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言:"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不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常言道"书如其人",王羲之的书法风采为何不像王家子弟,而像谢家子弟呢?通过分析王羲之的书法特点与谢家子弟的气质风采,深信袁昂之言不虚。  相似文献   

2.
诚意     
今天课上蔡老师举例子,提到韩剧《人鱼小姐》中的一句话:"做饭好吃的秘诀就是带着诚意去做。"蔡老师接着说"做学问也一样,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研究经学、历史也应该抱着这样一种态度,这对于端正整个社会的风气,极有作用。"这是三百年前朴学家们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宋代词坛的好"仙"风气颇为突出,从庄子<逍遥游>中"神人"到<世说新语>中"神仙中人"再到宋代词坛"诸仙",他们的共同意向都在于建立一种以自由精神为核心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文人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好辩"是孟子语言的主要风格,在纵横论辩之风盛行的战国时代,孟子即因其善"辩"而卓然自显.人们多把孟子的"好辩"归因于战国时代的纵横风气,却忽略了作为文化中心的稷下学宫对孟子的影响:稷下的文化重心地位满足了孟子起而"辩"的需求;稷下盛行的"议论"风气促成孟子采取"论辩"的形式;而稷下"相生相灭"的辩驳特色,又影响了孟子的论辩风格.  相似文献   

5.
"风痹"和"风疾"是两种不同的疾病,由于其病因均与风邪有关,汉晋时医家倾向于将两者归入广义的"诸风"病范畴.传统医学理论以"风"为外邪之首,强调自然气候、物候与人体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受到此时期自然气候"风气"偏盛因素影响,汉晋医家对因"风气"异常引发的疾病也十分重视,其有关"诸风"病因病机的若干基本认识,成为此时期"诸风"疾病证治和用药原则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苏轼"崇陶"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颇有趣味、令人深思的文学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深受北宋学术思想文化思潮和当时人们注重理性、精神、道德重构,以及社会上"学陶"风气等外在因素影响之外,尚有其内在的直接的心理动因:一是苏轼在人生困境中,经过人生反思,为寻求一种精神依托而自觉"师范"陶渊明;二是苏轼对陶渊明疏朗淡远诗学境界的倾心推崇;三是苏轼艺术审美理想与陶渊明审美旨趣的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7.
时下,有一种凡事必"十"、硬性凑"十"的风气,什么"十大新闻"、"十佳公仆"、"十大名星"、"十大标兵"、"十件好事",似乎少了"十"便不足以说明成绩和"阵式",似乎少了"十"则会减弱号召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南朝士人隐逸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时期朝隐受社会尊崇,已为士人一种生活方式.其含义有两层:一指身在魏阙而心在江湖,意存世外,心思高邈,强调的是精神境界不同于一般士大夫;一指居身朝廷而无竞心,不妄交游,强调的是行为方式上不同于汲汲名利、攀附权势之辈.此时期士人多将隐逸归因于"性分",并看重隐者志向与行为统一与否,即"心"与"迹"是否一致.这反映出郭象玄学的影响.在整个社会尚隐的风气中,也有人对隐者和隐逸评价不高.  相似文献   

9.
坚持德法并举是社会各界对学术风气建设努力探索的结果.在学术风气建设中坚持德法并举是社会对法律和道德关系科学认识的结果,是现实情势所需,也是国际社会通行做法.考虑到我国传统伦理法文化的特殊性,学术风气建设过程中的德法兼治应当遵循"以法除劣扬善,以德正本清源"的构建路线.  相似文献   

10.
一风,或称风气,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存在。某一特定社会单位的风气,集中体现出这一单位的集体风貌,反映出这一单位的精神文明水平。所谓校风,就是指学校的风气。一个学校的校风,表现出这个学校的基本特征和风貌。良好的校风,既是长期培育的结果,又是教育成功的重要环境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热"风"作为类词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可以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某种社会事件成为一种"热潮"或"风气",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在语义语用上的差别也是明显的,从意义虚化的程度上看,"热"的虚化程度比"风"高;从感情色彩上看,"热"多表褒义,"风"多表贬义;从音节的组合能力上看,"风"的组合能力比"热"强,"风"既可以双音节组合也可以和单音节组合,"热"不能和单音节组合。  相似文献   

12.
对皖北S高校大学生学风现状调查后发现:在网络文化的巨大冲击下,部分"90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已经发生异化,自主学习能力正在逐渐丧失,学习态度很不端正,并严重干扰了高校学习风气。基于此,高校应贯彻大思政教育模式,全员参与,将学风建设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形成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相似文献   

13.
文献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古代文学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作为一种学风,它是以崇实求真为特色的学风,对蹈虚浮薄的风气具有纠偏扶正的意义;作为一种治学精神,它具有实证精神和人文精神诸层面.古代文学研究应当在"实学求是"的精神原则下,既提倡严谨的学风,又鼓励自由的思想,其最高境界是诗性与理性、文艺学与文献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4.
"废名圈"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真实存在的派别,在新诗创作和批评方面均有独特的造就.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这一派圈子形成,同时形成了谈诗、讲诗、论诗的风气.这一风气一直延续到沦陷后的北平诗坛,北平沦陷区的教育、文化环境为这一派诗学话语的生成提供了条件."废名圈"围绕自由诗这一观念和理想,建构自己的新诗批评话语.这既离不开对当时新诗发展问题的正视,也离不开对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的选择性继承."废名圈"新诗批评话语也是一种隐微的政治性话语.考察这一派新诗批评话语的生成过程和意味,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一派的具体存在,认识中国现代新诗史和新诗批评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针对文艺创作中"热闹的评奖"愈演愈烈的现象,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2015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上透露:文化部正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取消一批、精简压缩一批,总体减少60%以上,并取消节庆活动中的文艺评奖项目。今后,大量的"热闹的评奖"这一现象或将改变。在中国文艺界,立奖、评奖、颁奖似乎已成一种风气,"热闹的评奖"愈演愈烈。据公开资料显示,顶着传统官方头衔的文艺奖项便有茅盾、冰心、老舍、鲁迅文学奖等,各省市区县、协会、行业、高校等设置的奖项,更是多如牛毛。  相似文献   

16.
我在教育局任分管业务的局长已经十年了,这其中,几多辛苦,几多迷茫,更加上顽强的、不懈的探索,我最深的感触是:要让一个地方的教学工作风生水起,卓有成效,需要管理者精心打造一种精神,精心营造一种风气,精心创造一种氛围。而管理者自己,无需考虑自己的身  相似文献   

17.
中国送礼的情形,文明国人都讥为是一种恶劣的风气。社会中彼此送点礼物,可以表达敬意,融洽感情,本可以算是很好的一种行为。但是民国以后,北平的政府,把表示好感的送礼,变成了迹近行贿及贪污的行为,这当然可以算是极恶劣的一种风气了!各国各民族,都免不了偶尔送点礼物,但不过稍稍见意就是了,中国在前清光绪中叶以后,虽然已经渐露奢侈的风气,但在中叶以前,保持的旧日风俗还不少,兹大致分类略谈如下。  相似文献   

18.
影响和表率着社会精神面貌的士林,主要是由从事科举道路的读书士子和已入仕的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士大夫)两大层次构成。而风气,则如梁启超所论:“在社会上成为一种公共之好尚,忘其所以然,而共以此为嗜,若此者今日译语为‘流行’,古之成语则曰‘风气’,其性质几比宗教矣”。  相似文献   

19.
道光年间,京城出现了一股崇尚归有光古文的风气。倡导和引领崇归风气的正是嘉道时期桐城派的盟主梅曾亮。梅曾亮将归有光作为"文人"的代表,追求洁净柔淡的文风,其目的在于通过"文人"身份的重新认定,对文人经世予以肯定,并提出了以文经世的方式。梅曾亮回归"文人"的选择,反映了嘉道时期众多有识之士意图经世有为、不欲以"文人"自域,却不得不以"文人"自居的矛盾处境。"以文经世"的方式,则为时不我遇的文人指出了另一条经世之路。梅曾亮回归"文人"的深切用意,不仅为延续桐城派,而且也是对传统文人刚正不阿、百折不挠品质的呼唤。  相似文献   

20.
试论《左传》"赋诗断章"对后世文学鉴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外交场合盛行"赋诗断章"的风气,这在<左传>中有详尽而生动的记载.这是一种隐喻的诗性文化,这种思维模式对后代文学鉴赏范式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赋诗断章"现象放在隐喻视野中加以考察,并以西方阐释学、接受美学作为参照,力图揭示出"赋诗断章"在诗学演进中的审美价值与鉴赏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