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律对人的作用,不能仅仅从法律规范的自身来理解,法律给予主体的权利是给予行为主体实施某种行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否得到主体的实施就看主体是否有实施法律行为的动机,而这种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来决定的,只有通过人的需要与动机的实际考察才能发现法律的实际运行过程,并由此得出法律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法律上的人是指呈现在法律上的,法律准备加以规定的人类形象.法的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义务人”“商人”“社会人”等法律上的人的形象,从法律上的人的演进历史可以推导出其演化规律.在生态危机蔓延的今天,传统法对人的理解需要受到检视,“生态人”的基本内涵,生态危机对传统法律人模式提出的挑战,环境法法律部门的兴起,证成了“生态人”必将成为法律上一个全新的人之形象.作为全新的法律上的人之形象,“生态人”有助于完善环境法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为建构环境法制度提供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3.
"人"的自身意识往往是在对外界事物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反思而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的对象反而成为了"人"观察自身的媒介,形成一种"镜式结构"。而"人"的镜象不断地在这些媒介中得到呈现。尽管不同的"媒介"仅仅能勾画出有限的"人"的镜象,但正是在这些不断的彰显中,"人"的意义得到了充实。法律作为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文明现象,无疑是一种反射"人"之意义的重要镜象。通过对"人"与"法"的镜式结构的梳理,我们能够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认识"人"是什么。同时,也更好地认识法律本身。  相似文献   

4.
以奥古斯丁“至高法律和至高秩序”的角度,可以拓展关于文学、秩序与法律的思考空间。莫言新作《晚熟的人》,若从爱与律法、道德秩序与法律秩序,以及建立这一秩序的“前三十年”(1949—1979)与“后四十年”(1979—2019)的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三个方面看,可以揭示出该作品在文学与法律的关系上的独特价值。在《晚熟的人》中,莫言从道德伦理秩序到社会法律秩序再到灵性精神秩序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反思,从这一多重秩序的建立直至完成,他凝练地刻画出了一幅更为立体的全景图。  相似文献   

5.
法律上的人     
法律上的人,并不是现实的或真正生活中的人,而是研究所需的一种范式,即马克思·韦伯所言的“理想类型”。在建构法律上的“人的类型”时,必须对人性凝结的“域场”进行区分。作者认为,依据人性不同可将法分为四大法域:身份法、私法、公法和社会法。身份法上的人是“亲人”,私法上的人是“经济人”,公法上的人是“政治人”,社会法上的人是“社会人”。文章对不同法域上的人的形象进行了剖析,并指出法律上的人的现实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哲学上关于人的价值观是法律调整人际间关系的基础。如何看待和评价人的价值,这种价值观支配着人们如何去维护人的价值、尊严和基本权利,对侵害人的价值的行为怎样追究法律责任。我国法律在关涉人的价值的问题上存在严重问题:缺乏"法的首要功能是维护人的价值"之观念;常常以看物的眼光看待人的价值;人的本源权益特别是由人的尊严和人格价值衍生的权益不被重视;在维护人的价值时没有统一的标准,等。因此,有必要改进作为我国法律基础的人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法律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以法律为主的法律人而言,通过语言追问法律乃是法律人的学术使命。人类法律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语言追问法律意义的历史,对于一生欲治法学的人们来说,欲治法学必先治语言学。人类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表述、记载、解释、适用法律,语言与法律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语言对法律的产生和发展着有深远的影响。从语言和语言学角度来思考法律乃至人生意义,是我们的一生追求。  相似文献   

8.
人本法律观中的"人",不能仅仅理解为人民,应该为一切人.法律主体从部分人到全体人,是人类进步在法律中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我国宪法和法律以及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决定了我国法律主体必须是一切人.传统观点的谬误,在于把守法的人与罪犯的区别,等同于人与非人的区别.其实,只要是具有生物属性的人,就应该成为我国完法和法律保护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法律人的思维特征,涉及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主要有:法律人总是关注事物的法律方面;法律人思考和解决过去的事情;法律人思维的基本元素是法律概念;法律人最常进行的判断是"合法还是非法"、"有责任还是无责任"、"是这种责任还是那种责任";法律人推理的形式是演绎推理;法律人习惯于"无罪推理"或"无违法推理";法律人推崇法律真实;法律人崇尚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10.
在现有理论中,法律运行过程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整体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两种研究进路。实质上,它们都没有完整描述现实社会中真实的法律运行过程,因为从社会学中人的社会化理论看,法律运行过程是法律社会化和人的社会化的结合:从横向分析,法律运行过程是一个法律因素和社会因素通过法律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而被人所认同、接受法律影响进而影响法律运行的过程;而从动态看,它也是一个法律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在其内容、程度、动力机制等方面博弈的过程。因此,法律运行全过程必须强调对社会成员最根本的生理需要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其他社会需要的满足。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自然人破产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澳大利亚的自然人破产法律制度科学完备。其中破产前后的两种和解制度、债务人自愿破产制度、行政机关和注册受托人扮演破产重要角色制度以及破产免责制度等很有特色 ,充分体现出既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又维护诚实债务人的利益 ,同时还威慑和惩罚恶意债务人的当代破产法之立法思想。这些经验对制定我国自然人破产法是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自然人在民法上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民法上的自然人只是一种虚化,是适用于自然人的民事法律规范的人格化的统一体,其确切的法律称谓应是自然人人格。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人与自然人人格之间的关系从完全相分离的状态到部分回归,直到在民法领域实现完全复归,为自然人人格向自然人的全面复归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13.
从罗马法中挖掘出其潜藏的敌人刑法和敌人民法理念,把它与时下流行于欧美的敌人刑法理论和敌人民事立法贯通,引入我国的民法理论并挖掘我国既存的敌人民法或坏人民法实践,反推出好人民法理论,进而发展出好法人和坏法人理论,将之与坏人民法理论打包,用来分析《民法总则》规定的主体的道德类型,进而得出好人和坏人不可能平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刑法中的人有着不同的法律地位,从而可以作不同的类型区分。作为犯罪主体的自然人和法人应有其内在的理论基础和外在的形式结构,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理应据此作出妥当性解释。刑法中的他人的范围可以作不同的区分并作出相应的理性说明。  相似文献   

15.
民事法律人是拥有民法理念,运用民法知识,解决民事问题的法律人。民事法律人应当树立正确的欲望观,有激情、有个性、有节制,弘扬人性中的美,遏制人性中的丑。民事法律人应当培养科学的知识观,玩转民法知识体系,从民法逻辑体系中获得美感。民事法律人应当培养良好的社会观,用民法的眼光去观察社会问题,妥当解决民事生活中的利益纷争。民法是幸福的学科,学习民法的人是幸福的人,享受人性之美、逻辑之美和社会之美。  相似文献   

16.
论个人信息权在人格权法中的地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尽管实践中对个人信息采用刑法、行政法等多重保护机制,但并不能影响或改变个人信息权为民事权利的基本属性。个人信息与个人人格密不可分,个人信息主要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各种人格特征,故个人信息权是一种新型的具体人格权。个人信息权不属于一般人格权。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合,但整体而言,个人信息概念远远超出了隐私信息的范围,应当将个人信息权单独规定,而非附属于隐私权之下。我国未来"人格权法"应当对于个人信息权作出规定,明确个人信息权的范围、内容、收集原则、侵害责任,以及商品化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波斯纳为代表的芝加哥法经济学坚持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理论,可以说,二者的理性人假设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但作为芝加哥法经济学个中翘楚的波斯纳,他的法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并不是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复制品。在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广泛受到质疑时,波斯纳并未置身事外。面对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越来越弱的现实以及理性反常现象的挑战,波斯纳与时俱进地通过增设一些附属假定来保护理性人假设的内核,从而实现对理性人假设的现实修正以促进法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破产立法应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产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而我国现行有关破产的法律规定中关于破产主体的规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应该扩大破产主体的范围,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从自然人破产的国外立法比较中可以看出,自然人破产制度的存在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应相应建立自然人破产的危险防范制度.  相似文献   

19.
处理高校学生伤亡事故的法律法规比较凌乱,给事故的处理带来一定障碍。运用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对高校学生伤亡事故法律关系和民事责任的性质及其归责原则综合论证,结论表明,高校与高校学生法律关系是行政关系和民事关系并存,民事法律责任的性质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竞舍。其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多元化的,归责原则应与《民通》保持一致。赔偿范围应严格依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和《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