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说明】北宋著名法家王安石,为了增强国力,改变国贫兵弱的情况,抑制大地主势力,抗击辽和西夏的侵略,在宋神宗年间,以“三不足”的精神实行变法。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代表司马光,不择手段地进行阻挠和破坏。他要求宋神宗赵顼取消新法,恢复旧制;又给王安石写信,用孔孟之道对王安石进行攻击和威胁,对新法进行肆意的诽谤和歪曲。面对这种猖狂进攻,王安石毫不畏惧,写下了这封《答司马谏议书》,同司马光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王安石对司马光加给他的所谓四大罪状逐条驳斥,并且揭露了顽固派那种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固守大官僚、大地  相似文献   

2.
《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尊法反儒的战斗檄文,体现了王安石发扬了前辈法家反潮流的精神。他不愧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是宋代法家的代表人物。《答司马谏议书》一开头就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北宋中叶儒法斗争的本质问题。王安石指出:“窃以为与君实(“君实”是司马光的字)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就是说,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对待和处理国家政事的问题上常常意见不合,这并非他们之间的个人恩怨,而是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各自所坚持的政治主张有很多不同。可见,这实质上是北宋地主阶级内部要不要改变“祖宗之法”的大论争,是变法与反变法、尊法反儒与尊儒反法两条政治思想路线的斗争。王安石为了摆脱北宋王  相似文献   

3.
某②启:昨日蒙教③,窃④以为与君实⑤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⑥,终必不蒙见察,故略⑦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注释】①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今江西清江县),曾被封为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他接受了法家的进步思想,在任地方官期间,曾采取一些革新措施。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他又给皇帝写了万言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中进士,其后曾在江浙一带做过多年的地方官。神宗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是宰相,神宗改官制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记时的改革家”。十一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已开始逐步走向崩溃。当时的宋王朝在一小撮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人物把持下,对外屈从于异族的侵略;对内则大肆兼并土地,残酷地压榨农民。使自耕农和中小地主大量破产,政治上和经济上出现了一连串的危机。具有法家思想的革新派王安石,代表着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力主变法革新。在他执政期间,先后实行了青苗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将兵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短短的几年内,使国家财政由亏损变为盈余,国防力量有了增强,曾经取得“熙河大捷”,收复了一些失地。由于变法对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有所触犯,所以从一开始就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王安石也遭到以司马光(当  相似文献   

6.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用书信形式写的颇具特色的说理散文,它语约义丰,概括了深刻的政治历史内容,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闪耀着作者的思想光辉。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实行变法。这一改革措施,限制和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以及与他们有着密切联系的庸懦士大夫的利益,他们群起而攻之。正当新法在激烈斗争中迅速推行的第二年,官绅豪右的代表人物司马光(时任谏议大夫),一方面上表神宗皇帝,攻击王安石,表明他与王安石的关系“犹冰  相似文献   

7.
北宋中叶,王安石打破了儒家的传统思想,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列宁称王安石 “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就在他推行改革的同时,遭到了以司马光为头子的复古守旧派的疯狂反对,王安石坚定地站在顺应历史前进的立场上,迎头顶住,给予了坚决的回击。《答司马谏议书》就是王安石在这场斗争中写成的一篇讨伐复古守旧派的战斗檄文。  相似文献   

8.
一些古典文学、古代汉语等教材选编范文,在段落划分、句群组合、标点使用、格式处理和内容注释等方面存在着某些问题。本文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为例,选用多种通行教材列示了这一问题的十个案例,并根据笔者对原文的理解,从古代礼俗、分段原则与条件、句群与意群的配合、写作方法(如论证方法)对句群的影响、语法体系、句子概念与结构、句子与标点符号的关系以及文体对格式的要求等方面,对上述问题涉及的句、段的处理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答曾公立书》一文献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多宋代文集中所收录的王安石《答曾公立书》,其实应该是《答曾公亮书》。从对王安石写作此文的政治环境,以及文章的内容、文章的语气来考虑,还有王安石当时的身份和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分析考证,认为该文不应该是写给曾公立。  相似文献   

10.
《甲辰答朱元晦书》是陈亮一一八四年,给孔老二的忠实信徒朱熹(字元晦)的一封回信。陈亮是我国南宋时期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法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他生活在南宋大土地所有制恶性膨胀,金人不断南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朝庭屈辱苟安,国势危殆的时代。在如何对待这种苟安局面的问题上,陈亮坚持了法家路线,坚决主张实行改革,提倡富国强兵,举用贤能和有抱负之士,“驰驱战场,赶走女真,收复失地,洗刷国耻”;同反动“理学”家的代表朱熹的反对革新、反对提倡富国强兵、反对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反动路线进行了不可调和的斗争。晚年陈亮和朱熹曾多次通信,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王霸”“义利”之辩。在这场论战中陈亮对朱熹的反动路线予以有力的驳斥和批判。《甲辰答朱元晦书》就是这场论战开始时陈亮答朱熹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他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功利”  相似文献   

11.
李翱是韩愈弟子,其论文理论与韩愈相似。然而,李翱学韩是比较灵活的,他对韩愈的论文理论既有吸收又有发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论文理论。关于这一点,章太炎曾经指出:“按二人(皇甫湜、李翱)虽俱学韩,李能自立,不屑屑随韩步趋。虽才力稍逊,而学识足以达之。故能神明韩法,自辟户庭。”(《皇甫持正文集书后》)而李翱的论文理论集中反映在《答朱载言书》中,本文主要依据此《书》,对李翱的论文理论的特色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13.
三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政治家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年青时随叔父从山东琅琊(今山东沂水县)避乱荆州,隐居在湖北襄阳县西的隆中山。汉献帝刘协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计谋。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向刘备提出了建立根据地、进一步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和路线。诸葛亮对刘备的回答就是这篇《隆中对》(又名《草庐对》)。“对”,古时特指对上级的答话。“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诸葛亮在治蜀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  相似文献   

14.
隆中对[原文]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相似文献   

15.
隆中对〔原文〕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  相似文献   

16.
一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又称《上仁宗皇帝万言书》,是王安石在嘉祐三年(公元一○五八年),任提点江东刑狱返京述职时,写给宋仁宗赵祯的上书。但  相似文献   

17.
临川籍作家万斌生先生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三部曲,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王安石变法及王安石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的宏阔画卷。书中作者根据人物身份、性格和规定情境或文献中的只言片语而撰写了大量拟作,这些拟作很好地服务于人物创作、服务于小说,使小说更臻完美,同时也进一步彰显了作家的才情。  相似文献   

18.
读萨特的《厌恶》一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现代作家尼藏(Nizan,1905—1940)说:“萨特堪称一位法兰西的卡夫卡。”这话很有道理。因为萨特与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的卡夫卡的小说都脱离了十九世纪欧洲文学小说的传统,而继承、恢复、发展了十八世纪欧洲哲理小说的传统。用小说的文艺形式来宣传自己的哲学观点,是这两位著名作家,也可以说两位存在主义代表人物的共同特点。《厌恶》(La Nausee)是萨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在法国以至在西方世界都很有影响。萨特自己也最满意这部作品。《厌恶》一书经常与塞利纳(L.Celine 1894—1961)的  相似文献   

19.
《谗书》是罗隐以儒家理想的社会形态来衡量现实 ,痛斥现实背离儒家之道太远的一部杂文小品集。《谗书》五卷似为罗隐重序时的刊本 ,这一刊本时间 ,应在 876年之后。  相似文献   

20.
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十四岁就进入高等学堂学习。由于他早年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在课余讨论时事时,他曾激昂慷慨地说过: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在日本庆应大学文科学习文学、哲学。这时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开展了民主革命活动。 1911年(即辛亥革命的一年)春天,林觉民在日本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云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