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舒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2):62-67
所谓《马桥词典》和《暗示》的文体创新,其实从中国最古老的小说传统借鉴不少。遗憾的是由于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现代西方中心主义的确立,中国现代文学在向西方学习借鉴的同时过于忽视自己的文学传统,以至于忘记了自己曾有的文学传统。韩少功以自己全部的文学表现力和思想穿透力,在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传统和西方最现代的文学精神间汲取营养,为当代中国文坛创造出全新的小说范式:第一次让语言取代人物成为小说的主角;让环境取代逻辑成为小说的主宰;让思考问题的过程、方法成为贯穿小说始终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韩少功既是文体意识的自觉者,也是文体实验的先行者,其代表作《马桥词典》和《暗示》,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小说文体实验的范本,充分显示了韩少功小说文体观念与其文体实验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学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8):188-191
本文立足于语言层面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韩少功 90年代中期创作的《马桥词典》作了进一步解读 ,阐释了作品中语词背后所蕴含的哲学精神 ,认为它是对儒道释融合下的传统文化的一次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
曾雪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5):67-69
韩少功以其深邃的眼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学功底借《马桥词典》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封闭的原生态的有中国烙印的"马桥世界"。在这个遗世独立的世界里,男权意识是根深蒂固的。马桥的男权意识是马桥女性本质异化和失落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应该说韩少功是最具有文体意识的作家,他的个性化写作一直备受读者关注。其先后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和《暗示》,因有意追求文体的模糊性与陌生化,从而遭至许多质疑和非议,毕竟韩少功已经大胆挑战了“小说独特的文体潜规则”。 相似文献
6.
王卫波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56-62
宋人所作笔记小说序跋涉及对笔记小说的文体认知、文体功能、文体特点以及发展史等层面的看法与理解。在文体认知层面,题写撰作序跋的宋人,往往继承“小道可观”的传统小说观念,把笔记小说归属为子部“小说家类”,对其文体属性具备一定的感知与体认;在文体功能层面,宋人所作笔记小说序跋相关阐述更为突出,认为笔记小说具备资治体、寓劝戒的教化功能,补史阙、备遗忘的史料保存功能,广见闻的博物功能以及供谈笑、消遣的娱乐功能;在文体特点层面,认为笔记小说在编撰成书、内容题材以及著述体例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在文体发展史层面,宋人所作序跋认为笔记小说自有其历史发展过程,且深受笔记小说传统及典范作品影响,与子部“杂家”、史部“史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运用了散点透视的叙述方式 ,选用了具有独特的概括和指向意义的语词。在词语的拼贴和游移之间还原了生活的本原逻辑 ,同时也赋予了文本以极大的开放性和随机性。这种非公共化、非主流的叙述方式在具有很大的文本实验意义的同时 ,也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8.
周颖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6):27-29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以词典体的文本形式出现,背后隐藏着他对人性、人格的高度关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则从叙事者的角度出发,表达对“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两部小说有着相同的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描写丧失话语权的小人物,表现他们的悲苦命运;探索“人”的价值,表现他们在生存重压下人格的裂变;描写女性命运,揭示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在小说创作上,二者也有着相同的表现手法,都运用了复调的结构,通过“我”和他人的叙述交叉推动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徐志强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2):55-59
《小说林》短篇小说的类型多样,在晚清期刊中具有短篇小说文体方面的典型特征,具体体现在作品的叙事模式、内容是否为横截面、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语言是文言还是白话等方面。从中不仅可以认识《小说林》短篇小说在文体革新上的依据及其与传统古代短篇小说不同的文体特征,其价值也值得重估。 相似文献
10.
黄灯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4):49-55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除了文献的贡献外,他对“人”“人性”“人类”的关注也在继创作了《归去来》,《爸爸爸》之后达到了新的高度。如何从马桥人在生存重压下的人格裂变入手,探讨作者怎样在悖论中寻找表现的支点(尤其是感性与理性在哲理层面的交融与升华),这时分析《马桥词典》不能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公炎冰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鲁迅在对外国优秀文学研读、译介的同时,博采众家,取其所长,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小说文体。本文从《呐喊》小说文体的诗歌性、散文性和戏剧性三个方面透视外国文学对鲁迅的影响和启迪,并指出鲁迅小说文体的创造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12.
胡俊飞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1):31-34
《马桥词典》和《暗示》是韩少功在“寻根文学”陷入内外夹击后,为缓解危机所做出的创作转型,其转型明显受到昆德拉小说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对此,陈思和先生认为《马桥词典》是受昆德拉“误解小辞书”创作经验的启发之作,而非模仿《哈扎尔辞典》的低劣之作,但他认为这种影响仅限于借鉴辞书之形。事实上,《马桥词典》不仅借取词典式结构之形,而且深得昆德拉“误解小辞书”意义内蕴之实。《马桥词典》及之后的《暗示》借用词典式小说的叙事结构,以崭新的体察方式,成功道出言语背后藏匿的与日常体验相抵牾的人生体悟,实践并拓展了昆德拉的小说文体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3.
韩云波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2)
刘知几《史通》是一部史学名著 ,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系统小说观念的学术著作。他以史学叙事原则规范小说、否定小说的独立文体地位 ,却在事实上促进了小说理论的发展。他将“偏记小说”分为 10类 ,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小说文体的精细辨析。他总结的小说文体弊端 ,说明了小说独立的文体特征。这些都在实际上为唐代小说的文体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4.
王齐洲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2):30-34
《庄子·杂篇·外物》提到的"小说"并非偶尔使用的一个词,而是指不合于道家思想即不能"大达"至道的其他诸子学说。"小说"不仅指一种言论方式,也同时指一种文体形式,它属于先秦诸子说体文的范畴。而说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产物,且其本身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汉书·艺文志》正是沿袭了庄子的"小说"观念,将小说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著录于《诸子略》,完全符合先秦两汉的学术生态和分类习惯。而所谓"小说家出于稗官"云云,更是点明了小说与政教的关系。这种从政教学术的角度来认识小说价值,从杂说短记的形式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是中国古代传统子部小说的基本观念。因此,庄子所云"小说"决非"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实具有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创始意义。 相似文献
15.
姚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64-67,73
先秦至西汉时期,"说"是一个被广泛使用、内涵复杂的概念,它的愉悦义与言说义两个义项影响了人们对<汉志>"小说家"的理解.<汉志>"诸子略"中的诸予十家作品,唯有小说作品多以"说"命名.<汉志>以"小说家"来概括这部分作品,采用的主要是"说"的"学说义".对书籍文体特征的认识,使<汉志>中"小说家"的"说"又成为了文体概念.小说也逐渐从诸子小说向小说文体发展. 相似文献
16.
梁爱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79-83
"小说观念"以小说文体为中心,研究与小说相关的创作观念、价值观念等.小说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性,通过对小说观念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时期的小说创作和批评状况,同时也可以深入地解析民族的和时代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白话小说语言词典》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在立目、释义、注音乃至文字校对诸方面都还存有美中不足,今提出一些商榷意见,供编著者在修订时采择,也可供近代汉语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也谈《世说新语》的文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雪华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2):17-18
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对《世说新语》文体的讨论,指出这一现象折射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向传统回归的趋向。同时认为要弄清这一问题既需考虑历史和小说两种文体自身的发展演变,也要考虑古今、中西文学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郝敬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41-47
先秦两汉的传统小说观念以“小道”为核心标准,其学术性指向远大于文学性。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六朝文论,在理论层面继承了传统小说观念,将小说视为一种学术体式而非文学体式,忽略了魏晋以来小说实际创作中凸显的文学性特征,从而造成《文心雕龙》中所呈现的小说观念出现理论与创作的脱节。因此,在研究《文心雕龙》的小说观念时,应注意当时小说发展的大背景,尤其是杂传类等各体小说作品的实际创作情况。 相似文献
20.
周志锋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1):29-34
《白话小说语言词典》是一部高质量的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词典,但也存在着一些疏误。本文就其中若干条目释义、立目等问题提出商榷,希望对该词典的修订和白话小说语言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