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法学实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法学本科实习存在实习时间紧张、实习监管困难、协调互动欠缺等现实问题。为了确保法学本科实习的质量,应当建立法学本科实习的动态考评机制,注重全面考察和跟踪督促。同时,还应当扩大实习基地覆盖的法律职业范围,完善实习的考评标准和考评程序,积极探索实习带队老师的常驻机制,建立常态化的协调联系与信息反馈机制,共同提升法学实务教育质量和法学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行统一司法考试必将对司法公正和法学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应努力构筑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良性互动关系。随着司法考试的推行 ,为了满足提高法律职业素养的需要 ,法学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具有人文素质、法律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优秀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3.
试论法律人才的培养与法学教学方法的革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加入世贸组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统一司法考试机制的建立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背景下,检讨并反思我国现行法学教育理念、目标、法学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法学教育应定位为法律职业教育,培养法律人才的法律知识、法律技能与法律职业伦理;为培养职业法律人才,法学教学方法的采用应认真对待“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Method)、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本土化”、推广“诊所式法学教育”(ClinicalLegalEducation)。  相似文献   

4.
法学教育制度既是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又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法学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法学教育模式仍然存在人文精神缺失、与法律职业脱节、高校管理权失范等现实困境,这有深刻的制度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应当秉承人本主义理念,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方式、学科交叉培养、教学体系、高校管理机制、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协调发展、质量评价机制等六个方面改进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论统一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之间存在一种多层面相互作用的关系,二者既具有紧张冲突的一面,也具有协调一致的一面.社会需求与教育的职责要求我们建构"法学教育一司法考试一法律职业[1]三方互动的新型关系,充分发挥其互动的一面,以此推动法律职业的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法治人才的培养就是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的培养。结合高校所在区域实际,通过对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进行平台化、制度化的实质性培育,使协同育人机制得以落实,便于从法律职业共同体引出优质法律实务资源,支撑高校法学教育,从而培养出合格乃至卓越的法治人才,进而反哺法律职业共同体,实现两大共同体衔接呼应、相辅相成、同质发展,有效提升法学教育的社会适应度。  相似文献   

7.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正在通过创新培养机制、强化法律实践教学和优化法学师资队伍等方式推动和深化中国法学教育模式的整体转向与深刻转型。具体体现为:法学教育的国际化;关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培育机制的重构和更加关注方法论的学习与传授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必将对中国今后的法学教育模式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并最终推动中国法学教育模式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衔接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喜莲 《南方论刊》2010,(3):82-84,78
法学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它肩负着传承法律知识、法律技能和法律精神的重任,也肩负为国家培养治国人才的历史使命。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脱节的状态,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内在联系被人为的阻隔起来,因此,推动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结合,是当今法学教育界应认真思考并予及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冬 《理论界》2015,(2):168-17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及法学教育都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契合,就需要在强化传统法学教学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学实践教学在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从而培养出符合"法治中国"要求的创新型法律人才。本文试从"法治中国"建设与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的关联性出发,深入探讨了法学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对刑事法律实务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法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争论的焦点是法学本科教育是通识型教育还是职业型教育。本文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应该是职业型教育,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职业型人才。基于这样的定位,法学本科教育应从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扩张教学内容着手,以实务型、职业型法律人才为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存在一种紧密的关联性,法律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职业教育,法学教育培养目标之一是有职业倾向的基础型法律人才。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司法考试,是法学毕业生迈向法律职业的第一道门槛。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在考试的形式、科目、内容以及通过率等方面,都会对本科教学中的民事诉讼法教学产生影响并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的法学教育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现行法学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严重脱节.应按照社会需求来培养法律人才,着眼于学生的就业来确定办学目标,科学规划招生院校、招生专业、招生规模,合理设定法学教育课程内容.对法学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应以职业化教育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力.应改革高校法学教学、科研考核的评价机制,重视法学教学实务工作.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医学教育理念、新型医患关系和医疗风险都要求医学人才具有依法行医的素养。但当前医学教育对学生依法行医素养的培养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完善、课外获取法律知识途径有限、医学生处理法律问题欠缺等诸多不足,不利于医学人才职业能力的提高。应通过法律基础课与卫生法学课相结合、课外与课内结合、法学教师言传与临床教师身教相结合等有效途径,更好地培养医学人才依法行医的素养,提高其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冯丹荔 《东岳论丛》2008,29(1):191-194
作为普通法系法律教育的典型代表,英国的转法系课程的设置,法学理论教育与法律职业培训各司其职,层层淘汰式的"司法考试"注重实务能力的考查,行业组织对法律教育全方位介入式的监督和管理等四个制度设计保证了其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紧密衔接。受此启示,在我国目前法律人才培养中,要求非法学专业毕业生报考司法考试前修完法学本科的核心课程并考试合格,在司法考试后开展职业培训课程,相应增加对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考核制度,举办第二次司法考试等是解决法学人才培养与法律职业脱节问题的重要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5.
法律人职业素养是法律人职业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法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法律职业素养,成为优秀的法律人。现有法学教育在法律技能培训、法律思维培养及司法伦理教育等方面存在严重缺失,需要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相应变革,以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型塑法律思维是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专业以实践性强为其专业特色,因此,它应当以对人才的从业技能,至少是依法行为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培养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然而,我国法学教育长期以来缺乏对学生法律思维养成的自觉,导致法学教育型塑法律思维功能的失却。由之,我们必须努力变革现有的法学教育模式,实现法学本科教育教学观念由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职业法律思维养成的转型。这种转型虽难度较大,但必须为之努力。  相似文献   

17.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大庆市法学教育中尚处于薄弱地带,而崇高的法律职业道德的树立是"准法律人"进入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必修课程,正确认识大庆市目前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并加以完善,对大庆市法学教育及法律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两大法系并存及各省法律的相对独立决定了加拿大法学教育的双轨制和多元性,以培养律师为主的教学定位又决定了其法学教育的职业性,但加拿大的法学院并未因此忽视理论教育,以引导加拿大法律发展方向,保证未来法官和律师不会只遵循判例而固步自封。其教学与实践互动方法,根据市场动态调整法学培养规模,职业准入时既对外开放又适当设置门槛以保护本国的法律服务市场的做法,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大陆法系模式反思我国法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法国和德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考察,可以发现,大陆法系法律教育虽然从总体上还是重视系统传授和概念分析,但已不限于此,开始融入了实践性的培养方式,如法国的法官职业学校的设置,德国的双轨制教学等。而我国法学教育却还是单一的院校教育,这种情况下,法律专业毕业生很难快速适应工作。  相似文献   

20.
从学科视角看,"法学方法"并不等同于法教义学的方法,也无法涵盖分析法学的方法、判例法的方法;从主体视角看,"法学方法"彰显了法学家的方法论,而遮蔽了法官的方法论;从职业技艺视角看,"法学方法"难以揭示法律职业的特性和内容。"法律方法"而非"法学方法"之称谓,更贴切地反映了法学研究向具有实践理性品格的学问、向司法实践过程、向法律职业技艺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