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辩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其本质是道德矛盾在现象界的表现形式,是以人们心灵中的意义系统危机和价值观念危机为基本内容,并大量地表现为人们在行为层面的越轨现象.行为主体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单体意志行为层次的道德失范与集群意志行为层次的道德失范.解决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必须以构建符合人文道德的法律为基础,在多元价值层面上达成一种社会最普遍的道德共鸣,积极推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努力实现在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人的自主性行为为中介来构建。和谐性社会行为造就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造就和谐社会,而和谐性社会行为根源于和谐性社会心理。就此而言,和谐性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得以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和谐性社会心理包括合理适宜的心理需要、合理客观的认知心理、合乎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法律情感以及稳健合理的行为模式的选择心理等四大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现代公司社会责任既可表现为法律责任也可表现为道德责任,它在二者融合中体现。当前中国适逢转型之时,公司社会责任缺失现象普遍,面临严峻挑战,这与企业自身认识不足、政府缺位、社会监督不够有关。如何在新形式下实现公司社会责任则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可行的具体途径包括:完善国内社会责任法律体系,建立有效的司法运行机制;通过积极引导公司行为,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来完善政府行为,推动公司社会责任的发展;大力弘扬公司社会责任理念,加强社会监督等等。  相似文献   

4.
德治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对于当前的道德定位问题实际上需要解答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辨析当前中国社会环境下推行"德治",是一种道德的教化,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治。从功利主义的角度上看,法治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法律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体现,法治的最终根本目的是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项社会行为与活动几乎都纳入到法律的轨道中,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诸多的行为是难以通过法治予以规制,需要从社会道德的角度进行规范,然而道德的规范是一种内在的约束,从当今民众的社会信仰的现状上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难以有效的规范一些社会现象,如碰瓷、故意摔倒老人的讹诈、公路散落物品被村民哄抢等。因此在法治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对道德治理进行准确的定位,真正发挥与弘扬道德在规范与约束民众行为的作用,道德治理社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对法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在人类社会中,法律与道德都是作为调节或制约人们行为的规范系统而产生和起作用的.作为两种在社会中同时起作用的规范现象,法律与道德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性,同时,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们在本文中所集中探讨的法律伦理学问题,并不是局限于对这一关系的一般解释,而是力图基于法律与道德的这种同异关系,而进一步探析法律及法律行为所包含的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失范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行为道德失范,它同时也是人的网络道德走向偏差的一种类型。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诸多策略选择必须围绕个体大学生和群体大学生两个层面展开,具体策略表现为强化技术设置、注重个体建设、延伸高校引导、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社会法律现实的认识和反映 ,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理论、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包括人们对法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认识 ,对法的要求和态度 ,对现行法的理解和衡量 ,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理解和衡量。法律意识既可表现为系统的思想、学说 ,也可表现为零散的看法和观点。法律意识是一个多层次 ,多要素构成的系统 ,它包括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两方面。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 ,认识阶段性 ,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 ,作为特殊社会意识 ,具有鲜明的阶级…  相似文献   

8.
杨凤莺 《理论界》2002,(6):59-60
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现形式,是实现社会控制、形成良好社会秩序最基本的手段。任何社会都需要建立与这一社会制度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使社会生活尽可能地规范化、秩序化。道德失范是相对于道德规范而言的,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行为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一般地说,道德失范首先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种社会状态中,社会既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  相似文献   

9.
以商业行贿行为为主要表现形态的社会组织商业贿赂行为,是现代商业社会中最典型的越轨行为。其相对于一般自然人实施的商业贿赂行为,具有行为主体的组织性、行为意志的整体性、行为实施的双重性、行为利益的组织独占性、行为范围的限定性等特点。社会组织实施商业贿赂行为,与其理性选择有关,并深受商业场域及商业规则的影响,是社会交换的一种结果表现形态。对社会组织的商业贿赂行为,应通过建构相应的社会控制主体系统、法律系统、手段系统进行社会控制,以使其通过合法行为进行商事交易,成为其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道德失范的根源及其重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失范以人们心理中的意义系统危机和道德价值危机为基本内容,并大量地表现为行为层面的越轨现象.重构失范的道德体系,需要理解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塑造并得到确证的.道德生活,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独有特点,从根本上说,是确证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超越的重要方式.理解人的本质,是对失范的道德体系进行重构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民意有时是大众社会道德观的体现,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对与其相关的现象所持有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刑法本身包括道德的内容,刑法的善恶需要由道德标准加以判断.但刑法与道德之间的冲突是必定存在的,民意实际上成为刑法与道德冲突协调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在正当的民意实现的过程中,刑事司法将法律与道德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但是,民意不能等同于公共道德,民意是可煽动和引导的情感,民意缺乏标准,从而对刑法罪刑法定原则构成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刑事司法应当坚守罪刑法定的底线,因为法律本身的价值得到确认,比迎合民意要求更加具有社会的正义.  相似文献   

12.
自然规律、法律、道德等构成了人的社会生活的基本框架,人的行为会受到它们的规定和规范。如果说人在社会生活中有着超越自我的追求,如果人们有着对理想的社会境界的向往,那么只能在道德中去寻求前进的道路。因为,道德所指示的无论是相对于个人的善还是相对于社会的共同善,都引领着人们超越现状。人的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的理想在本质的意义上,都必然包含着和可以归结为善。在工业社会中,人们在理论活动中也常常提及善以及共同善,但在实践上却因为社会的理性化或社会的理性建构而封堵了“致善”之路。这也构成了人类堕入风险社会的原因之一。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只有对善的追求,才能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赢得人的共生共在。  相似文献   

13.
彼得拉任斯基心理法学说的主要观点1.法的概念.法是同时具有命令性和归属性的伦理冲动.2.法有分类.法有官方法与非官方法、实证法与自觉法.3.法和国家.它们紧密相关,最重要的是国家要为法律服务,以利于社会法律心理.4.法、正义和道德.法和道德都是伦理冲动,但法律心理与道德心理又是彼此不同的,正义只是心理的自觉法,属于法的范畴而非道德范畴.5.法的功能与发展.法涵有作为动机的功能与教育功能、分配功能与组织功能.法随着自觉法和社会的变化,而接近或远离"爱的理想".最后部分是对彼氏心理法学说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道德评价标准的人我分离现象,即评价他人用较为理想的社会道德认知标准,而评价自己则用相对现实的个人道德认知标准,这带来了许多消极后果。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道德的理想化与人们行为现实化之间的冲突。要解决此问题,我们在提升人们行为道德性的同时,还得让理想道德向现实有所下放,即在改进思维方式、承认人性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建构全面、合理的道德认知系统,以提高道德评价原则的可渗透性,最终实现知行统一基础上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引领。  相似文献   

15.
在环境纠纷中,科技专家成为科学的代表,被社会寄予厚望,但也可能存在失责风险。研究发现,存在依次递进的三类失责行为:一是弹性选择;二是隐瞒观点;三是故意扭曲。科技专家的失责行为源于系统整合漏洞和社会整合不足。前者表现在三个方面,监督体制不完善导致道德失责风险,奖惩体制失当导致法律失责风险,政治权力胁迫产生科学失责风险。后者的问题主要是:道德约束偏弱导致科技专家的弹性选择,科技专家与受害者存在隔阂导致其隐藏信息,经济利益为核心驱动力导致"故意扭曲"行为产生。因此,为了杜绝科技专家的失责行为,社会系统需要一套宽松有度、逻辑严密的顶层设计,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功能整合,让科技专家敢于、乐于恪尽职守。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独特身心组织,人格是人的一种基本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它通过组织个体的经验而形成个体所特有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反应方式,人格是在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下,通过个体的认识和社会认识而逐步形成的,并表现于个体的行为实践、理想追求和道德践履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一、道德、公民道德与公民道德教育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以及个体的品行和素养.道德既具有维护社会经济生产秩序、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又具有提升人的思想品德的积极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以原则、规则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现象;用善恶标准评价人们道德活动现象;形成并影响人们道德思想、道德观点、道德心理和理论体系等道德意识现象.在道德规范现象、道德活动现象和道德意识现象中,道德突出表现为规范价值,其功能在于调节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演艺圈频频爆发道德失范现象,说明加强演艺圈的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引导广大演艺工作者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演艺圈道德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环。一般说来,演艺工作者具有公众认知面广、收入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这是演艺工作者更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依据。马克思的权利义务论则是演艺工作者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演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依法纳税的责任、弘扬敬业精神的责任、引领社会风气的责任、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责任等类型。引领演艺工作者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当前演艺圈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其措施主要包括:建立演艺工作者的薪酬管理办法和及时报税纳税的法律与制度,不断开展面向演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教育,强化新闻媒体对演艺工作者行为的监督以及对失德演艺人员的处罚,演艺工作者要自觉开展道德修养以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正与道德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馨 《人文杂志》2005,(2):154-156
公正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 ,社会公正已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心理、进而对社会整体道德状况产生作用的重要社会因素。社会公正是个体道德心理产生的社会根基和外部原因 ,是影响群体道德心理的决定性因素 ,道德心理对社会公正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道德心理的积极与消极主要取决于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以及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识和评价。在我国现阶段 ,努力提高社会公正水平是促进人们良好道德心理的基本途径 ,也是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为此 ,既要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创造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 ,又要协调好人与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社会关系 ,并加强公正及道德心理的教育等。  相似文献   

20.
佚名 《家庭科技》2007,(3):50-51
时下,非婚同居现象日趋增多,与之相伴而生的非婚生子女也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婚姻关系以外的两性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也有违社会的道德准则.但非婚生子女本身是无辜的,他们的合法权益应受到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