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据法讲理、充分论证”应是法官做出司法裁判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前提条件之一。法官司法论证义务在论证事项、论证方式和论证标准三个层次上都应有原则性的要求。要有效落实法官的个案司法论证义务、切实提升司法论证质量,尽管离不开外部适当的强制和压力,但更主要的还在于从革新法科教育着手强化“凡裁判必经充分论证”的法官职业意识、培养进行有效司法论证的论证技能。  相似文献   

2.
"知识论证"(knowledge argument)是当代心灵哲学中反对物理主义的典型理由之一。文章围绕Frank Jackson提出知识论证的缘由、主旨及各种物理主义的反对意见进行讨论,着重分析Jackson前后期思想上转变的思路及后期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关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素质教育则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大焦点.本文试图论证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一些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以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生产力的不发达状态相适应的阶级社会及其意识形态也将崩溃和终结,国家、法律、以货币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宗教、哲学无一例外地将到达其大限之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关于哲学终结、消灭哲学的命题。那么,马克思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的呢?这个论证结构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在马克思的学说(尤其是意识形态理论)中探寻该命题的论证结构,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马克思所谓的哲学终结,指的是思辨形而上学(尤其是以黑格尔哲学为典型的德国古典哲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终结。  相似文献   

5.
康德关于因果性的论证主要集中在经验的第二类比部分,但该部分论证却引发了国内外研究者持续不断的争论。分歧就在于,第二类比是仅仅证明了"每个发生的事件必有一个原因",还是同时证明了"同类的原因必有同类的结果"?以往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大都预设康德接受了休谟的因果模式,且康德是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对休谟进行了回应,即认为二者共享相同的理论背景。正是由于这种研究范式,使得问题一直处于争论状态。要解决这一争论,关键就在于指出旧有研究范式的误区,区分康德与休谟的因果模式及理论背景,以此考察第二类比真正的论证目的。  相似文献   

6.
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在我国有两种学说:“权力关系”和“债务关系”,本文不直接对这两种学说进行评论,而试图从对“偷税”的分析入手,比较这两种学说的优劣高低,并在这种对比中,通过对“偷税”进行不同学说场景下的分析来更加透彻的理解偷税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忍"与"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处世法则,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都颇为人们所推崇,因为没有"忍",也就不会有"和"的产生,作为一种并生的文化理念,"忍"不但是"和"出现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忍"的包容、克制、行事的涵义又在一定层面上丰富了"和"的内涵及发展。"忍"作为一种生活哲学的内容,固然有其畸形和消极一面,但如果恰当引导运用这一价值观,将对推动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既古老而又鲜活的议题.今天,西方许多思想家仍在对这一问题孜孜以求.国内研究者近些年也对道德与审美的关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国内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从道德教育的目的出发,从多个角度阐释了文艺与道德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出于寻求创作思想与艺术相统一的文学作品的目的,热切地探索美学与伦理学的结合问题.论文对近年来道德与审美关系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有着丰富的内涵。它的思想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中国化的过程,只是理论对象、表现形式、实现途径的变化,基本原理特别是立场、观点、方法没有变化,主要特征是产生了新理论(“新物质”),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伴随着革命运动、生产建设、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等外在现象。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化学过程”,不是“物理混合”。文章从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出发,基于类比方法,应用化学键、分子轨道理论,研究中国化的过程和机理,提出中国化的条件和要素。  相似文献   

10.
在对正义的各种论证路径中,目的论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关于目的的分歧是形而上的,人们难以就目的是什么达成一致;功利主义是肤浅的,因为其隐含的关于幸福、快乐、痛苦或者功利的可比可加的假设从一开始就是悬而未决的伪命题;契约论是不彻底的,因为缔约方的全体一致同意几乎没有达成的现实可能;而罗尔斯的“反思平衡”是反经验的,缺乏与现实的勾连.人们认识正义的路径只能是从“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平衡”出发,通过寻找正义的规则,再将规则在实践中应用,并根据实践中的效果检验和矫正关于正义及其规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秦琴 《理论界》2006,(4):112-113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发达的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基于此,本文首先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特定的社会状态,指出了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关系理性”。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发达公民社会的两条路径。  相似文献   

12.
承闵家胤先生的盛情邀请,我参加了展示其"社会-文化遗传基因(S-CDNA)学说"的学术研讨会。本来认为趁会后闲谈时简单交流一下相关的不同看法也就可以了,但闵先生却再三邀请和催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梳理北大中文系开设双学位后引发的争论,着重分析了中文系学生的“危机”心理,指出这种心态背后的原因是对中文学习的“价值无效”判断和自卑定位,其根源在于就业的压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大学教育的目标,以及对中文教育出路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汤姆司中文铅活字"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澳门印刷所聘请英国印刷技师汤姆司(Peter PerringThoms)负责监制的一批中文铅活字。其研制的缘起是为了《华英字典》的出版,它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一套中文铅活字。英国东印度公司澳门印刷所关闭后,这批铅活字后被赠与美国海外宣教委员会广州印刷所,1856年毁于广州大火。"汤姆司中文铅活字"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崔治忠 《船山学刊》2013,(2):112-116
《老子》和《庄子》通过对名言表达能力的怀疑,提出了道不可言说的主张,从而赋予道不可认知的神秘色彩。然而,通过对《老子》和《庄子》中道与名言论证过程的重建,就可以揭示道的形而上学性以及道与名言关系所蕴含的两个内在区别:一个是重视综合和体悟的认知方式与重视分析和论证的认知方式之间的区别;另一个是依赖于经验且可以验证的知识与不可确证的形而上学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关系"概念是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过程中构建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微观社会研究模型与方法。近年来随着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渐次传入,有些学者常以"社会资本"概念来替代"关系"概念来分析研究当代中国微观社会的人际关系与文化现象,或在研究中混同使用这两个概念。本文经过多个学科视角分析后认为:虽然这两个概念之内涵有些许重叠之处,但鉴于其各自不同所指、外延与文化背景,所以在研究中不能相互替代、混用。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运用国际政治中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中俄、中日的“战略关系”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表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层次远远高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根据测量结果我们从安全与政治、经济、历史与文化三个方面对战略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中俄、中日战略关系的不同战略根基、战略内涵与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不少作家尝试摆脱传统的说书人叙事,采用新颖的第一人称叙事.在实践过程中作家在新技巧的诱惑、读者的潜在需要与传统叙事范式和观念阃徘徊纠缠.这些并不成功的实践折射了中图文学转型的复杂与艰难.  相似文献   

20.
刘军  杨辉 《北方论丛》2012,(6):129-134
近百年来,学术思潮正在由实体论走向关系论.实体论有两种观念即自一动观和互一动观,其基础是要素一集合观,该观念未能“真实地”描述现实世界;关系论来源于“交一互观”.关系论坚持交一互作用、过程优先、关系视角、去物化以及涌现性五个原则,其意义在于接弃实体论的思维方式,揭示“世界就是动态的关系网”.关系层次的划分以及深层“潜蕴性关系”的把握,是关系研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