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周泓 《民族学刊》2017,8(5):21-34, 102-104
社会文化生成与历史生成相互促生.文化生成主要在于文化接触、交往交融而形成复合文化.社会生成,主要指不同形态社会力量(生产方式、主体等)碰撞交流,形成新的社会特质.历史生成,因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尤其朝代更替或政权变更,使主体及其文化迁移或滞留,而产生新的社会主体或结构.即历史生成实质涵括或促动社会文化生成.同时,社会与文化生成积淀或敦促历史生成.族属、信仰之转换、转向通常基于文化、社会和历史的生成.即历史生成往往基于社会文化生成.自古代经中世纪至近代,西域文化不断东渐中土,与南北方汉文化交融生成,逐步成为现今汉文化的重要构成.此亦历史生成之内容.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中最稳定的因素是民族心理,民族心理的重要内容——民族认知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使得民族心理结构与组织的发展具有民族性与文化性.汉族与藏族的传统文化不同,使其表现出的民族认知不同.本文从白色认知的区别入手,探寻原因,以便更好地挖掘其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随着苗疆走廊的开辟,大量汉族人群涌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并逐渐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促进了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交融。从西南民族舞蹈文化的相互交融来看,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受汉文化影响的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二是受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汉族舞蹈文化,三是表达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共有历史或故事的舞蹈文化。西南地区民族舞蹈文化的交融性客观体现了西南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与文化特征。西南地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民族都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发展了带有本民族特色、为本民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有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受影响民族文化迅猛发展的催化剂,能促进受影响民族文化的迅速发展,又可能是受影响民族文化的消亡剂,能把受影响民族的文化推入困境,促使受影响民族文化解体,把原来连为一体的民族文化逐步分割成块状的区域文化,最终以区域文化逐步取代民族文化。本文试图探讨这一消长和演变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5.
<正> 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实质上就是民族意识。它是一个民族稳定的心理素质,也是一个民族群体成员所表现出来所区别于其它民族群体的共同心理状态、精神气质和行为倾向,即民族群体的个性。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沉积而形成的。一般说来它的形成要受该民族群体的生态空间、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光辉历史、英雄圣哲等影响。而一个民族群体的生存空间、政治制度、经济形式、社会结构等又无不受这个民族群体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制约。所以说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形成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6.
公元13世纪回回人从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高峰走来,进入高度发达的中国的汉文化领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形成发展中的回回民族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从真主独一的信仰及其功修、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维护着形成中的回回民族的民族的同一性。在汉文化面前如何保存自己固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使其继续传承,不致中断,这是摆在回回人面前的新问题。同时,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回回人必须学习汉文化,以适应中国传统社会,以被中国传统社会所接纳。而汉文化是一  相似文献   

7.
春节,原是汉族的隆重节日,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许多民族受汉族的影响,也过春节。现在,春节成了我国许多民族共同的隆重节日。壮族也过春节,而且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在壮族的春节习俗中,有许多与汉族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族接受汉文化的反映。据历史记载。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就与中原汉族有文化交往。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汉文化的影响更逐步深入壮族民间。但是,壮族在接受汉文化时,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社会文化生成与历史生成相互促生.历史生成涵括或促动社会生成与文化生成,社会文化生成可积淀与敦促历史生成.自古代经中世纪至近代,西域文化不断东渐中土,与南北方汉文化交融生成,逐渐成为现今汉文化的重要构成.此亦历史生成之内容.  相似文献   

9.
回回人东迁中国,由于客观情势的需要改变了固有的风俗习惯。他们积极学习汉文化,使元代出现了大批回回儒者、文学家、艺术家,这是回回人文化心理转变的结果。但是其基本信仰准则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形成了具有独特心理状态的回回民族。回回人文化心理的转变过程也是回回民族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研究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各文化间交流、互动和认同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自觉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青海河湟地区是藏文化与汉文化互相影响、彼此吸收形成互动、互融格局较为典型的区域.本文通过道教与藏传佛教相互影响的个案考察,辨析两者在青海地区传承、发展变迁中的各民族文化间互动交流关系建立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1.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族群结构复杂,分布有汉族、瑶族和壮族等15个民族,而居住在贺州的汉族和瑶族都分别包含有至少两个支系.贺州各个族群在国家认同和汉文化的基础上,一直保持着各自的文化传统与特色.经过不断地磨合,在1949年之后真正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族群关系乃至民族关系模式.贺州市族群结构的状况及其形成过程,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民族关系模式的类型和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民族,在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观照的过程中,总是会因为各自民族不同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而表现相对应的态度,也就是审美观.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大地域,各主体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各民族文化又相互影响交融,在审美意识上具有了一定的共同性,比如对"天"的崇敬、对某种自然力量的膜拜,这种现象,在他们民族文化的精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比较集中的表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来诠释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审美观及其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民族文化的发生、存在和传承的形态来概括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传统 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进行重点比较。笔者认为,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生型式应属原发型,其 突出的代表是稻作文化和壮泰民族语言,这是由壮泰民族的悠久历史及其文化的独特性决 定的,也是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最大的共同点,与壮族不同的是因迁徙的关系,泰族文化带有 移植的性质。在存在型式方面,壮泰传统文化均属于兼容型,但兼客文化的历史背景及对象 则不相同,对壮族来说,主要是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而泰族则主要是受印度文化影响的结 果。在传承型式方面,壮泰传统文化应属连贯──重组型,这是由构成壮泰民族文化的四个 层面十二个文化丛结所表现出来的连贯性、重组性和创造性来决定的。但在具体的传承渠 道方面,壮泰又有较大差别,壮族主要通过社会教育,而泰族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壮族地区的 学校教育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相脱节,而泰族地区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4.
影响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文化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模式的转变,受文化生存环境影响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在就业中受到全面的现代文化的挑战,就业的难度空前加大。现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只是单纯的以经济快速发展来解决,本文认为这种解决办法,实际上不自觉的回避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深层次的,也比较抽象的文化层面。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危机问题,就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汉文化)发生冲突而导致的一种适应和调整的过程。本文就此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壮族和泰国的泰族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许多共同性 ,如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相同 ,社会教育方面重视生产技能、社会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等。但也有相异之处 ,主要是传统文化教育所受的思想影响不同 ,在教育方式上 ,壮族重视用山歌传授 ,以及两个民族使用的文字不同等。其相同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相似 ,经济文化类型相同 ,并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 ;而相异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民族分别受汉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深刻影响 ,其民族宗教发展的程度不同 ,民族文字的渊源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传播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以对媒介化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的心理变化规律的掌控与把握为学科目的.本研究以传播心理学为视野,通过对传播过程中人的主体因素的本质定位,深入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主体因素所导致的传播受阻与传播不畅.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和审视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过程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本民族认同何以“并育而不相悖”?对G大学的田野调查和45名师生的深度访谈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本民族认同在民族个体意识层面的兼容有赖于一定的心理认知基础。即被感知到的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命运、利益和文化的高度一致性,以及基于这种一致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中华民族包容各民族存在与福祉的认知模式。这一认知模式实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框架的心理映射,它在受访学生意识中的生成得益于以该理论为指导的民族高等教育实践的影响。此外,有助于保存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发展成果在各族群众中公平分配的其他社会机制的协同对保障这一兼容性认同也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8.
民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它的学科特性的显现在于服务民族的发展与共同生活,狭义的民族文化心理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内涵界定:狭义的民族文化心理指受民族历史地积淀的社会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对人、对事、对物等客观存在和关系的心理行为反应倾向和方式;其外延包括民族的价值观念、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思维方式。相应地,研究方法需从心理学主流的实证研究范式中解脱出来,从相关学科中吸取和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9.
探讨越南诗人胡春香诗歌中的汉文化基因,揭示其背后隐含的中越文化交流的特点、意义.认为胡春香诗歌中的汉文化基因来自于对中国俗文学的接受,而春香诗的稽古用典与"桃源"意象的生成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她对世俗社会和封建名教礼法的厌弃和对黑暗的反抗.在女诗人对汉文化的接纳和容摄过程中,明显对中国诗歌的诗情酒意钟爱有加.  相似文献   

20.
当我接到1988年第4期《广西民族研究》时,很感兴趣地连续读完了《论壮族文化的断裂现象》(以下简称《论断裂现象》)、《论壮族思想意识、心理结构及其中的卑弱成分》,(以下简称《论卑弱成分》)、《对古老壮族文化传统的现代化探讨》(以下简称《探讨》)以及《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壮族古代文化的影响》(以下简称《影响》)等几篇论文,我被各位作者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对壮民族文化所作的科学的反思,特別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