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外资并购我国境内企业的特点出发,探讨了我国对外资并购的反垄断立法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对外资并购的反垄断立法存在的缺陷,提出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现行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规制进行整合,完善我国对外资并购的反垄断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2.
在外资并购的立法策略选择上有抑制、规制和鼓励三种传统模式:抑制式立法策略过于强调外部市场控制与内部市场封闭,背离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立法方向;鼓励式立法策略能够满足市场对开放性和统一性的要求,但极易导致对开放程度的扩张性认识;规制式立法策略是对落后的抑制性立法动机的根本摒弃,是对鼓励性立法策略的改良式继承。当抑制式立法逐步被淘汰,鼓励式立法渐显随意之时,以引导式立法为突破的规制型法律策略成为外资并购法律制定的基本准则,并运用于我国外资并购法律实践之中。外资并购的引导式立法,要求根据我国外资发展实际,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及国家产业政策法规的总体性要求,从进入、运行与监管等方面对外资进行全面引导,以实现外资并购的合法、合理、合规。  相似文献   

3.
外资并购活动给我国带来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逐步体现出垄断倾向。本文立足于外资并购在我国引发的市场垄断的特点,剖析现行的外资并购反垄断法律制度的主要缺陷,提出应该构建统一的外资并购基本法和反垄断法,澄清外资并购的基本内涵,并对立法技术上的若干问题加以说明。以期对我国外资并购反垄断立法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对于愈演愈烈的外资并购而言 ,我国公司立法存在明显的不足。就股权转让、合伙企业出资额的转让、《公司法》和外资法关于注册资本的不同规定、外资并购中的关联公司关系等方面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煜 《江淮论坛》2011,(5):145-148
外资并购关系到一国的产业安全及经济安全。2008年《反垄断法》的出台,使我国外资并购反垄断问题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规定,这是我国关于外资并购反垄断法律规制迈出的重要的一步。但是由于我国反垄断立法起步晚,规定多原则性,尚存在着许多法律空白与不足。本文分析了我国外资并购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借鉴国外先进法律制度,从实体法和程序法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反垄断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外资立法体系的现状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外资立法现状及所存弊端己成为我国吸收外国投资的掣肘。对现行立法模式的改革己成为国内理论界的共识 ,目前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外资立法改革的途径上 ,即是否应通过修订一部统—的外国投资法典来达到规范外资立法的目的。本文认为应以外资准入、外资经营、外资保护及鼓励、外资管制、有关投资争议的解决五个方面为主线重构我国外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7.
针对外资并购对国家经济安全带来的威胁,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在外资准入立法方面,应立足并购投资与新建投资差异,对于影响国民经济及国家安全的核心行业受到外资并购时,应提高并购标准,并通过《反垄断法》完善与细化外资并购的相关规定。对于外资并购的安全审查制度,应扩大职能部门范围,做好启动到决定的五个阶段工作,确保国家经济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简析当前我国利用外资的经济安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利用外资的同时,必须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当前,我们特别要关注和维护各个产业与金融领域的安全问题。2002年以后外资并购我国企业获得迅猛的发展,而外资并购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使我国能获得一定好处,但主要是被外资所利用,让外资捞取了最大利益,而使我国经济受损。因此权衡利弊,从我国实际出发,利用外资一般不宜采取并购模式;今后应严格限制,甚至禁止外资并购、控制我国的龙头企业、关键企业,以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如果把作为国民经济核心和命脉的金融业,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过多地让外资进入,并逐步扩大其持股比例,对我国金融业以致整个国民经济都不能不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我们一定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继续对外开放的同时,认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9.
郑宝鑫 《理论界》2005,(5):82-82
外资并购是目前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选择和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外资进入时间不长,在外资并购领域尚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本文通过对这些不足的分析,提出规范外资并购行为的相应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WT0与我国外资立法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外资立法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对此进行分析,并在剖析世界主要外资立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与WTO规则,以探索外资立法模式选择标准并提出我国外资立法应有模式及立法构架。  相似文献   

11.
外资并购中产业安全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成为近来广为关注的经济、法律热点事件,是否损害国家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应建立在对外资利用及其并购影响的客观评价基础上。实践表明,对龙头企业的并购进而整体控制导致对行业的垄断已经严重危及我国的产业安全。现有法律限于效力与适用上的种种缺陷,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外资并购中的产业安全。加快反垄断法的出台、完善外资并购监管法律体系、建立产业安全与产业政策法律机制、综合运用税法、WTO规则是解决外资并购中产业安全问题的有效法律措施。  相似文献   

12.
马传栋 《东岳论丛》2006,27(6):253-254
《外资并购与中国外资政策调整研究》一书,是曹洪军教授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外资并购与中国外资政策调整研究》一书从规制外资并购及利用外资政策的国际比较着手,以探讨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方向,更好的发挥外国直接投资作用,在对外资并购与我国外资政策的互动影响进行计量研究和多角度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设计了我国利用外资政策调整的思路、框架,提出了我国外资政策新的调整建议。该书通过综合运用一般并购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外资政策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以及计量、博弈、对比、案…  相似文献   

13.
外资并购作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第三次浪潮",有其投资领域更宽、我国利用外资渠道更多;并购企业增多、发展潜力巨大;投资环境更加完善、外商合法权益有更好保障等机遇.但外资并购也会带来垄断、并购社会成本增加、效益恶化、政府调控能力与定位角色跟不上等新的弊端.对此,本文提出了按世贸组织法规统一要求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并购法律体系、确定外商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制定外资并购细则,构建反垄断法体系、界定我国政府在外资并购中的权力界限等趋利避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风潮愈演愈烈,将危害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进而威胁国家经济安全。一向标榜“自由贸易”、“自由投资”的美国对外资并购却进行严格的管制。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外资并购管制制度,完善我国外资并购管制法律体系,设立外资并购管制机构,建立外资并购听证制度,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并加强国家协调与合作,以确保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入世",使得外资并购出现了空前的热烈局面,如何避免外资并购的消极影响已成为法学界的热点话题.<外商投资企业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的出台可谓应运而生.本文针对我国外资并构的反垄断规制构建,从监管中反垄断的价值取向、反垄断审查标准和范围、反垄断的制度和机构几个方面加以探讨,并对<暂行规定>中反垄断规制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6.
有关效应分析表明,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但是也可能导致外资垄断势力的形成。从国际竞争和经济安全两个角度对外资并购反垄断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加入WTO后国民待遇原则的普遍实施,我国政府在外资并购反垄断控制中将面临两难选择。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7.
外资并购是当前跨国投资的主要方式,它是我国为促进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利用外资并购的方式改组国有企业对于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然,外资并购也可能对东北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利用外资并购的方式改组国有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应采取积极而审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成先平 《中州学刊》2005,(1):113-115
外资并购的核心行为是投资行为和营运行为,尤其是"投资行为",而并非资本的跨国运动行为;外资并购公平竞争理论的核心,是"非歧视性待遇原则";资本输入国对于外资并购者及其并购资本的法律支持,最高只能是国民待遇或最惠国待遇,而不可能、也不应当给予其所谓的"超国民待遇";特惠待遇对于外资并购市场的"公平竞争权"也是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19.
外资并购是当前跨国投资的主要方式,利用外资并购改组国有企业对于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是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我国为促进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当然,外资并购也可能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利用外资并购的方式改组国企的过程中,我们应明确目标,趋利避害,采取积极而审慎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的梳理与重构过程中,应奉行法治原则,实行统一的立法模式,超国民待遇与次国民待遇都存在问题,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平等待遇;须凸显法律特征,贯彻商事法律制度的自主性与国际性;要优化制度设计,根据属性不同对外资企业法与外资管理法分别立法,科学、合理地构建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