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人》2007,(8):4-7
2005年8月,本刊“特别策划”栏目以《养老金偏低,企业退休干部的心病》为题,就国有企业退休干部养老金偏低的情况作了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去年,中央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  相似文献   

2.
自《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以来,我们更应该维护好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我们在逐步提高企业退休老人的基本养老金同时,还应该更多地关注企业退休老人的医疗和护理问题,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3.
彭国梁 《老年人》2008,(9):32-33
某日,我忽然接到益阳市政府一位退休干部的电话。他自我介绍说他叫魏斌,在《老年人》杂志上看到我写军旅作家柳炳仁、书人老萧、杏林妙手李肇夷的文章,很有感触。他很想来长沙,和我聊聊天,交个朋友,为增进了解,他拟寄我两本他的著作。我当然很高兴,这说明我发表在《老年人》杂志上的文章是产生了一定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助人乐余年     
《老年人》 1997年第 9期,发表了我的一篇《助人乐》稿。不久 ,便接到编辑部转来的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说:“我和我的老伴是 50年代初参加工作的土改干部,读了你的《助人乐》,使我们想起了当年同志之间纯洁真诚的感情。你就是 50年代精神的化身。”对这种溢美之词,我感到汗颜,但我很愿意交这个朋友,就及时写了回信。经过数次书信往还,我与她成了好姐妹,并且了解到了她的心病。  她的大女儿是煤矿医院的药剂师,婚后生有一女,因男方作风问题 ,两人感情破裂 ,已离异数年,加以煤矿停产发不出工资,精神状态极差。她希望我能为她的…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2006,(12):39-39
为了纪念《老年人》杂志创刊20周年,本刊举办的“我与《老年人》”征文活动,得到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共收到稿件179篇,发表22篇。经过认真审读和评选,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奖金和获奖证书随后寄出。一等奖(1名,奖金300元)北京组稿胡汉勋(第10期)二等奖(2名,奖金各200元)1.棋趣无穷黄林石(第11期)2.爱的三部曲莫纯清(第7期)三等奖(8名,奖金各100元)1.无怨无悔的二十年邓树森(第1期)2《.老年人》杂志搭起连心桥沈慧敏(第8期)3.特殊的寿礼钟扣章(第11期)4《.老年人》架起心灵的桥梁肖玲玲(第9期)5.父亲的寄托宋桂林(第12期)6《.老年人》杂志,…  相似文献   

6.
2007年第四期曾经发表一篇文章,我们感到文中有些观点没有说透,现就文章中的文字和观点做一调整,重新发表。  相似文献   

7.
本刊于去年第4期错误地发表了《当代中国青年的诗化思潮》一文后,我们收到曾名同志对本刊发表《思潮》一文的批评。我们认为这一批评是正确的,中肯的,特在本期刊出。《思潮》一文是1989年3月前写的,同年3月18日由作者寄给本刊。当我们于1990年8月第4期刊出时,没有再听取作者本人在经历了“六·四”风波之后对文章的观点有什么变化的意见。因此,错误地发表《思潮》一文的责任应由编辑部承担。对当代青年思潮的分析与评论,仍是青年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希望就此继续得到读者的批评与来稿。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启示一九二四年二月十六日,恽代英同志在第十八期《中国青年》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对我们今天思考青年研究方法论问题,颇有启发。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青年工人运动的注意事项》。恽代英同志一开始就指出,青年感情丰富,气性热烈,不知隐忍羞辱,不避危险,因而是革命的力量;工人则聚处一起,相互接近,人数多而地位重要,因而是革命的力量。同时又指出,非工人之青年,富于革命性而易有浪漫不守纪律的缺点;非青年之工人,富于革命性而不易有火样的热情。这里,恽代英从青年生理心理、  相似文献   

9.
方向 《老年人》2004,(12):48-49
《老年人》200年第10期发表的陈国强先生的七绝《归雁》,是一首立意深刻、语言明快的好作品,读后让人深思其诗如下:“前年雁阵始凋残,去岁云中只影单。今日深秋仍不见,疑它已佐富人餐。”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4句28个字,却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肃而深刻的主题。诗的前3句以时间为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老年人》2004,(9)
多关注农村老人的生活我是山村农民,家住山旯旮里,但爱好阅读,《老年人》杂志是我的最爱读的一本杂志。这份杂志栏目多,内容丰富,而且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很适合我们农村老人。我常把喜欢的文章抄录下来,经常翻阅,还把一些有趣的文章读给那些不识字的老人听,大家都受益匪浅。我愿做《老年人》杂志的忠实读者,也希望刊物多关注农村老人的生活,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隆回县荷香桥镇横冲村农民向雨贵)《“屈贾之乡”长沙》一文在今年第7期刊登后,有读者打来电话,对文中“屈原作《怀沙》,投汨罗江而死,《怀沙》即怀念长沙”一句提出质疑,认为“怀…  相似文献   

11.
答读者     
我们一直相信读者的智慧、读者的选择是《公关世界》制胜的“法宝”,也是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将《公关世界》办成一流刊物的最大动力源泉,现今事实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去年第12期“卷首语”,我们发表了致读者的一封公开信《请告诉:怎样对您最有帮助?》,并附上一份问卷调查表,征求对本刊栏目设置的意见。广大读者朋友深切理解并认同我们此举的用心,又一次向《公关世界》奉献了自己的爱心。那一封封复函,不论是对问卷的答复,还  相似文献   

12.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本刊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之一。自1993年第6期《社会学研究》发表了刘崇顺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及其他——张琢同志“九死一生”理论初探》及张琢的《答刘崇顺同志》两篇文章以来,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作者所持观点与已发表过的几篇文章之见解均相异,认为,中国前现代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以及人口、城市、儒家文化体系构成了一个具有强大顽固性和坚韧性的巨大壁垒,在这一壁垒中,任何根本性的变革都不可能发生。社会学与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科的发展,但是在这种相互渗透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力廓清学科间的界限,这是本刊的研究领域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二期发表王颉同志“改革中的阶级结构变化和对策之我见”一文后引起学术界和有关人士的注意。对该文的观点有反对的,也有赞同的,一致的看法是这篇文章涉及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开展深入讨论。王小迅同志还写了一篇文章与王颉同志商榷。为此,《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于5月13日召开了“改革中的阶级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陈树德同志在《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4期发表的《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反思》一文中提到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史的分期和范围等问题。文章对我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发表的《中国社会学应用的历史传统》一文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归纳起来提出的几个问题是:(一)关于中国社会学史的时限,即上下限问题;(二)关于中国社会学  相似文献   

15.
那年我4岁,和一群小孩儿在村边玩泥巴,几个老爷子叼着旱烟袋坐在树荫下,指着我们一一辨认:“这小崽子是老谁家那小谁,这小妮子是老谁家那小谁……”他们把我们这帮小家伙数了个遍,惟独落下了我,气得我直冒鼻涕泡。即使是小小年纪,也已经有了强烈的被关注的意识。去年,我和一位同事聊天,说我读大学期间特别喜欢音乐,还在《大学生》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谈崔健的文章。他忽然说,是不是《最后的摇滚》?原来是你写的啊!我愣住了,那篇文章可是发表于1997年的,他居然还记得标题!真是惺惺相惜,惺惺相惜啊!我紧紧握着他的手,半天才说出话来:“我……我……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没有人可以幸免于罪”这是萧瀚老师在李思怡事件发生后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我们今天借用她,不为别的,只为我们《中国社会导刊》2004年第5期的那份迟到的关注。2003年6月21日,四川成都3岁的小女孩李思怡因母亲被强制戒毒而饿死在家中。当时,国际卫生组织还没有解除北京非典疫区的禁令,本刊因为是月  相似文献   

17.
英国人的养老金来源主要有3种:一是年轻时按比例缴纳的国家养老金;二是职业养老金,只有部分老年人有,范围不大;三是个人为养老进行的储蓄或购买的保险等.实际上,在英国,更流行的是"以房养老",即老年人将自己的房产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大多数老年人只需每月按时领取国家养老金,再加上自己的房产抵押,便可以搬到老年公寓里居住.  相似文献   

18.
《公关世界》杂志95年第11期发表了张雷同志答本人的文章《“员工”是不是企业公关对象》(以下简称《“员工”》。该文坚持认为“不应把内部员工作为企业公关对象”,并表述了几条理由。《“员工”》一文认为,“把员工作为企业公关对象在逻辑上说不通”。其理由是:员工是企业这个主体的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因此员工就是企业主体。这一点该文作者曾在一篇叫作《企业公关和企业公关学的哲学思考》(《公关世界》95.2)的文章中表述得很清楚:“既然企业公共关系的主体是企业,它就应该包括企业的所有员工,他们都是企业公关行为的具体承担  相似文献   

19.
如果梁祝放鞭炮成婚文/林染一直关注《现代妇女》的读者大概还记得.笔者曾在1995年第3期上发表了纪实故事《惨案中的爱情》,记述了农村姑娘李莹对瘫痪小伙闻录的刻心铭骨的爱。此事有一个急转弯的结果,你读完此文后就会知道。因有关的戏剧常在电视屏幕中上演和一...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寄托     
宋桂林 《老年人》2006,(12):49-49
我是在1999年结识《老年人》杂志的。那年,长沙市梨镇工会为30名退休干部订了一份《老年人》杂志,并把投递的任务交给了我。兴许就是这样一份机缘,拉近了我与刊物的关系。我读它,送它,视它如好朋友,每一次诵读和传送便增加一分喜爱,一分感情。3年后,镇上没有给我们订这本杂志了,我就自己到邮局订了一份。2000年开始,我担任了镇上的校外总辅导员,协助中小学校抓学生的德育教育,常常要到各个学校进行辅导讲座。搞讲座先要收集资料、备课写稿,于是,我把自己这几年订的《老年人》杂志拿出来做参考。我欣喜地发现,自己总能从杂志上找到需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