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小说叙事的立场、对象与形态都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现代小说艺术发生了第二次自觉.这种新小说为人们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和人文精神状况.小说家社会文化身份的转换与西方现代人文思想的启迪,为现代小说第二次自觉的发生提供了因由.  相似文献   

2.
农民和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化的二元,农民作家身份的自我认同,使贾平凹的创作陷入两难境地。乡村文化的表达出现了犹疑。当他走进城市而又无法真正走进城市精神的腹地,小说的乡村身份完全被颠覆,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的负面因素解构,作家只好走进幻灭的"废都"。  相似文献   

3.
流亡状态下的个体把追寻自我的认同作为生命的本能,但认同的过程必然有其复杂性,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就呈现出个人核心的单向认同、价值核心的双向认同和双重身份的去核心认同三种身份认同模式,这些认同模式象征性地反映出米兰·昆德拉对现代性社会下的时代和个人身份的认知状态.  相似文献   

4.
身份的诉求:评加拿大华裔英语小说《玉牡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视角,阐释小说《玉牡丹》所表现的加拿大华裔身份认同的问题,指出作者通过重写华裔历史、再现华裔生存状况以及书写中国传统文化,质疑种族主义和文化霸权,消解中西文化二元对立,完成加拿大华裔身份诉求,表达对价值和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相似文献   

5.
秦始皇泰山封禅,泰山成为他"朕"一人的天的认同、天下之君的国家认同、作为"传之无穷"的永恒的时间认同等诉求的符号表征。通过汉代人尤其是《史记》对泰山封禅的集体记忆的形塑,泰山成为一个受命于天易姓而王、天下认同、永恒不死和权力合法化的符号。  相似文献   

6.
日本进入律令时代(7世纪中期至10世纪)以后,根据天皇的统治与教化所及与否,设定了化内化外身份秩序。在化内身份内,按礼的秩序建立了良贱身份秩序,其中良民包括在礼的秩序之内,贱民则被排斥在礼的秩序之外。在良贱身份秩序中,通过调整旧有的氏姓身份秩序,不断完善了良民身份内部等级的划分。  相似文献   

7.
西方公民身份的历史演进与当代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身份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公民身份理论逐渐呈现出两条主要的支脉:源于古希腊的道德型公民身份和以近代资产阶级思想为基础的权利型公民身份.权利型公民身份在现代社会已经显露出主流之势.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主流公民身份固有的理论局限使资本主义国家许多领域的发展陷入一个个的困境之中.拓展公民身份以摆脱困境,已经成为西方公民身份发展的基本趋向和现实目标.  相似文献   

8.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有着强烈的异质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不仅存在于她的单篇作品,还存在于不同作品之间的内在关联;不仅存在于她在叙事过程中体现出的对外部空间的敏感和强调,也存在于作品的结构方式之中。而她的小说对于“异质空间”的强调,正清晰表达了作者的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的自觉历史主体 ,而公司法人格滥用是这种自觉历史主体的嬗变 ,所以 ,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律措施和道德人格屏障  相似文献   

10.
整体理性认识是小说家创作获取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整体理性认识一般具有深刻性、独创性、先进性、实践性的特点。当今小说家整体理性认识缺失,小说创作商品化、庸俗化,文学大师和世界一流的作品难觅踪影。本文认为,小说家要拥有自己的整体理性认识,主观上要善于吸收前人和同时代人的思想资源;要善于思考;要有探索的勇气、独立的精神、不为时尚所左右;要有独特的生活经验和自己的创作领地。  相似文献   

11.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把当前学界讨论的身份问题分为身份概念和身份意识两部分来论述。在对“身份”概念作语义辨析的基础上考察了它在我国人文学界的若干表达方式及其文化意义。身份问题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集团对自我、民族和世界关系探索过程的当代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汉志·诸子略》之“小说家”,其名始见于西汉。“小说”包含两层涵义:一为浅薄的诸子学说;一为迂诞的“说”类作品。前者注重学说源流,后者关注书籍自身的特征,表现出模糊的文体意识。“小说家”正是从这两方面规范与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妇女的性别觉悟,也可以说成妇女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程度,受个人所处的社会政治、历史经济、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决定。妇女性别的觉醒程度在不同时代及不同的个人身上,其表现各有特点,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对妇女自身来讲,则直接影响妇女个人如何面对命运、选择机遇,以至决定最终的人生模式。本文试图对张洁、王安忆创作的长篇小说《无字》、《长恨歌》中两个主要女性人物一生命运与个人性别觉悟的关系做出分析,探讨这一关系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代时《阅微草堂笔记》地位很高,模仿者很多。建国后被打入冷宫。主要在于其中有大量因果报应的文章。其实,纪昀写这些文章是有他的良苦用心的。除了寓劝戒外,《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有一些文章是广见闻、资考证的。  相似文献   

15.
政治认同的逻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政治认同的逻辑是指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所在政治系统运行状态认同的底线或原则,即人们的政治共识。政治认同的逻辑应该与人的需求相吻合的,人的需求是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发展的过程,人不仅有物质利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或情感满足的需要。政治认同的逻辑也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次序:从利益认同到制度认同再到价值认同,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逻辑的起点,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身份认同与存在的虚无——卡夫卡《城堡》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西方众多的知名作家通过文学来表现自己对人自身的思索,"文学并不是人们关心的终极目标,它只是个中介和手段,所有的关注与努力最终还应回归到人以及人的生活本身。"卡夫卡在《城堡》中表露出现代人对自身存在的疑惑以及对身份认同的追求,从而传达出现代人的迷惘和其生存的困境。卡夫卡认为:"生活是虚无,是一场梦,一次徘徊。"  相似文献   

17.
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族裔如何建立起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认同,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班芭拉在长篇小说《吃盐者》中提出的关键问题。对此她给出的解答是,在主体性身份的构建过程中,明确个人的自由与责任,建立与本民族文化的联系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身份权研究     
身份权是民事主体的重要权利,历史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权制度,现代各国民法典也都确立了这一天赋人权。与西方两大法系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民法对身份权的规定尚待充实。身份权与人的身份利益关系至巨,它最能反映人的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法律地位。文章拟从身份权的概念入手,通过介绍身份权的历史进程,并分析其性质和特征等,对身份权制度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美利坚民族认同问题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利坚民族认同问题包括文化认同、种族认同、宗教信仰认同、思想认同四个主要方面。在文化认同上,美国经历了从WASP文化、熔炉文化到多元文化的历史过程;在种族认同上,美国历史上出现了种族主义、白人民族主义、本土主义和排外主义思潮和政策,其间涉及人种问题、种族问题、民族问题和移民问题;在宗教认同上,美国走过了基督新教主流、基督宗教多元化和信仰多元化的道路;在思想认同上,形成了一个从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民族到统一民族思想和思维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