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其崇高气节历来为人所称道。“五斗米”究竟指什么?刘晓云同志说,是指“五斗米道教徒”,引申指“权贵”。(见《历史大观园》1988年第八期,以下简称刘文)这个说法不能成立。 首先,这个说法与史实不符。刘文的主要论据之一是:陶潜任彭泽令时的顶头上司是五斗米道教徒、会稽内史王凝之,陶与之势不两立,故而辞官。史书载:“(晋)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妖贼孙恩作乱于会稽。”(《宋书·本纪第一》)“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既不设备,遂为孙恩所害。”(《晋书·列传五十》)可见,王凝之于隆安三年(399年)死于孙恩起义军之手。陶潜之辞彭泽令是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2.
楚汉之际,在江东出现有鄣郡、吴郡、会稽郡,但是《汉书·地理志》不载吴郡,所记会稽郡的地理范围包括了吴郡。清代考据学家对吴郡、会稽郡建置沿革进行了考证,仍然没有一个定论。据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有四种说法:一、《元和志》越王无强为楚所灭,楚以其地并吴立为会稽郡;二、《史记·始皇本纪》:二十五年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寰宇记》秦灭楚以越并吴立会稽郡;三、《汉书·高帝纪》:六年,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一县立刘贾为王。……《汉书地理志稽  相似文献   

3.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晋时山东琅琊(今临沂)人。历任会稽内史、右将军,所以又称他为“王右军”。他于兰亭聚会后两年之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去郡”,①“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②他住过会稽,“徙居剡县(今嵊县)之金庭”。③关于他的墓地,至今持论不一。《嵊县志》记载:墓在古剡之金庭;《诸暨  相似文献   

4.
还是《汉武大帝》,吴楚七国之乱时,说道一个地名“会稽郡”,剧中人将它读作了“会hu尙稽郡”,这样读也是错误的。《辞源》和《古代汉语词典》对此的注音和注释都是一致的。“会ku劋i稽”:(1)山名。在浙江绍兴东南。相传,大禹在江南大会诸侯而记功,因此将此山称为“会ku劋i稽山”,又名防山、栋山。《左传.哀公元年》:“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2)郡名。秦代设置,治所在吴县。地理位置在江苏东南部及浙江西部。(3)县名。隋开皇九年将山阴县分开设置。唐代沿袭下来。明清时又与山阴县合并为绍兴府治。公元1912年将二县并为绍兴县。因此,作…  相似文献   

5.
还是《汉武大帝》,是楚七国之乱时,说道一个地名“会稽郡”,剧中人将它读作了“会huì稽郡”,这样读也是错误的.《辞源》和《古代汉语词典》对此的注音和注释都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吴郡《辞源》的释义是:“地名。东汉顺帝时分会稽郡置,约有今江苏长江以南全部,及长江以北迤东之南通、海门诸县地。治吴。”这一释义不全面,不准确。“吴郡”一词最初见于《史记·灌婴列传》,灌婴“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汉书》中亦有,《高祖纪》:“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博阳节侯周聚。以卒从丰,以队率入汉,击项籍成皋有功,为将军,布  相似文献   

7.
试论会稽郡在东晋政权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稽,向为历史名郡,在那里发现的母系时代之“河姆渡文化”,堪与中原“半坡文化”相媲美。春秋末期,吴越政权崛起于此地,曾先后一度争霸中原。秦汉以降,会稽本是扬州望郡之一,但因当时政治经济中心偏于黄河流域,会稽的地位似乎无足轻重,或以为它与扬州各地相类似,“数百千里夹  相似文献   

8.
吴县们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东邻上海,南近浙江,西含太湖,北望长江,内抱中国名城苏州,素有“人间天堂”、“鱼米之乡”的美称。 吴县是一个具有2000余年历史的文明古县。商代末年,周王太子泰伯、次子仲雍在此地开辟吴地,创建“勾吴”小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江南置会稽郡,始设吴县。西汉王莽时,曾一度改为“秦德县”,至东汉顺帝永建四年恢复吴县之称。1928年曾于吴县县治开设苏州市,1930年苏州市又并入  相似文献   

9.
《诗·大雅·绵》中“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一句,反映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实,但对此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据发现的考古材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一、陶复陶穴”旧释(一)与古公亶父无关系说钱穆先生说过,“民之初生,自土沮漆,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此言沮漆之地,其民居覆穴,自古公之未来,则未有所谓家室也.何以云:“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曰“古公亶父”四字乃衍文也.其下始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古公本居邠,不在沮漆之间,方古公之未至,沮漆之民,陶复陶穴,于古公无与也.古公在邠,不得谓其未有家宝,尚未言古公去邠,亦不得逆言古公在漆沮而陶复陶穴也.然则“古公亶父”四字,其为衍文审矣.绵诗皆两句为一韵,开首“绵绵瓜瓞”四字为单句,后随谓衍‘古公亶父”四字以为之配.与此意义相似,孙作云先生也说过:有人就“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说古公之时,周人还过穴居生活,还是原始社会.按:判断社会性质,主要当根据当时的生产关系,不能据穴居来判断.就本诗言,太王之时,己有百官有司,己建立宗庙,太社,则其非原始社会可知……公刘之父为不(穴出),(穴出)即窟字.意不窟之时,己不穴居,故后人称之曰“不(穴出)”,不(穴出)室居与公刘“斯  相似文献   

10.
《史记·吴太伯世家》曰“大伯奔荆蛮,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此乃吴人、吴地、吴国以及吴文化之名号的由来,笔者深觉此说与客观史况不甚合符,且其蕴含的内涵颇有可说者,现提出管见以求教于方家。一、诸家之释“吴”关于“吴”字,历来释家甚多。《说文》曰:“吴,郡也”,又“姓也”、“大言也”;《汉书·地理志》曰;“吴,会稽郡、吴县”;《释名》曰:“吴,虞也”;《集韵》、《韵会》、《正韵》曰:“吴,音吾,国名”;《方言》曰:“吴,大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秋瑾     
鲁迅是深爱他的故乡的。他的爱故乡,不仅由于它的山川风土人情之美,还更由于其人物的足供矜式。他曾在所辑集的《会稽郡故书杂集》的序言中说:“会稽古称沃衍,珍宝所聚,海岳精液,善生俊异。”又不止一次地引用明末王恩任答马士英书中的话,说:“夫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地”。这种感情,也几乎不止在鲁迅是这样,我所遇见的绍兴人,不论是知识界的或非知识界的,谈起来,也往往都有这种同样的感情。人们对于他的故乡,所知的有多有少,但都会有些共同的地方。古人邈远,其为人们  相似文献   

12.
范蠡经商、居天下之中的“陶”即指“肥城陶山”的结论、论据不足。通过考之以史,察之以地,验之以籍,证之以迹,可以认定,“陶”指的是菏泽定陶  相似文献   

13.
顷读1月20日《报刊文摘》第3版《“五斗米”:微薄的薪俸?》,很有些疑惑。该文摘自《咬文嚼字》第1期,再摘恐怕容易失真,干脆照抄一段如下:从历来关于陶渊明的介绍到前几年新版的《辞源》、《辞海》,都认为“五斗米”是微薄的薪俸。所以读书人也无不把“不为五斗米折腰”理解为“不为这一点点俸禄向上级来的官员叩头礼拜”。然近期读了《晋百官表注》才觉“今是而昨非”,才知道当时的工资制是“半钱半谷”,即钱、米各占一半。以陶渊明所做的县令来说,则是“月钱二千五百,米十五斛”。而一斛为十斗,那么一天的工资正好是五斗米和83文钱(83文钱…  相似文献   

14.
“雷阳文化”以“雷阳”命名,有必要先对“雷阳”的概念加以梳理。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刺史陈文玉疏请改东合州为雷州,雷州之名始于此。但海康之名出现比“雷州”要早。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南合州改为合州,并将由汉置徐闻县数次更名为齐(隋)康县,合州分置齐(隋)康县(今徐闻县)和海康县(今雷州市)。海康县名始于此。唐宋时期,海康县也曾叫过海康郡。那时县郡之称经常变换。直到元代以后才不称为郡。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曾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后人常把这个“五斗米”解释为晋朝县令的月俸,泛指微薄的俸禄,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古时侯,“一石为十斗”。试想陶渊明这个彭泽县令的俸禄,怎么只有五斗呢?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上最早出现的两个行政区域称为“珠崖”、“儋耳”郡。两郡的得名均由当地的物产、民俗而来。“珠崖”因古代海南是珍珠的产地,故名;“儋耳”因古代当地的人民“耳长及肩”,“绣面文身”而得名。“珠崖”之名久已不传,而“儋耳”则衍变成了“儋县”。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秦代闽中郡和汉代冶县设置与否,以及对这两个郡、县设置的地点,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最近福建历史地图编委会拟重新绘制地图时,还为此召开过专题学术讨论会,意见仍很不统一。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福建古代史的一个大问题。本文仅从闽越史的角度探讨福建境内封建郡县设置问题。一、秦的统一和闽中郡的出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在六国的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在征服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包括东南和南部地区百越民族后,也同样建立郡县制。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派“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在江浙的吴越地区设  相似文献   

18.
历代治黎政策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了儋耳珠崖二郡,开始了对海南岛的统治。这个统治一开始就表现为沉重的压迫剥削和反压迫剥削的民族斗争。请看:汉武帝后元三年(公元前87年)“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幸子豹合率善人还攻破之,自领郡事,讨击余党,连年乃平。豹遗使封还印绶,上书,言状,制诏即以豹为珠崖太守。”(《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次“蛮”(黎族的先人)的反抗斗争,说明西汉对海南岛的统治一开始便遇到了困难。据《汉书·贾捐之传》:从元封元年设郡开始至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二十余年间,黎人反抗斗争有六次之多。因此,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取消儋耳郡,以其地并入珠崖郡。但是,从二郡省为一郡,黎族先人的反抗斗争并未自此缓和。再请看:  相似文献   

19.
“行事”是南朝地方行政制度中一项特殊的设置,产生于东晋末年,在刘宋初年已出现相对固定的称呼。它除“行府州事”之外,还有“行郡事”、“行国事”等类型,与以前的“行某官(事)”及北朝的“行某州事”有明显的区别。“行事”是在南朝出镇宗王普遍年幼的情况下设置的,对出镇幼王兼有辅佐和防范的职能。“行事”的设置,对皇权具有两面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古代高昌,即今新疆东部的吐鲁番盆地,因汉武帝时于此设“高昌垒”(又名“高昌壁”),故名。公元327年,前凉张骏于此始设“高昌郡”,其后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继之,高昌之名遂显。公元460年,柔然人侵入此地,立汉人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遂由地名、郡名而为王国之名。640年(贞观十四年),唐灭麴氏高昌王国,以此地为西州,故该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