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三权分立”既是学说,又是制度原则,其内涵就是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平行分割又互相制衡的权力构成体制。始于巴黎公社的执行机关统一于和从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新型政权形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称为“议行合一”制度。要弄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劣,就不能不深入考察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三权分立和议行合一。  相似文献   

2.
近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逻辑与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个人权利出发,分别延承国家路线与社会路线,近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形成了两条基本路径。国家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将这两条路径发挥至极致,而自由主义则走在中间,强调个人权利优先,倡导消极国家观,主张以社会制约权力,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关系模式。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家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诠释和解析是当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最为直接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张皓天 《理论界》2013,(10):19-21
波齐在其代表作《国家》一书中,深刻揭示了当代西方国家的困境,即“政治权力的异化”.为解决该难题,波齐首先回顾了西方现代国家的成功之道,指出一个“公共领域”的存在是现代国家完成“向上集权”与“驯化权力”的关键.而当代西方国家,由于官僚政治的泛滥、政党代议功能的削弱,以及自由民主社会的“去政治化”,严重破坏了“公共领域”,致使国家与社会之间不断脱节、国家向前现代化状态倒退,产生西方国家危机.为扭转颓势,必须利用大众媒体的力量和公开政治过程,重建公共领域,找回政治.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治传统与现代公民政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红太 《文史哲》2004,(1):147-153
中国传统政治、当代中国政治、现代西方政治在哲学基础、制度规范、权力结构、社会基础、政治过程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的形态与特性。其中,当代中国政治与中国传统政治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而当代中国政治与现代西方政治却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特征。创建中国的现代公民政治不可能照搬现代西方的政治模式。正确地总结中国传统和当代的政治发展的成功经验,参鉴现代西方政治模式的内在规律和合理性,创建本土化的政治发展模式,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之路,当是最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在我国有两种学说:“权力关系”和“债务关系”,本文不直接对这两种学说进行评论,而试图从对“偷税”的分析入手,比较这两种学说的优劣高低,并在这种对比中,通过对“偷税”进行不同学说场景下的分析来更加透彻的理解偷税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关于国家权力来源的三种政治哲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国家权力来源的视角,简略地梳理神授君权、契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三种政治哲学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它们的精华所在,指证了神授君权、契约主义的理论局限性和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治哲学的时代性.在此基础上,作者联系实际,发表了对当前国家政治实践和理论建设的简要看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国家是家国同构,专制制度要求强化政治权力。道德人格自修为取向的“教化”,是实行“德治”的社会基础,其在民族心理、性格、精神的建构上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在现代社会,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同时,实行以德治国,也是必要的。但是,德治为主的治国方略则是不可取的。西方文化有着悠久的性恶论传统。性恶论的人性假定构成了基督教原罪学说中浓重的幽黯意识,反映到政治制度设计上则可能加强对人的提防特别是对掌握世俗权力人的提防。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和评价关系到人们行为的自律与它律、自由与秩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关系到选择何种社会调整方式去达到社会秩序。两种政治文化各有短长。在宏大的人类文化视野下,一致性的意义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8.
余凯 《兰州学刊》2008,(3):32-35
“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在分权学说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文章通过对分权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洛克、孟德斯鸠和美国联邦党人的比较分析,梳理了近代分权学说发展的大致路径:从“两权分立’’到“三权分立”,权力的划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从“立法至上”到“三权平行”,立法权的地位逐渐下降,而司法权的地位逐渐上升并最终取得了“司法独立”的特殊地位;从简单的权力分立到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分权获得了制度上的保障;从简单的职能分立到职能分立与人员分离相结合,分权变得更加完善,也更加容易操作和实现。  相似文献   

9.
国家范畴在西方政治学中的复归及其原因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70年代始,尤其是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主导力量的西方政治学中,国家范畴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复归.这一复归的发端潜在于后期行为主义政治学实行的“新的革命”,得力于法国“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普兰查斯关于国家相对独立性的研究,而突出显现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针对多元主义理论发起的争论,以及关于权力精英统治”的研究.这一复归同时也折射着西方社会对20世纪巨型国家的批判,以及关于“究竟谁在统治美国”的问题求解.国内学界已开始注意到这一动向,并引起关于政治学、政治哲学,尤其是关于国家学说的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西汉初年重要的思想家、政论家陆贾在反秦,承秦,变秦的汉初国家政治学说铸造中,在君主权力论上主张“圣”即“君”、“君”即“圣”的“圣君”合一理论,使君主成为“圣化”的道德人格揩摸、思想文化“独断”者与政治军事的“独裁”者,以儒学“圣化”的道德人格与社会理论作为君主专制的工具,由此奠定以大一统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内法外儒的汉代封建国家意识到封建政治学说,完成先秦儒、法诸家在汉代大一统时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孟德斯鸠创立的三权分立学说认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应由三种不同的机关分别掌握,而这三者又应彼此分立,互相制衡。因为“根据永久的经验,凡掌有权力者总要滥用其权力,非遇到限制时不止”,“要使其不能滥用权力,即应以权力制止权力”。这一学说后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成为一面反对封建专制的光辉旗帜而大放异彩,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又被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法确认为基本原则。几乎从未有人怀疑资本主义国家的政  相似文献   

12.
从法律和政治的内在张力出发,达玛斯卡以反应型国家和能动型国家两种极端国家类型作为理论起点,结合“自由放任”和“干涉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理风格,引入权力组织结构与政府目的两个宏观政治性影响变量,以两种国家类型所呈现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分配格局、司法在纠纷解决和政策执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论证主体,对反应型国家和能动型国家的法律程序制度模式的形成、建构、特点和演化趋势进行了深入推导和分析.这种从政治学切入的研究路径为我们理解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法律程序特点和司法政治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平台.  相似文献   

13.
“权力伦理”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但在中国古代圣贤对国家政治权力的论述中已“脉络性”地包含着丰富的权力伦理思想,它蕴含于古人的政治理想中并展开为如下环节:一个以天道信仰为终极依据的权力来源;一套以政治、法律、伦理为系统结构的权力依托;一种以上天-人民-国家为同心圈层次的权力本位;一条以天意-君德-民心为伦理纽带的权力关系;一组以公正、廉洁、忠诚、效能为核心价值的用权原则。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古代的权力理性始终无法摆脱政权垄断、继承权垄断和神权垄断的制度困境。只有“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才真正回答了“谁之权力?何种合理性?”的权力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舆论,从来是社会生活运行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参变量。当代西方一些学者将舆论及其所依附的新闻媒介与利益集团、非执政党、宗教势力等一并归之为“第二决策圈”,认为是社会的“第四种权力”。对社会舆论强大影响力感受最深的是各个国家的政治决策者。因此,他们往往把了解、控制、驾驭社会舆论视为政治领导艺术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大众传媒最为发达的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15.
吴国舫 《学术探索》2002,7(1):59-63
孙中山“权能分别学理”的首要学理渊源是近代欧美的宪法学说。循着公共权力的来源、配置、运行以及政府职能演进的逻辑 ,本文从公共权力的来源与归属原理、公共权力的配置与运行原理、政党政治理论和近代宪法向现代宪法演进趋势四个层面 ,探索和分析了孙中山规扶欧美宪法学说的理路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科恩根据后冷战时代国际权力的重新配置绘制了一幅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结构图,这是一种将政治世界作为不同等级——跨国家、国家和地方之间相互依赖的体系,将政治地球设想为不同发展阶段进化的统一体系。他突破了地缘政治学家仅关注地理环境与特定国家权势竞争关系的传统,使地缘政治学成为发展国际和平与合作的学说。  相似文献   

17.
权力的力量来源于国家制度的安排,它在社会运行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学者们提出了以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权力为内容的民粹主义的方式来保证权力的良性运行和公正使用。本文以《明夷待访录》、《社会契约论》和《政府论》这三本中西方有代表性的思想巨著为基点,对权力制约学说做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权力的力量来源于国家制度的安排,它在社会运行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学者们提出了以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权力为内容的民粹主义的方式来保证权力的良性运行和公正使用.本文以<明夷待访录>、<社会契约论>和<政府论>这三本中西方有代表性的思想巨著为基点,对权力制约学说做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法律学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对西方和中国社会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中,"国家"是奠基性的概念。对于"国家是什么"的理论命题,国家主义者给予了四个方面的回答,即国家是世俗权威的化身、无上权力的归宿、最高利益的代表和驯化公民的牧者。近代中国语境中的"国家"与西方迥异,带有救亡图存的工具性色彩。对百年前中国的国家主义思想,有必要进行批判性的吸收与借鉴,从而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文化、政治与文化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文化的政治”和“文化政治”两个概念为分析线索,讨论西方文化与政治的内在关系及其演变逻辑。首先分析文化现代性的政治含义,进而分析政治如何取得文化形式,最后评论“后现代”的文化政治观。本文认为,“文化政治”回应了西方社会的当代变化,在法律和经济模式之外对权力和斗争作了新的思考,在政治思想上强调了重建社会、文化、主体和理论的必要性,为社会改造提供了新的主体、运动和策略,但文化政治只是当代政治的一种形式,而不可能是政治的全部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