赛会"或"游老爷"。潮汕游神赛会根植于潮汕地区民间,年代久远,其仪制、规模堪比广州城隍爷巡城和黄埔"波罗诞"庙会,是岭南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游神赛会是整个潮汕地区一项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大多地方都是在农历的正月或二月间举行。这个时段,城镇商店刚好送走...  相似文献   

7.
在晚清潮汕社会,新教与天主教会是推动妇女教育的先驱。选取美国浸信会、英国长老会和巴黎外方传道会开办的两种妇女教育机构,即所谓的"小女学"和"老妇学",对晚清民国时期在潮汕地区活动的新教和天主教会所开展的妇女事业做一个全面细致的梳理。这些机构为妇女提供了一个受保护的环境,使她们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在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内潜心接受宗教以及文化教育,为潮汕社会培养了一批识字的新女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对新加坡文化影响深远。潮汕籍书画家对新加坡美术的发展,更有开创之功。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新加坡从事美术方面的组织、教育和业余创作活动的潮汕籍书画家,是新加坡美术史上的第一代美术家。他们在新加坡美术发展进程中所作的贡献,推动了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文化交流,形成了沿袭至今的新加坡美术界的“潮人现象”。  相似文献   

9.
谢岳雄 《源流》2012,(19):72-73
北方有庙会,粤东潮汕地区也有,只是叫法不同,潮人称其为"游神赛会"或"游老爷"。潮汕游神赛会根植于潮汕地区民间,年代久远,其仪制、规模堪比广州城隍爷巡城和黄埔"波罗诞"庙会,是岭南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游神赛会是整个潮汕地区一项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大多地方都是在农历的正月或二月间举行。这个时段,城镇商店刚好送走旧岁,喜逢新春开业;在农村,则是秋收冬种与春耕之间的间隙,属农闲季节,因此人们有足够的空闲时间来布置这些活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密切;潮汕传统观念、文化定势对潮汕人力资源的流向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要促进潮汕经济可持续发展,潮汕政府及潮汕企业在人才机制的管理上应拓展潮汕文化的包容性,拓宽文化视野,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1.
1922年,罗马教会宗座代表刚恒毅来华,落实教廷《夫至大》通谕,并于1924年召开第一届教务会议。此次会议的重点是培植本地籍神职人员,并将传教事业与西方列强殖民主义脱钩,建立一个正常的和本地化的教会。  相似文献   

12.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是现代性的重要研究范畴。作为这一时期个人信仰遭遇选择困境的典型表现,圣巴托罗缪屠杀期间所发生的迪罗西耶改宗事件反映了在16世纪的法国,私人领域的信仰空间遭到了普遍的压制,宗教话语权被少数高级教士和宗教机构把持。与此同时,世俗政治的力量也凭借残存的领主-附庸体系控制着大批信众的个人信仰选择。然而这种困境也为世俗政治观念的兴起创造了契机:世俗政治力量的崛起提升了政治利益与政治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而削弱了宗教在社会上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正是宗教话语权盛极而衰的分水岭,政治家派和绝对王权的崛起意味着法国开始了向近代国家转型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西欧封建社会结构的多元性表现在:政治上,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的鼎立;经济上,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的共处。这种社会结构中政治、经济与文化各要素内部以及相互间的异质性产生了特殊的开放性,最终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30年代,安妮.哈钦森(Anne Hutchinson)在参加英属北美马萨诸塞殖民地清教活动中,提出了改革清教的思想主张。其宗教思想及活动表现了安妮的女权意识。虽然她对女权的要求还不系统,但却对马萨诸塞殖民地许多妇女产生了强烈吸引力,也获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男性人物的同情与支持,最终动摇了马萨诸塞清教社会。她以宗教改革形式表现的女权意识,影响广泛,成为美国早期女权主义思想的起源。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中,西方教会在华获得了传教权,其为传教而在中国创办了教会大学。教会大学的创办直接促成了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出现,而社会工作教育又间接促进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  相似文献   

16.
1655年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在北京创建了天主教东堂.自此,东堂成为北京葡萄牙传教士的主要传教基地,他们在这里培养了许多葡萄牙传教士,并且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东堂在葡萄牙传教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葡萄牙传教士得以在中国继续打开传教局面的一个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7.
在西欧向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利用当时的形势进行了一些改革,使罗马教会势力得到空前发展,罗马主教获得了西欧教会的首席权威,这为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和奠定中世纪教皇制的雏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中国近代男女教育平等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社会条件;指出中国近代男女教育平等思想的产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论来源主要有天赋人权思想、进化论思想和女权主义思想等,社会条件可归结为西方传教士的东入及教会学校的创办、太平天国运动、有识之士的疾呼和女性的自我觉醒四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文化的核心差异是不同的政治权力结构——欧洲:教俗分权,一教独大;中国:皇权至尊,多教平等。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对天主、君王和生父之间的关系所作的阐述明显与中国儒家传统不同;在后来的实践中教权与皇权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中国统治者禁教乃是势在必行之举。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成功地打开中国的大门,是由特定条件形成的一次历史的偶然事件。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在拜上帝教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宗教活动,这些宗教活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壮大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和致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