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节制论     
从情感美学角度来看文学的本质,可以说情感为文学的本质属性,情感为文学的本体.文学是情感的一种审美对象化方式。“情用赏为美”,“长于情者多美”,我国古典文论很早就注意强调畅情而求美,重视情感之美与艺术之美的内在联系和审美转化,明确地把艺术情感归属于美的范畴。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来说,主体情感总要发泄宣导,使情感郁结得以排遣和消释,重新达到心理平衡,情感的对象化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情感对象化的最佳方式莫过于艺术形式,情感对象化也就是情感审美化情感艺术化。所谓“止怒莫若诗”(《管子·内业》)。“愁极本凭诗遣兴”(杜甫《至后》),即是指此。情感的审美化艺术化,必须遵循艺术自身的规律,即情感表现要符合艺术本性,符合艺术内在本质要求。情感表现的艺术节制问题,关系到情感之美与艺术之美的统一,是文学情感创造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至今未作系统深入的研究,而近几年创作界情感创造中所存在的问题也与此密切相关。因此,本文试对艺术节制问题进行专题探析。  相似文献   

2.
一、艺术的本质——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朗格不同于将艺术混同于日常生活的非艺术观点,公开批评杜威“把伟大的艺术当作与日常生活经验无本质不同的经验来对待,……恰恰是没有抓住艺术的真正本质,没有抓住那使得艺术如同科学甚至如同宗教那样重要的东西”。她也不同于作先验思辨,急于建立美学体系的哲学家。他们从哲学概念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强求各种艺术的统一性,下一个普泛的定义。恰恰相反,她承认各种艺术都有自身的特点:“我对艺术之间相互关系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的讨论中,何国瑞教授提出的以艺术生产论为主干来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的主张,我原则上是赞同的。但是最近读到何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设的方法问题》一文,却觉得有一些疑问,特提出求教于何教授。关于认识论与反映论的关系何文中提出了认识不等于反映、认识论不等于反映论的观点,说:“反映和反映论要大大超过认识和认识论的范围。它们是全体  相似文献   

4.
艺术和宗教几乎是同样古老,而且长期相互影响和渗透的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表现出激烈地对抗和不相容,但同时又紧密而恒久地纠葛在一起.这种现象是令人迷惑费解的,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它们联系的共同基础似乎是:①宗教和艺术都植根于人类的情感生活;②宗教情感和艺术情感的基础都在于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矛盾;③宗教和艺术的情感体验都具有超我超物、超越物我矛盾的特征.但是,可否因此断定宗教情感与艺术情感以及宗教和艺术就是一回事呢?显然不是的.这里,试将它们的情感本质的根本区别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 艺术有无自己的特殊对象?如果有,艺术的对象是什么?杜书瀛同志在他的《论艺术的对象》(《文史哲》1981年第6期)一文中提出:“艺术的对象是本质规律的生活现象”。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值得讨论的。杜文认为,人类社会生活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形态方面和一般的必然的本质规律方面。哲学的对象是生活现象的本质规律,“而艺术的面对人类社会生活,它的着眼点不是共性,不是一般的必然的本质规律,而是包含着、体现着共性的个性,是包含着、体现着一般必然本质规律的个别偶然现象形态——这正是艺术的对象。”但是,作者在后面又告诉人们:艺术的对象也可以是那  相似文献   

6.
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美与鉴赏美的活动,同宗教有着一种本质性的关系。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忽略了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有人致力于宗教与科学的和解,有人关注宗教与伦理道德,只有极少数人意识到宗教艺术和其他艺术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蒋述卓著的《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是一本探讨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的很好的书。作者从元理论的角度来思考艺术与宗教,从宗教艺术的大化、想象与象征、艺术意境、文艺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从审美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来研究审美与宗教的相通和依违,从而深入探讨了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和相互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艺术,每个时代也就有不同的艺术本质观。在这个意义上,适用于一切时代的艺术本质观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历史的具体的艺术本质观。关于古代艺术的艺术本质观,我已有专文论述,现在对近代崇高型艺术的艺术观再作一次集中的探讨。 随着对立的崇高之代替和谐的美,构成艺术一切因素都突破了素朴的和谐关系,而日益裂变为分离、对峙的关系。在这种对峙中,素朴和谐的古典主义艺术,逻辑必然地而且也历史现实地分裂为两种美学倾向和艺术类型。一种是偏重于客观再现,一种是偏重于主体表现;一种是偏重于客观现实,一种是偏重于主观理想;一种是偏重于认识、思维和勤奋,一种是偏重于情感、想象和天才;一种是向感性的外部世界拓展,一种是向理性的内心世界开掘。前者是现实主义,后者是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五年第十、十一期)刊发拙文《“大而化之”阅读教学观刍议》,文中论述了阅读教学论中“近似说”、“整体说”、“扩散说”的基本原则,以及语感、文感、情感能力结构要素,为了对有关问题作进一步探讨,现就情感部分独自成篇。 一、情感,不仅是心理学概念,而且是哲学概念。从认识论角度看,一般作为一种“价值认识”直接参与人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9.
艺术观察是艺术家对生活真实的把握的第一手段.过去我们对艺术观察的探讨,一般都只停留在单向的思维和静态的分析上,因此就难于看出艺术观察内部的一种具有普遍联系的复杂综合,进而把它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设想改变一下对艺术观察的分析的思路,即把艺术观察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考察系统内部的各种联系以及构成整体的结构和层次.经过考察,我认为艺术观察的系统性表现在:(一)艺术家主体接受被观察对象(即客体)提供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是艺术观察的固有本质,即自然质;(二)艺术家主体向对象客体投射自身的情感、愿望、理想乃至气质,这是艺术观察的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104页)对于这段话的理解,颇有分歧,但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艺术掌握方式”放在认识论范围内来加以研究。如不少同志认为这里说的是四种掌握方式,而这四种掌握方式都是指的“思维方式”,艺术只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一种,是以形象贯穿始终为特点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领导艺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本质上说,它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独创性地解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领导艺术。认真分析、研究、学习这一艺术,对于各级领导更好地学习和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81年第3期《文史哲》发表了周来祥等四位同志关于艺术与情感问题的文章。《编者的话》说:这“四位同志的文章,谈的都是有关艺术与情感的问题,这是一个在文艺学中涉及范围很广,很重要也是很复杂的问题。多年来我们注意研究不够”。我们完全同意这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人类思维的发生和发展,是现代认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尽管国内外学者已从古人类学、民族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等诸多学科分别对此进行了探索,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部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探讨人类思维的发生和发展问题的专著问世。张浩同志的《思维发生学》填补了这个空白。  相似文献   

14.
论艺术抽象     
<正> 就艺术自身的存在规律来说,内容与形式是一体性的,并且形式所处的位置往往比内容更重要更显著,因此,对艺术形式的考察就是对艺术自身特性的考察。那么,什么是艺术形式呢?麦克斯·雷勃曼说:“艺术的形式即生命形式,很显然,这个形式是所有绘画艺术的基础。然而更重要的,它还是艺术的目的和顶峰”(转引自《情感与形式》第94页)。苏珊·朗格把这句话抄在自己书中决非一般的引用,而是代表了她对艺术形式始终如一的看法。无论是在《情感与形式》中还是在《艺术问题》中,随处可见她对“艺术即生命形式”这一命题的肯定与论证。从我们曾把自我生命意识看做广义的艺术精神这一点说,最困难的倒不在于接受她的观点,而在于用这一观点解释生命形式对动物这类生命体的有效性与“美只是对人才有效”(康德语)这一命题之间的矛盾。这一点恰恰为苏珊·朗格所忽视了。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典籍中,有几部重要的哲学、美学著作,在论述哲学、美学问题时,也提出过许多有关艺术心理问题的见解,不容忽视。这些先秦典籍,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些是对先秦诸子有关思想的综合、继承和发展,有些是前人没有提出的新鲜见解。在此,我们着重描述《周易》、《管子》、《乐记》、《吕氏春秋》的艺术心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艺术直觉的主要特征是自觉性还是非自觉性?非自觉性是不是就等于非理性?艺术直觉是不是仅仅是个认识论领域的问题?读了钱中文同志《论艺术直觉》一文后,觉得在这些基本问题上仍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认识论的探讨日益深入.其中,对认识本质问题讨论焦点集中在反映范畴是不是认识的本质特征上.有的同志认为,反映范畴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应予以扬弃;也有的同志认为,反映范畴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它揭示了基干实践活动的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不能动摇的.本刊在上一期曾刊登了彭海堂同志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映论》一文,这一期再发表同满宏、罗川山二同志的《论创造是认识的最高本质》一文.他们都对认识的本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广大哲学工作者对此问题以及认识论其他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各抒己见,踊跃来稿,以便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 我曾集中探讨过艺术的审美本质问题,与此紧密相联的,也曾研究过艺术作品内容的特殊性问题(参见拙著《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律》,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现在意犹未尽,继续说一说我的想法。(一) 艺术作品有无特殊的内容? 美学界的回答是不一致的,有的认为艺术没有特殊的内容,艺术和科学都是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它们的原则仅仅在于认识形式的不同。蔡仪同志主编的《美学概论》认为艺术和哲  相似文献   

19.
关于认识论重要问题的研究述要李黎明近年来,学术界就哲学认识论的反映含义、情感意志的认识论意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内在同一性、认识论的现代发展等认识论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探讨,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一、关于反映的哲学认识论含义在关于认识本质的讨论中有...  相似文献   

20.
一过去,不少人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艺术,都突出强调美与真的结合,强调艺术的本质在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即“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从柏拉图的“影子说”、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到莎士比亚、达·芬奇的“镜子说”,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再现说”,都程度不同地揭示出艺术在本质上具有认识性的这个重要方面,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它们没能看到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活动,甚至把艺术活动仅仅归结为认识活动的特殊形态,这显然又不符合艺术的客观实际情况。它们在承认艺术客观性的同时,并没有给予主观性以应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