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的研究对象是“属总体人类的美”,这一美只能是个体的美的总和或思维性存在,必然在“主客观的统一”领域。根据辩证法的宇宙论,美的研究首先是语言学上对“美”的语词之用法的界定。以人对不同事物的判断所持的根据不同,美可谓是“人的气质性、品格性精神”显现在能够引起人的生理感觉快适的物质形式上。审美是人的由生理快适感觉与心理愉快感觉相融合而生成的“精神感觉”活动。美的事物之发生原因,一方面在主体的审美本身,另一方面在客体的不可论美丑的事物。  相似文献   

2.
一 美是事物本性适合于人的本性的那种性质。一切美都是事物的本性与人的本性的既对立又和谐的统一。因此,美可以用“主客体统一”来概括。客体,指事物、事物的本性,包括内容和形式,包括客观的作用;主体,指人,整个的人,不仅指人的精神的存在和活动,而且首先指人的物质的存在和活动,它包括人的全部本性——生理的、心理的本性,尤其是包括了人的能动的本性——人的创造自由的实践活动、实践能力。美是主客体的统一,人和物、人和自然的统一,无论是自然美或社会美都是一样。所不同的只是统一的条件和方式存在着差异。自然美是自然的生成,是天然地适合了人的本性、人的生活、人的实践的某个方  相似文献   

3.
存在不存在“缺陷美”呢?一种意见认为:若按特征状态看,美的形态可分为崇高、悲剧、喜剧等;若从性质着眼,又可划分为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所以“缺陷美”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美是不存在的。至于某一事物完美或缺陷,则是按照一定尺度区分这一事物的不同状况,而根本不能作为是划分美的形态的一种标准。世上万物本无十全十美,一切事物都可  相似文献   

4.
禅意与自然观:田园诗人王维与华兹华斯诗风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王维与华兹华斯都是田园诗人的著名代表,都主张以田舍园林风光和农村耕作生活为题材,抒写隐居田园的生活和恬淡的心境,但两位诗人诗歌作品的风格却相异,王维的诗受佛教的影响,强调万事的“静”“虚”,诗歌表现出来的特点则是意境悠远恬静、诗风闲淡,表现出作者空幻、平正和虚静的心境;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对其诗作影响深厚,在自然与上帝、自然与童年的关系上,他用诗歌表达了一整套新颖独特的哲理,他赞美自然的美、赞美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的美,也窥视天人合一的美,其诗风清淡朴素、含义隽永。  相似文献   

5.
异类婚恋故事是指人与动植物和其他神仙鬼怪等幻想出来的非人类之间的神奇婚恋为主题的故事。以此指称的作品必须在情节上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在文本的角色性质设定上一方为人,另一方为非人。是“和人类相异的一类,指用幻想手法创造出来的可以与人婚恋的所有配偶”:  相似文献   

6.
人的共同性和人的差别性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共同性与文学人、人性、人的性格、社会地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心理结构、需要、意志、愿望,都既具有共同性,又具有差别性。人身上所拥有的一切因素、属性都是共同性和差别性的矛盾和统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事物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别性的辩证关系论述得十分深刻和精湛。恩格斯认为,任何事物的特性都是同一和差别的集合体,“这些特性,一部分是共同的,一部分是相异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①。他进一步指出“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两者“是同一个东西的两极,这两极只是由于它们相互作用,由于差别性包含在同一…  相似文献   

7.
论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上最基本的也是最难回答的理论问题。在美学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美学家们曾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直至今日也依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种状况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美”这一概念可以具体表现为各种性质极不相同的事物,人们很难从这些事物归纳和概括出本质的因素;二是由于在“美”的概念中包容着很多不同的方面和因素,人们既难全面地把握住这一切,更难进一步从中找到根本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美学家承认美是难的,而美的本质问题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就成了一个千古难解之谜。  相似文献   

8.
周维山 《兰州学刊》2006,42(7):73-7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传统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事物“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发展的具体形式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的运动过程;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人们应无条件地推动事物的发展。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一)发展不是事物“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首先,“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本身不能构成事物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  相似文献   

10.
关于“量”的反思──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是事物量的规定性吗?李桂霜质和量是两种不同的规定性。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与事物直接同一;量是事物的外在规定性,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但是量并不因为它是事物的外在规定就不重要。从认识上只有正确把握事...  相似文献   

11.
<正> 在一般通行的哲学教科书中,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每次否定表述为: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这是值得商榷的。在唯物辩证法中揭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概念有三个,即转化、质变和否定。它们虽然都是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但是却各有自己的含意,并不等同。转化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一个基本概念,反映了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同一和斗争达到极点时,旧的统一体被破坏,一方克服或消灭另一方,表现为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质变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事物某方面量的变化突破了其原有的度的界限,因而使事物某方面的性质发生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它有时表现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有时表现为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更替。而否定之否定规律中所揭示的“每次否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转化和质变,但是它还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它是指同一事物由  相似文献   

12.
<正> 在不少哲学教科书里,一方面赞扬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名言,另一方面又把克拉底鲁说的“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贬为诡辩。对这一流行的说法我有不同的认识。我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不仅不是诡辩,而且是更深刻、更细致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它标志  相似文献   

13.
解构主义美学造成了"美"的失语,其实,"美"在人们日常的审美实践中是有统一语义的。在原始的审美经验中,"美"常常被人用来指称令人感到愉快的事物或对象。尽管美的事物从客观方面看十分不同,但都能从主体的愉快感方面找到统一性,这就叫"五味舛而并甘,众色乖而皆丽"。于是,"美"的涵义就从"愉快的事物"转化成"愉快的情感"。"美"就成了表示"愉快"的"情感语言"。因为美是事物中的愉快性质,所以,美离不开感受快乐的审美主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14.
论本质属性     
形式逻辑以属性一名词来表示事物或概念之间一切相同和相异的东西。例如某甲和某乙同是中国人;一个热情,一个冷淡。中国人是他们共通的属性;而热情与冷淡则是他们各自独有的属性,是把他们互相区别开来的一种属性。有些人因此就以性质来解释属性,以为中国人、热情、冷淡都是一种性质。其实,属性的范围比性质为广大。事物的同点、异点除了从性质显示出来外,从状态、行为与及行为的动机、行为的结果等等也可以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5.
文化美、前文化美与复合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美学中的其他重大问题一样,美的分类,也是美学史上一直没有规范解决的问题。传统美学中常见的分类是根据审美对象自身性质作出的,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等,这种分类最大的缺陷是把“美”的分类变成对“美的事物”的机械归类,没有也无法揭示美自身的不同生成特征和规律。从系统美学角度讲,美是不能脱离审美关系系统而独立存在的,美只是审美关系中客体的系统质,因此,美的分类是不能脱离开审美系统的。依据审美关系生成性质,应将美划分为前文化美、文化美与复合美三大类,这一新的分类方式既有助于美学学科的规范,也有助于我们对美学和艺术现象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美”概念作为名词并不含有可以直接指代的对象事物, 因此, 不具备名词的真正性质和内涵, 实际上具有的是代名词性。以此为前提而形成的“美本质”及“美是什么”的问题, 必然是虚空的伪命题。“美是对象化的情感”“美是价值”“美是生命”等说法虽有很大影响, 却都不符合逻辑。按原有命题方式和思路进行的研究永远不会得出正确答案。从事实和逻辑出发, 论证该命题的不合理性, 代之以正确的新命题, 正是“美本质”研究的合理结局。美学研究应以“美概念表示什么”为第一命题, 以“审美活动的本质”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屈原与庄周,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巨人。他们的文学作品都惊采绝艳。所以如此,这与他们都具有鲜明的审美意识是有密切关系的。屈原在他的作品中,把可贵的事物的可贵特质、人的形体漂亮、最可爱的人以及他自己和国君称之为美。此外,屈原还提出了“美政”,反映了他对社会事物美的认识。他的审美意识表现得如此自觉,美的对象与内容包含得如此广泛,充实,后代的诗人是没有人能够与之相比的。庄周的审美意识如何呢?在《庄子》一书中,庄周的审  相似文献   

18.
美,并不是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特有领地,它同样属于新闻这门学科.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新闻作品则正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一种真实、典型的反映.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在《实用美学的基础》一书中论述实用美学的特征时曾提出一条基本原则;精神产品“不仅要实用,合人民的口味,而且要能使人感到愉悦.”同样道理,对于精神产品之一的新闻作品来说,能否使读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享受到“审美愉悦”,便是新闻作品内容是否具有审美品格的标志.这里所说的审美品格,是指新闻作品中使人享受到“审美愉悦”,从而产生精神力量的内在质量和风格.什么样的新闻作品内容才具有审美品格呢?或者说,新闻作品在使人享受到审美愉悦的内在质量和风格体现何在呢?从新闻作品的实践来看,大凡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新闻作品.其内容无一不是具有“新、深、实、精”等美学特征的上乘之作,这“新、深、实、精”便是新闻作品内容具有审美品格的标志.“新”即“新鲜”,是新闻作品内容具有审美品格的重要标志之一新闻作品的新通常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时间新,二是内容新.时间新是指新闻作品应当是时间上最新的报道,新闻事实发生时期距新闻作品公开发表时间的时间差越小,则给人的新鲜感就越大.曾获全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金浦机场今天下午发生爆  相似文献   

19.
(一) 真善美三者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曰“美就是善”,或日“美不是善”;或曰:真善美“融为一片”,或曰:真善美不相调和等等。我们知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只有在真正把握矛盾的质的差别的基础上,才能发现事物的共性、联系和规律。真善美的关系,也取决于对各自的特质的认识。真善美是什么?是客观事物呈现在人面前的不同性状、价值。真的事物,是指人们已正确认识其存在且把握其特性,乃至规律的  相似文献   

20.
李璐  曹炜 《江淮论坛》2022,(3):166-172
上古汉语中的无定代词主要有“某”“或”“有”“莫”等。无定代词“某”的句法功能主要是定语,也常作宾语和主语,更多指代不明言的人、地、事、物等。无定代词“或”只作主语,一般指代人,很少用来指代事物,指代事物时多用来指代动物。无定代词“有”均作主语,绝大多数用来指代人,也有部分用来指代事物,“有……者”结构中“有”的性质一般均为无定代词。“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绝大多数作主语,也有作兼语的情况,绝大多数用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事物、地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