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老年世界》2011,(3):43-43
编辑同志: 父亲退休后,情绪十分低落,在家什么也不干,还常对家人发脾气,整天沉迷在纸牌麻将之中,身体每况愈下。母亲很着急,苦口婆心多次劝说,父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当儿子的我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用什么方法能使父亲不恋牌桌回心转意呢?我想到了订一份精神食粮,在林林总总的老年类报刊中,我毫不犹豫地选择订了《老年世界》。  相似文献   

2.
今年24岁的孙伟业出生在辽宁省康平县海州乡的一个农家,由于母亲身体不好,全靠父亲孙柏祥任劳任怨,支撑起全家。孙伟业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相似文献   

3.
父爱如山     
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倔强的女人,一直以来,我总以为父亲偏袒我弟,不仅没有爱我而且对我十分之苛刻。记得读小学时有一次跟父亲顶嘴后我扬言要离家出走,父亲竟然拿来一条毛巾被塞到我手里后把我推出家门,还有一次和父亲吵起来后,父亲竟然从厨房拿出菜刀对着我叫我快点滚。所以,父爱给我感觉就犹如一座大山压在背上,让我喘不过气来,想拒绝却又推不开,只能无奈地默默接受,对父亲也只能是愤愤不满、耿耿于怀。但后来,  相似文献   

4.
一场车祸将我送进医院后,是乡下的父亲始终陪伴在我的身旁。 小时候,母亲因病去世,是父亲一手将我抚养成人。为了我的成长,父亲吃尽了苦头。他靠给人织篾货,供我念完大学,又拿出多年的积蓄,帮助我在城里买房,娶妻。婚后,我曾多次让父亲搬来城里与我们同住,但他却说乡下住惯了,宁愿一个人清清静静过日子。其实,我明白,他是怕城里的儿媳嫌他,所以宁愿选择乡下。  相似文献   

5.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位颇有名气的中医。他高超的医术,既源于祖业世传,又靠着自己数十年的刻苦钻研。他在武昌行医时,我读小学,看到他望间问切,诊病用药十分灵验,“险支药言”的信笺处方遍于坊间,可谓有口皆碑。我幼年身体衰弱,常常咳嗽,疫中带血,人说是“童子病”,救不活的。但经我爸爸的治疗,妈妈的护理,居然根治了这个毛病。我现在80多岁了,从不咳嗽,没有任何老年病,一个人单居独处,生活自理,这全是因为父母赐给了我一个健康的身体,让我受用一辈子。我的父亲不单行医济世,而且关心国计民生。清末时,父亲当选为湖南省咨议局议…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我父母生前有一幢私人住宅。1982年,父亲在地质部门工作,母亲于次年去世,之后不久父亲再婚。继母带来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由父亲和继母共同抚养。他们长大后不思孝敬,反而对父亲歧视虐待,父亲生病的时候被他们赶出家门,我将年逾八旬的父亲接过来生活。几年前继母在原籍死亡,  相似文献   

7.
戒烟靠毅力     
戒烟靠毅力易高超一个人吸烟上了瘾,戒烟是很难很难的了。我成年不久,便学会了吸烟,“烟龄”已有几十年了。过去,我把吸烟当成一种乐趣。后来,在报刊上看到一些资料,说香烟含尼古丁,对身体十分有害。于是,我亲自做了个实验,捉来一条蛇,从嘴里灌进几滴烟油水,果...  相似文献   

8.
千千吉 《老年世界》2006,(18):27-27
父亲工薪微薄,母亲没有工作、他们靠精打细算、勤俭节约持家度日,把我抚育成人。我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我觉得父母应该享享清福了。我想请他们去旅游.他们说从电视里可以尽览天下美景.何必花钱买累:我想请他们去吃饭喝茶.他们说饭店的饭菜没有家里的卫生可口:我买的新衣服他们不穿,我只好不在买:家里的水仍是循环利用……总之,  相似文献   

9.
张正 《老年世界》2013,(2):13-13
一大早,还没有起床,就被电话铃声吵醒,那边传来母亲的声音。母亲说,父亲刚刚出门到城里来了,说要检查身体,让我在单位传达室等着,把户口簿带给他。父亲和母亲住在老家乡下,户口一直和我们在一起,户口簿平常由我们保管。我问检查身体要户口簿干什么,母亲说她也不知道,父亲一定要你带给他。  相似文献   

10.
官学明 《老年世界》2014,(23):20-20
参加工作后,我很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五百块钱回家。每次到邮局,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父亲给我寄钱的情景。  相似文献   

11.
一双黄皮鞋     
我小的时候,家境贫寒,父母靠微薄的工分养活老老小小一家五口。有一年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组织舞蹈表演,我被选中参加这次表演,非常兴奋。但老师要求每个人买一双黄色的鞋子时,我被难住了。我回家软磨硬泡,要父母买新鞋子。母亲为难地望望父亲,叹了一口气。父亲紧皱着眉头,咬咬牙答应了。一个星期过去了,我的新鞋子仍没有踪影,而父亲总是说,下个星期吧!我越来越急,眼看六一快到了,我们的舞蹈也练得十分熟练了,我就欠一双黄鞋子。终于,5月的最后一个周日,父亲揣着钱带着我出发了。我们徒步走到沙河,走进一家小商店,玻璃柜里静静地摆着一双…  相似文献   

12.
爱华 《老年世界》2013,(2):26-27
“理解”这个字眼,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然而,我真正感受和理解它的含义还是在1988年,此时,父亲离开我已经二十年了,但那段经历却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父亲1949年5月参军,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曾经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七军一名战士。朝鲜战争结束后,父亲随十万转业官兵屯垦戍边来到北大荒,1959年10月为支援呼伦贝尔盟农业生产建设来到海拉尔垦区工作。  相似文献   

13.
张松 《金色年华》2008,(7):28-28
我的父亲和公公都是地道的老农民,年龄差不多,家境也大致相同。但为人处世、性格爱好却迥然不同。说到儿女,父亲很满足:大女儿家虽有负担(公公婆婆身体不好,且无经济来源),但好在女儿、女婿都有稳定的工作;小女儿、小女婿虽无稳定的工作,但好在他们没负担;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忠孝难两全。但我认为,只要有孝心,就能做到忠孝两全。我是郴州嘉禾县石羔乡里家村的农民,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和妹妹养大成人。待我和妹妹先后成家后,母亲老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她患了支气管炎,一天到晚咳个不停,双腿也因为罹患风湿病的原因走路都困难,一天到晚靠拄根拐杖坐在家门口熬时光。家里本来就穷,为给母亲  相似文献   

15.
1978年年底,我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北京探亲,到中央民族学院去看望费孝通先生。此时父亲(潘光旦)已去世11年了,这是自“文革”劫难后,我第一次见到费先生。我们都没有谈及十几年的遭遇,费先生直截了当地问我:“你能不能回来整理潘先生的遗稿。”不久后,我被借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在费先生指导下开始查找整理父亲的遗稿。此工作开始不久,1979年,中央决定重建社会学学科,我就随同费先生调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参加了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1985年,我又随同他到北京大学建立了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此后,我一直担任费先生在学术工作方面的助手。  相似文献   

16.
当越来越多的书报都在宣扬孩子的成长靠妈妈时,当越来越多的男性在现代社会变得忙碌不堪时,于孩子而言,父亲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父亲们又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本刊采访到三位在各自工作领域很出色的父亲,他们的育儿理念也同样十分精彩,也许对许多父亲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深沉的父爱     
父亲有多种疾病,最后是因心功能衰竭而去世。默默地站在父亲的遗像前,我又想起了他多灾多病的一生。父亲曾经说,祖父母去世时,他还不足10岁,就挑起了照顾两个弟弟的担子。他们兄弟3人四处流浪,常年靠讨米、挖野菜过日子。1948年春的一个夜晚,土匪洗劫村子,...  相似文献   

18.
李平 《老年人》2008,(6):34-34
为供养我上大学,憨厚老实的父亲一直在镇办企业石雕场打工——扛石头,长年累月没日没夜地干,父亲的双肩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靠着父亲挣的血汗钱供养,我毕业后终于离开了那个贫瘠的山村,在城里找到了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可就在那一年,父亲却累倒了,再也没有爬起来。我呼天抡地也没唤回父亲。父亲的猝然离世,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相似文献   

19.
2006年8月,因病蛰伏4个多月的央视“名嘴”王小丫身体康复,重返荧屏。在养病的日子里,父亲王传庭陪伴着王小丫一起走过。谈起父亲,王小丫格外动情:“在我人生旅途上,父亲一直是我头顶的明灯,照耀我、激励我、支持我……”  相似文献   

20.
那两句话     
我父亲平常话就不多,他的身体日渐衰败那几年,话更一天少过一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