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传》曰:“戚,斧也;扬,钺也”,训戚、扬为兵器。今案“弓矢斯张”与“干戈戚扬”相对为文,弓矢、干戈之为兵器,其义不言自明。“斯张”非兵器,则与其相对之“戚扬”亦不得训为兵器。戚当读为越,二字古通用。《国语·齐语》有“宁戚”,《淮南子·道应》作“宁越”。《说文·戊部》:“戚,戊也。”《后汉书·崔寔传》注:“戚,钺也。”皆其例证。越字通粤,《汉书·异姓诸侯王表》集注云:“粤,古越字”,是其证。《汉书·翟方进传》“粤其闻日”,注曰:“粤,发语词也”。戚即粤之借字,与斯相对,同为句中虚词。扬,举也,与张并为动词。“干戈成扬”,“干戈粤举”也。二句之义,即张弓矢、举干戈是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传》训溥为大,《笺》释溥为广,皆不以百泉、溥原为一地专有之名称。案古有以“某原”为地名者,如《大雅·皇矣》“度其鲜原”,毛、郑亦不以鲜原为一地专名,然《逸周书·  相似文献   

2.
《学术研究》1979年第3期《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一文,论证“秦汉已有瑶人的祖先在南越居住”,把《后汉书》“威服蛮夷”的“蛮夷”、《汉书·陆贾传》中尉佗答陆贾所称的“蛮夷”,同《后汉书》中的“蛮夷”混淆起来,这是不妥当的。我们知道:“蛮夷”是少数民族的一种总称,包括较为广泛,所以不能把史书中凡称为“蛮夷”的都和瑶族等同来看,而且同一史书前后所称的“蛮夷”,有时所指也有所不同。《汉书·陆贾传》中所称的“蛮夷”,是指百粤而言,而《后汉书》中“槃瓠死后,……其后滋蔓,号曰蛮夷”的“蛮夷”,是指武陵蛮(五溪蛮)而言。可见,同是“蛮夷”,而所指不一样。这样看来,逻辑推理得出:“秦、汉已有瑶  相似文献   

3.
《山海经》书中有二处提到“涅石”: 《山海经·北山经》:“贲闻之山,……其下多黄垩、多涅石”;“孟门之山,……其下多黄垩、多涅石”。按:贲闻之山不明所指,孟门之山据《名胜志》云:“今在山西平阳府(临汾)吉州(吉县)”(《山海经广注》卷三)。《山海经还有三处提到“石涅”。关于石涅,据  相似文献   

4.
墙盘新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曰古文王,初和于政”,从系从盩省之字,应为从系,盩声。陕西省周至县,盩音周。按:此字不见于商代之甲骨文及金文,当属王国维所指的“西土文字”,由读音及系旁寻求,相当于紬字。《汉书·谷永传》“燕见紬绎”,释紬,谓“引其端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紬史记金匮石室之藏”,紬缀,集也。另参见史颂簋“里君百姓帅埤周于成周”,谓里君与百姓都来集聚于成周,  相似文献   

5.
硖山口     
自凤台县城溯淮河而上五里许,有一锁河大硖,淮水从中流过。这就是《名胜志》所指的“硖石两岸相对,淮河经其中”,“历代兵家争夺之要地”,千里淮河的咽喉——硖山口。硖山口古名硖石。《水经注》云:“淮水过寿春北,右合淝水,又北经山硖中,谓之硖石。太元八年,苻坚大举入寇侵寿春,胡彬赴援,闻城陷退保硖石”。据《晋书》及  相似文献   

6.
云南古代的“百越”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越人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因其种类繁多,互不统属,所以称“百越”或“百粤”。由于越人比中原地区的华夏族落后,被视为“不受正朔”的蛮夷。 关于古越人的族源问题,《史记》、《汉书》诸文献皆云:“少康之后”,即越人最早渊源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这大概是越人的附托之词,或者是一些汉族文人的猜测,我国近代少数民族中亦不乏见此类传说。颜师古在《汉书注》中已纠正了上述错误,他明确指出:“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不得尽云少康之后也”。  相似文献   

7.
王汝涛先生主编的《太平广记选》为我们了解汉代至宋初的文言短篇小说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该书校语和注释都还有许多疑问需要进一步探讨.笔者曾专门就此撰写过两篇文章,今再对其中的若干处疑问加以辨析,供研究者参考.[春生之鱼]《东方朔》(P10,出《洞冥记》):“东北地有芝草;西南有春生之鱼.”注:“春生之鱼:后文没有交代,不知何所指.后文只言‘草’,似乎与芝草一样,春生之鱼也是一种使人不老的仙草.”  相似文献   

8.
<正> 《渔父》里的“沧浪水”的地理位置,历代学者对此众说纷纭。西汉西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说:“潘冢道济,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司马迁将“苍浪之水”理解为《尚书·禹贡》中所写的“沧浪之水”。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写道:“按汉水东为沧浪之水,在今均州武当山东南,渔父触景起兴,则此篇为怀王时退居汉北所作可知。”“沧浪之水,初夏涨则浊,秋杪水落则清。”(原文见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七)  相似文献   

9.
一、澳门的各种名称澳门原称场镜澳或场镜澳。像就是牡蛎,也叫海蛎子,其亮表面凹凸不平,里部平滑如镜,称为境镜。有记载云:“粤产场镜,取饰窗户,可代玻璃,谓之明瓦”①。镜还可制作纽扣等其他工艺品。“澳”是海湾可以泊船的地方。澳门史专家戴裔位教授认为,“像镜澳得名是因其形似场镜之故”②。这一看法已为众多澳门史研究者所认同。明朝万历年间以后,像镜澳之名虽然在某些文献中尚可见到,但一般已称其地为“像镜澳”了。如明代郭《粤大记》中的《广东沿海图》,郭尚宾《郭给谏疏稿》,张燮《东西洋考》,以及清代顾炎武的《天…  相似文献   

10.
根据清梁廷枬《粤海关志》及近人黄序鹓《海关通志》,海关总署编制的《海关业务教材》(1982)认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在广州、漳州、宁波、江南四处设立海关,称为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海关’之名始于此。”(见15页)《辞海》“海关”条说法相同。《辞源》未收“海关”条。但据西汉刘向(公元前77—前6年)所著《列女传·节义传·珠崖二义》:“二义者,珠崖令之后妻及前妻之女也。女名初.年十三。珠崖多珠.继母连大珠以为系臂。及令死,当送丧,《法》:‘内珠入于关者死’。继母弃其系臂珠。其子男,年九岁,好而取之,置之母镜奁中,皆莫之知,遂奉丧归。至海关,关侯士吏搜索得珠十枚于继母镜奁中,吏日:‘噫!此值法,无可奈何,谁当坐者?’”于是就发生了母女二人争相赴死抵罪的义举,以至感动得“关吏执笔.书劾不能就一字;关侯垂泣,终日不能忍决”。故该海关不但有《法》,主要用于查禁走私,而且有“关侯”、“关吏”、“士”构成的较完善的行政组  相似文献   

11.
《云谣集杂曲子》为敦煌曲子词诸选本(或随意抄录)中今存唯一书题。其所以称“云谣”,任二北《敦煌曲初探·考屑》以为或用《列子》西王母于瑶池为穆王谣之事,据此作为当时辞集名。,又引曹唐《小游仙》诗云;“玉童私地夸书扎,偷写云谣暗赠人。”徐铉《蒙恩赐酒进诗》云:“御题初认白云谣。”(按西王母有《白云谣》”后唐庄宗《歌头》云:“长宵宴,云谣歌皓齿,且行乐。”欧阳炯《花间集序》云:“唱云谣则金母词清。”并谓向达论唐代佛曲,疑欧阳炯所指即此。其后记又引皮日休《秋夕文宴》诗云:“高韵最宜题雪赞,逸才偏称和云谣。”陆龟蒙《伤故道士》云:“药奠肯同椒醑味,云谣空替薤歌声。”徐铉《春雪应制》云:“欲识宸心悦,云谣慰兆人。”总云:“若虚若实,难于肯定所指。”  相似文献   

12.
粤诗诠粤学———翁山述白沙之学与诗刘付靖于粤籍名卿硕儒之中,翁山极推张九龄与陈献章,他说:“知天下于一国,知一国于一人,此一人者,其出则必如文献,处则必如文恭者也。”①文献之行事乃所作《金鉴录》,堪称一代忠臣义士的楷模;文恭修身论道,使岭南之学在“...  相似文献   

13.
<正> 关于“春秋五霸”所指,向来异说纷歧,莫衷一是。五霸的迭兴构成了春秋时期列国兼并的骨干,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历史问题澄清真相,辨明事实。一、五霸之称有两种首先需要考察的是,“五霸”之称出现于何时?检索史乘和诸子的结果,《春秋》及《公羊传》、《谷梁传》,《国语》、《老子》、《论语》、《墨子》,均无“五霸”之称。这一称号最早见于《左传》,至战国中期以后则大量出现于诸子著作中:《庄子》中一见,《孟子》凡七见,《荀子》和《韩非子》各八见,《吕氏春秋》凡九见。但是,五霸之称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三代五霸,一是指春秋五霸。关于三代五霸,最早的记载见于《国语》,《国语·郑语》载周太史史伯答郑桓公云:“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其时当春秋初年,还只有昆吾、大彭、豕韦三霸的传  相似文献   

14.
或曰《大唐西域记》中的媲摩城即汗弥城,窃以为恐有疑问。或曰即坎城,窃以为极有可能。《大唐西域记》于阗国条:”王城东三百馀里……至媲摩城。”《新唐书地理志》:“又于阗东三百里有坎城镇,”据玄状行进路线和里程,媲摩城或即为坎城镇。《新唐书·西域传》:“于阗东三百里有建德力河,……河之东有汗弥,居达德力  相似文献   

15.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史记》选本注称“霸上”为今陕西长安县与兰田县交界之白鹿原,似不大切实。 据《汉书·高祖纪》唐颜师古注:“灞上,即霸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霸城西十四里至霸头。”“汉城东十三里至霸头。”近年来西北历史研究所考古组对霸头地望进行了考  相似文献   

16.
宋代的兵役制度中,入伍时,须经视力检验,称为“打视”。赵升《朝野类要》卷五“打视”: “库务差遣人及投军人须远视目力,喝其指数,谓之打视。防其目疾耳。”《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收有“打视”专条,云: “宋担任库务差遣和投军人,皆须检查视力,高声读出所指远处数字,称‘打视’。”很明显,这则资料是据《朝野类要》原文改写的。但把原文“喝其指数”翻译为“高声读出所指远处数字”,则与原意颇有出入。问题在“指数”两字。古代没有“视力检验表”,检验目力就只好用手指(一手五指或两手十指)的屈伸变化以表示数目的多少来进行。所谓“喝其指数”就是叫受检验的人高声说出所见到手指的数目。这里的“指”是名词而不是动词;“数”是“(手指的)数目”而不是“数字”。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举手试眼之昏明曰打试。”“打试”亦即“打视”。(参见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  相似文献   

17.
自明代万历三年设副总兵,南澳岛成为东南沿海的军事重镇,由此开启了闽粤两省共管的历史。从文献记载来看,水师官弁长期把持海岛事务为南澳岛带来了惠民之政,也带来了兵丁结党欺民之弊。在王朝逐步将清初东南海域的地方豪势清理之后,文官借由粮饷贪墨案介入南澳岛权力系统。雍正十年,清廷设立了粤闽海防军民同知,海隅孤岛由此成为具备成熟建置的独立行政区域。  相似文献   

18.
<正> 战国秦汉时期,曾把遥远的北方看作是“飞鸟之所解其羽”、“群鸟之所解羽”的地方,见于《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山海经》等书,《淮南子》也有类似的记载。为什么鸟类要到这种苦寒的荒野来“解羽”,以至“积羽千里”,使得某些旷原、流沙、大泽、高山以此命名?这既找不到自然科学方面的根据,也找不到文献记载、神话传说方面的说明,应该说是一个待解之谜。关于这个地点,文献记载也说得很恍惚。《竹书纪年》说周“穆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穆天子传》郭璞注引),指的是沙漠地带;(《穆天子传》中,确有这个地点,说在“西王母之邦”的北面,“千有九百里”是片“旷(郭璞注引作广)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乃于此  相似文献   

19.
一《香严词》何所指纳兰容若《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今年。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汪珊渔刻《纳兰词》,此词有副题:“西郊冯氏园看海棠,因忆《香严词》有感”。近人张任政《纳兰性德年谱》称:“按龚芝麓有香严斋所著词曰《香严词》。龚尝有《蓦山溪》‘重来门巷,尽日飞红雨’二句,为当时所传诵。观容若此词,似不胜重来之感。”  相似文献   

20.
李黎 《兰州学刊》2008,(1):196-198
钟嵘《诗品》推溯诗歌源流,论潘岳源出于王粲,今人大多或以为牵强,或以为该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二人诗歌皆文辞华美。文章对钟嵘《诗品》晋黄门郎潘岳条作出疏证,认为潘岳与王粲的渊源关系在于:一、清且悲的诗歌风格;二、叙事如传的书写笔法;也正是这两点使潘岳诗歌“浅”于陆机。文章具体分析了“浅”与“深”之所指,阐释了钟嵘“陆海潘江”之评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