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罗浮山黄野人传说产生于东晋时期,其发展演变一直在民间口述的小传统及文人诗文记载的大传统中相互冲突与交融.文人诗文的载录与辨伪说明了传说强大的生命力与民间民众的心理需求,同时黄野人的地域性崇拜说明了小传统对于大传统制约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形象的全息图谱,它形象地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各种类型的文人形象。广义说来,“三国”中的首领都是文人。曹操,从小受过严格的教育,写得一手好诗文,说他是大文人也不为过;孙权,更是在父兄多年的教育下成为文韬武略的知识分子;刘备.这个“织席卖履小儿”,书中只谈到其家境贫寒,只字未提他是否读书,但从他小时与众小儿玩耍时指着路边的大树说:“我为天子将来要乘此车盖”以及与孔融等大文人的交往,并能看懂陶谦求救的信札,“衣带诏”的内容,皇帝家谱的世系,三请诸葛亮的言行和临终给阿斗的…  相似文献   

3.
孟姜女故事以传说、戏曲、歌谣、诗文等多种形式在我国广为流传,而其流传形式也因地而异、因时而变。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一带即流传着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民间戏曲,俗称广昌孟戏。这一民间戏曲与当地宗族的祭祀活动及传统仪式习俗融为一体,相互渗透、相互黏合,体现了诞生于北方的孟姜女故事以民间戏曲的形式在这一特定区域内流传和演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传说的灵验故事,透过真实的场景和人物,外来的孟戏成为本族正统的族戏,这便是这一文化文本流传至今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烟花三月,清明时节,回故乡农村扫墓。来去匆匆,只是顺道寻访了心仪己久的徽州两处古村“文会”旧址。古代徽州乡村文会组织很普遍,它既是文人结社,研讨诗文的聚会,又是文人出面在本地及时调解宗族间、乡民间纠纷,消除人民内部矛盾,构筑农村和谐社会的自治组织,在徽州社会文化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偏向优美,这在以四季为题材的诗文中多有体现.究其原因,首先是传统民族性格与民族心理使然,也是道家和禅宗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论近代文人的抑郁心理陆草(河南省社科院)在近代,文人心情抑郁是普遍现象。我们从近代文人的许多诗文集中,都可以感受到那种躁动不安、愤懑期待的心态。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而其首要因素是社会环境:一是人口剧增,科举竞争更加激烈;-:是政治腐败,君一子难胜小...  相似文献   

7.
元朝与高丽国的藩属关系决定了高丽文人在接受中国文化、思想与文学传统的同时,也有较强的高丽本位意识.本文以高丽最重盛名的文人李齐贤为例,通过对其诗文著述和政治经历的考察,认为高丽文人普遍在政治上以特殊的陪臣心态坚守民族本位,思想上既接受儒家传统立场又强化家邦意识,文学创作上则在立足中国文学传统的同时,流露出明显的本土观念,从中可以窥见高丽文人面对中原王朝的特殊心态.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论有三大传统:一是工具主义传统,二是审美主义传统,三是以文本为中心的诗文评传统。这三大文论传统均与古代文人士大夫某一方面的精神追求息息相关。但是到了现代,中国古代文人逐渐为现代知识分子所取代,他们的精神追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相应,上述三大文论传统也各有其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大阜、小阜,是休宁县东南部的两个村庄,民间叫它大阜瀛、小阜瀛。这两村坐落在深山坞窝,怎么叫“瀛”呢? 传说两百多年前,大阜村名“富溪”,小阜村名“贵溪”。这里山峦苍翠,溪水碧清,山上树木参天,溪里鱼虾成群,田地肥沃,年年丰收,家家谷仓满,衣食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诗文融合传统郭杰所谓“诗文融合”,是指在散文体小说的大结构中交织着诗歌体(包括诗、词、曲、赋等)的小段落,用以写景抒情或叙事状物。诗文融合的写法,大致不外乎两种类型:A型,从外在的角度出发,把诗词作为作者叙述故事的手段,客观地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1.
干将莫邪传说基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质素,并映照出清晰的文化元素。它是基于历史文化质素传说的人格化与器物化合一的映照,是中国民间传统信仰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传统道德文化多维观照的折射。  相似文献   

12.
乐府诗产生于民间,属大众文学范畴,在魏晋六朝文人拟作乐府诗后,乐府诗的文人化便如影随行,即由大众文学向文人文学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大众与文人对于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关注度、表现方式等)是近距离考察这一转化的最直观视角,因而我们选取了汉乐府与魏晋六朝乐府诗中女性形象的变迁这一视角作为考察的突破口。魏晋六朝乐府诗共经历了女性形象的三次变化,即曹魏西晋乐府诗中的寄托性女性、东晋刘宋乐府诗中非主流化的女性形象、齐梁陈乐府诗中的富艳性女性。这三次变化,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文人情趣、文人文化,是乐府诗文人化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这些变化是由文人文学创作功能的转变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在批评柳词与民间词时,都以"俗"字来概括。这一概括是不确切的。柳词与民间词在铺叙手法、写景状物、警策语创作上有所区别。雅与俗的评判是相对的,柳词相对于民间俗词,属于雅词的范畴。柳词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市民阶层提高了对文人词的认同度,促使文人的小部分词作开始符合市民审美观,也很可能使部分民间词的风格趋同于文人词。柳词的广泛传播,打破了词原有的传播秩序,柳词成为了连接市民俗文化圈与士大夫雅文化圈的一座桥梁,为两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中有十种是描写士妓之恋的 ,与唐宋作品相比 ,这类剧作有其独特、深厚的文化意蕴。其创作主旨 ,在于借助士妓爱恋过程中的沟沟坎坎 ,表达自己的人生设计、价值观念及道德褒贬 ,抒发强烈的郁懑情怀。但遭到整个社会抛弃的元代文人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造成了他们意识与身份的分裂 :身处“小传统”的圈子 ,周身流淌的却是“大传统”血液 ,用“小传统”文化的形式宣扬“大传统”文化的意识 ,使他们最终也没有实现对“小传统”文化的认同 ,以及思想上对“大传统”文化的超越 ,这不能不说是一代文人的悲哀  相似文献   

15.
清代西调本来是一种颇受普通市井百姓喜爱的民间歌谣时调,在受到一些下层文人的关注后,原本具有浓厚俚俗气息的西调中分化出一类雅化的西调作品,清代现存可见的西调即以此类作品居多。雅化的西调实质上是民间西调的曲调与文人散曲创作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它们的存在体现了文人散曲与民间歌谣时调的互动交融。雅化西调的产生与清代散曲整体上的案头化、歌唱性的逐渐丧失及传播范围的大大缩小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民间美术:中国传统美术的根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遍布在中华大地上的民间美术 ,是孕育滋生中华民族传统美术的根基 ,也是美术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起源于上古时期 ,是人类在与大自然搏斗中创造出的浑朴绝妙的艺术前的艺术。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 ,随着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 ,宫廷美术、宗教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逐渐从民间美术中分离出来 ,开始了宫廷、宗教、文人士大夫美术艺术的发展历史。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美术的根基 ,对它的发掘、认识、研究应与其他美术形态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流传下来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说.特别是经过历代史家的历史书写、民间百姓的口头传说以及后世文人依据一定历史记忆所形成的历史想象,使得这些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说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深刻.当然,历史的真实性也在这种传说与想象中变得越发模糊.三国时代刘备之孙夫人形象的历史流变即为此例.其最初是以一种没有被正史立传的模糊形象出现的,魏晋以后关于其成为(壤)矶娘娘的历史传说逐渐流传并日渐放大.年深日久,由于史书的散佚、文人雅士的艺术创造等原因,孙夫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便为历史记忆基础上所形成的孙安、孙仁、孙尚香等新的人物形象所代替.  相似文献   

18.
论诗书简     
××老友:你交来的论文《当前诗词创作及其展望》读过了。读后想起几个问题,提出来共同商讨。一、没有提文人诗怎样影响民间诗,似嫌片面你说在悠久的诗歌源流中,民间诗歌与文人诗歌这两个传统互相联系,这是对的;但是只提民间诗歌对文人诗的巨大影响,没有提文人诗怎样影响民间诗,仍嫌片面。你引鲁迅的话说:“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已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尸,他们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的绞死它。”但我总觉得文学史上两个诗歌传统的关系是互相交流、互相吸引的。照鲁迅的说法,便成为一方掠取另一方的关系,这并不符合我国诗歌史上两个传统互相交流的实际情况。五七言诗起源于汉魏,极盛于三唐;长短句词起源于隋唐,极盛于两宋,距今都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6,(11):48-54
从东晋到南宋的近一千年间,"梁祝"传说的文本化,基本上停留在"史料"的层面,唐宋时期初步受到文人的关注,直到元明清时期,其价值才被充分发现并被吸纳到文艺创作中来,这是推动"梁祝"走上早期经典化路径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元明清时期的文人创作,体现出了对于"梁祝"传说的空前兴趣,在戏剧、小说、诗词和散文创作等领域内,均出现了以"梁祝"为主题的作品。文人"创作"因素的加入,对于"梁祝"这一"文化母题"的流传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从民间叙事到文人叙事,"梁祝"故事的叙述方式日益精致化、典雅化,实现了对民间传说、故事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明初越派文人对台阁体文学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台阁体作家继承了越派文人文以载道和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专注于发挥诗文歌功颂德的功能,创作了大量应制颂圣之作;越派文人文法韩欧、师崇盛唐的复古观念影响到台阁体雍容纡徐、平易正大的文风的形成;越派文人坚持台阁与山林并举,后期则偏爱台阁诗文的文学倾向,为台阁体的产生提供了理论纲领和创作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