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与人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格研究是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本文尝试从哲学人格学的角度对自我与人格的关系作新的探索。首先,文章在分析各种人格理论对自我与人格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论述了自我与人格的高度相关性;然后,文章以自我同一性过程为逻辑线索,分别探讨了不同自我状态(自我同一、自我分化、自我分裂)下的人格状态(健康人格、双重人格、病态人格)。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人格是自我的呈现”、“人格是人的生存境界与社会关系的化身”等命题,阐述了自我确立与人格发展变化的共生共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古典的人格理论是人学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主体对自身的反思和设计,具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多方面的意义。正象研究中国古典美学不能仅仅围绕“美”字作文章一样,研究先秦的人格模型也不能仅仅围绕“人格”一词作文章。在那些看  相似文献   

3.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的“自我”观是在哲学、心理学有关“自我”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 ,把“自我”看成是能动的、积极向上的统一体 ,认为“自我”的力量是巨大的 ,强调自我潜能与人性的充分发挥 ,充分展现了人类善良、自由、积极向上的一面。但由于忽视社会文化、脱离社会实践 ,这种自我实现最终只是一种虚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自我实现离不开社会实践 ,是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 ,通过自身社会实践活动 ,促进人格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佛教心理学以佛教理论为根基,建立了佛教心理功能的结构论。佛教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在以"空"为前提的世界观和自我观理论背景下,用五蕴八识对人格基本框架进行了解构,并将禅修设定为人格完善的具体方法。因此,佛教心理学的人格理论是一个涵盖宏观及微观研究层次、包括理论与方法的完整人格研究框架,将为人格研究带来新的视角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哲学人格理论的视角看,道德实践领域的人格失范和理想人格的失落,就是哲学人格的缺失。道德人格的塑造与提升实质上是人的主体性资格自我确证的人格行动。以哲学人格意识作引领,生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将促进人格的完善,为人的价值生命提供担保。文章通过讨论哲学人格与道德人格的契合,表达了道德人格建设的哲学人学诉求。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思想对各个学科领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其思想对美学界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心理学美学有启迪作用。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思想的核心,本文将快感与美感置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视域下,从深层心理学的视角探析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正人格与幸福是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热切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作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从文化视野中的近现代西方人格理论看当代中国青年健康人格的塑造"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从休谟提出的问题以及后来人们对休谟问题的探讨中,都无一例外地可以说明:哲学不是科学,但二者又确实不可截然分割。文章进一步从研究对象和思维方式两个角度对哲学和科学作了具体的区分,得出了哲学对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思维的特点是“反思”的结论,并明确指出,科学关注的是事实和行为,而哲学则更注视“这些事实和行为”的意义和价值;科学是生命的源泉,而哲学是生命的主题。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将二者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卡西尔早期的认识论思想囿于康德哲学和新康德主义的理论框架内,将“科学事实”作为认识批判的出发点和最终所与。通过对康德“理性批判”建构术的改造和扬弃,卡西尔的认识论思想历经从“发生学”认识论和“符号”认识论的演变。他将神话、语言、科学视为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不同符号形式,提出一切概念认识都必须基于最原始层次的神话世界,突出表现于自然语言,终点是理论科学。由此,卡西尔不仅将认识论的论域拓展到人文科学诸领域,更重要的是推进了认识反思的层次,并为其寻找到新的基础和起点。这是对自己早期认识论思想进行的修正,也是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与传统的康德和新康德主义最本质的差别。卡西尔认识论的转向是继康德之后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卡西尔以“符号”整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从人类文化整体观来把握理性,探索人的本性。卡西尔哲学思想所具有的高度包容力和开放性,为现代西方哲学走出理论困境开辟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但要强调道德对人们的规范与约束作用,而且更要提倡人们的道德自律,发扬人们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自我道德修养是达到高度道德自律的必由之路。人们只有进行积极的自我修养,将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意识,才能外化为行为习惯,养成道德自律。因此发掘我国古代儒家修身的方法论成果,古为今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道德理想主义是儒家文化的显著特征,“君子”、“大丈夫”、“圣王”等是儒家圣贤孜孜以求的理想人格,也是历代炎黄子孙力图自我塑造的人格模式。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不是采取宗教信仰的形…  相似文献   

11.
卡西尔早期的认识论思想囿于康德哲学和新康德主义的理论框架内,将“科学事实”作为认识批判的出发点和最终所与。通过对康德“理性批判”建构术的改造和扬弃,卡西尔的认识论思想历经从“发生学”认识论和“符号”认识论的演变。他将神话、语言、科学视为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不同符号形式,提出一切概念认识都必须基于最原始层次的神话世界,突出表现于自然语言,终点是理论科学。由此,卡西尔不仅将认识论的论域拓展到人文科学诸领域,更重要的是推进了认识反思的层次,并为其寻找到新的基础和起点。这是对自己早期认识论思想进行的修正,也是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与传统的康德和新康德主义最本质的差别。卡西尔认识论的转向是继康德之后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卡西尔以“符号”整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从人类文化整体观来把握理性,探索人的本性。卡西尔哲学思想所具有的高度包容力和开放性,为现代西方哲学走出理论困境开辟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从横断科学混沌理论的视角出发,将蝴蝶效应和洛伦茨吸引子现象引入对家庭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之中,深入分析原生家庭对下一代个体的人格发展和婚姻关系发展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帮助个体从混沌理论的独特视角,深入认识和剖析自我,以达到更好地发展出个体自我的分化水平、完善自我的人格、建立协调的婚姻关系,以及从自身开始减少对后代不良投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试论人格研究的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格研究的中国化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只有中国特色的人格理论才能较好地解释、预测和干预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人格理论的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现实对人格研究的需求决定了人格研究必须中国化;人格研究的中国化可以从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等方面进行;在研究方法上应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指导思想,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多元研究取向和多种研究方法并存.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 ,在心理学界人们更多地用“后弗洛伊德派”来称谓埃里克森 ,并认为他的人格心理观的贡献主要在于对弗洛伊德的理论的补充和丰富。也因为埃里克森一直声称自己是弗的忠实追随者 ,所以人们较少地认识到他的理论与弗氏理论的相异的一面 ,但是随着对其理论的逐步认识与分析 ,却发现他的理论与弗氏理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区别 ,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着本质的对立。本文试图对构成埃里克森人格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几个核心问题即 :人格心理的核心 ,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心理治疗的目的与手段等进行比较与分析 ,从而真正了解埃里克森人格心理观 ,并进一步认清古典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与新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主要区别及其它们在心理学史上的不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理想人格的理论研究源远流长。对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设计与追求离不开对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理想人格理论的透视。西方理想人格理论总体上是非科学的,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理论带有极大片面性,对中外理想人格理论要采取科学的扬弃态度。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是唯一科学完整的理论,它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研究设计和实践的基本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问题”的深层意义在于,在整个人类科学文化演进中,是局部的凸显和超越到整体的融合,人类认识的发展将愈益表征为一个互摄、互动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国哲学的当代走势,应当是在“科学与人文”相互和谐的全球化语境下,以现代化为我们主要的思考鹄的,形成中国特色的“综合创新”文化哲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的价值观,并从类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笔者认为,西方心理学对价值认识的历程展现了从本体论的理念向类哲学的理念发展的趋向,但对价值的认识又有自身的局限,仍没有过渡到类哲学的高度.类哲学是时代的精神,只有在类哲学的指引下,心理学才能对价值有符合时代的深刻理解,进而推进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十分流行,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反动的资产阶级社会学提供理论根据,而人格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期我们译载两篇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供读者批判参考。柏托西在“近代人格心理学中的‘自我’”一文中对各派心理学家在“人格”和“自我”问题上的“理论”作了评述。尽管各家对“人格”和“人格的核心”——“自我”的说法并不一致,但都是强调个性,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人格发展,只谈人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而抹煞人的阶级性,其实质在于宣扬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极端自私性。从奥尔波特的“彼德·柏托西:哲学家兼心理学家”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柏托西同其他资产阶级心理学家一样,也是把“人格”和“自我”等同起来,并且鼓吹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共同研究所谓“人的整体”,企图把人的社会阶级关系归结为心理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人格现代化     
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人格现代化的问题。认为自我实现和超我实现是人格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格结构也会出现现代化的重整,自我人格的这种重整从表面上看是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协调,实际上却是自我深层价值我与智慧我对现代化环境的适应。自我与超我人格的合理融合是健康人格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0.
自我观的演进历程可以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重维度去把握。从哲学层面上来看,东西方哲人对自我的认识遵循着不同的路线。西方哲人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大致经历了精神自我、物质自我以及孤独自我三个阶段。中国哲人对自我的认识大体遵循着非我、社会自我、主体自我的发展思路。与哲学上对自我观的理解不同的是,心理学上的自我观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弗洛伊德主义自我观、新弗洛伊德主义自我观及人本主义自我观三个阶段。与哲学、心理学上对自我观探索的起点有所不同,教育学上的自我观则是人类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之后对教育转型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是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的主体地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