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璐 《学术探索》2012,(3):160-163
现代教育技术固然有众多优点,给教育事业赋予革命性的意义。不可否认,现代教育技术使教育的方方面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之进入一个新纪元。但与此同时,也不难发现,现代教育技术本身给我们带来的困惑,已经无法用教育或技术本身的理论来解答,而倘若身处困局中,却只局限于从困局自身寻找,那么当我们兜转数圈后,会发现只是回归原点。因此,需要站在困局本身之外,寻找一种指引,这种指引便是异化劳动理论。本文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视角,从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教育技术工作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以及教育技术中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这四个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困惑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现代食品技术在极大地丰富食品生产、将人类带入丰裕社会的同时,也面临着食品技术的异化问题。本文系统考察了现代食品技术异化的概念释义,归纳出食品技术异化的两种类型;并详细分析了其表征及其负面影响,如生产消费主体的异化、食品流通环节的异化、产销关系的异化、饮食文化的异化等现实表现;然后从哲学上反思食品技术异化产生的本质,即技术复杂性与人类认知有限性、人类价值观失范与技术理性至上、食品的工业化与市场化是导致现代食品技术异化的根源;最后提出,根植于本地化生产、目标是经济上有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和流通中采用生态友好的方式、在社区成员间增强社会信任和公平的替代性食物体系成为消解现代食品技术异化风险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手机为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场空间和言说方式,并形成了手机文学这一新的文学类型.在现代技术与后现代语境的双重作用下,手机文学具有后现代的"文学零食"性,采用戏谑方式解构宏大叙事,呈现一种碎片化的创作风格.手机文学用拼贴的方式造成泛意识形态的混搭性,表现出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异质化特征,这一方面张扬了草根的话语权力,另一方面丧失了艺术与精神的追求.手机文学用最密集的节奏、最简短的语句书写故事,用强修辞凸显出与众不同的内容,这种运用高强度的修辞进行压缩性叙事,需要用"症候式阅读"来解读其蕴含的内容.手机文学为文学的进一步大众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李雪 《理论界》2009,(10):172-174
本文集中分析手机使用中的负社会功能问题.本文认为,手机具有作为单纯的通讯工具的"第一身份"和作为承栽社会功能即人际交往的社会工具的"第二身份".而这"第二身份"的存在使手机的使用社会化和复杂化了.其结果,一方面它使手机使用者获得了一些促进社会交往的正社会功能,而另一方面它也使手机的使用者获得了一些负社会功能.这些负社会功能的存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大,形成了对手机使用者的"反控制"或人际关系的破坏.本文还指出,手机使用的负社会功能的存在原因主要是手机使用本身具有的私秘性、易侵入性和即时性等.  相似文献   

5.
陈化 《理论界》2013,(6):85-88
以拓展人类自由为目的的现代技术渗透到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但是,技术主宰阻碍了人的自由,导致技术异化的发生。技术异化表现有:人与自然的疏远与对立,人与技术关系的颠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断裂,技术对于人性的抛弃。社会变迁中的资本运营,技术本身的价值承载以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是技术发生的主要原因。技术异化造成人类获得了"自由的贫困",使人的生活残缺不全。伦理学承载了"匡正技术"的责任,为消除技术异化,突破传统形而上学层面的思考,诉诸于科技工作者的个体良知与道德责任,最终依赖于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庄子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建构出"人""技""道"统一的人与技术有机发展系统,通过源头认知与矛盾化解,将技术及其发展置于"人"在"道"的价值体系制衡中.庄子同时建构了一群精于技术、通于至道的技术思想家形象,将传统的技术定位由物质操作转向人文塑造,并立足生态维度引导人类的技术发展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庄子的技术思想启示现代...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代是一个移动传播的时代,也是移动的社会、移动的技术和移动的个人联盟的时代。手机传播不仅是移动传播技术的扩散,还是现代社会"移动转向"的表征。这种以移动性为突出特征的社会既可以称之为第二现代,也可称之为后现代。它是人类经历三次移动转型后对"亲近的暴政"的缓解。它对人际传播、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均具有先锋意义。进入21世纪后,中国蛙跳式地进入手机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技术在个人和商业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社会变迁和技术革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变得日益加速化、移动化和商业化。个人对生存发展利益的不断追求,在推动移动性发展的同时,也使手机传播与人类联系和互动的延伸互为因果。因此,既需要对手机传播作技术、经济、新闻价值的解释,也需要对手机传播与中国社会结构、社会关系转型的关联作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8.
李丽 《兰州学刊》2007,(4):200-201
任何事物都是有边界的条件性存在,只有在其所属的界限内,才会有功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不例外."属人技术"的本性,规定了技术要成为教育技术,富有人文价值和文化意义,必须有教育者从教育目标出发,根据教育对象和内容等实际合理地选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直观的视觉符号覆盖丰富的意念心像、通过"合法偏见"的形式钝化人的创造力,这种"化繁为简"的功能特征决定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适时适度.最后,教学设计的结构的超稳定性,也与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相冲突,一定意义上抹煞了教学活动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里,技术已然成为人的存在方式,技术的本质却在于使用,因为只有在使用中技术才能获得其意义并实现其价值,使用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着技术的内涵,这样,使用实际上是技术的显现和寓身之所。人类通过对技术的使用,不但构造了生存处境,也生成了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所展开的技术使用实践,实际上是技术功能在生活世界的情境化。在社会科学领域里,技术使用是与技术设计相对应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区别于技术发明、技术设计和技术生产的本体性概念,是具有生命特质的独立实存。我们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创新不仅依赖于技术,更依赖于使用技术的人即使用者,科学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实现技术与作为使用者的人类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具体蕴含在技术与使用者双向建构的活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手机已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但保养好手机却是一个大问题,要好好保养手机,当然要先知道手机的弱点所在,以下便详列手机五大弱点位置,大家要多加留意了!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塞:技术资本主义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对技术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对技术异化意识形态的斥责,揭露了发达工业社会在把人引向畸形幸福的同时塑造了单向度的人。从劳动异化批判到技术异化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进展,然而技术决定论和无产阶级融合论的断言,使技术异化批判理论最终陷入解放主体错失的困境和美学救赎论的虚空。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引领当代世界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只有把技术异化批判与劳动异化批判相统一,才能使技术资本主义批判从解释的政治哲学走向实践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现代教育的必然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军  于海臣 《阴山学刊》2005,18(3):110-112
人文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一度丧失,使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走向了异化。学校教育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本来乐趣,成为一个个考试的"机器",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何让人文精神回归其本来的家园,培养具有更加丰富个性和人性的个体,这是现代教育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  相似文献   

13.
西方技术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科技进步及其广泛应用,由于过分的功利目的,将其自身限定在解决技术难题的层面,忽视了技术社会中人的存在与发展,从而最终变为一种工具的或技术的理性。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技术批判理论从关怀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此做了深刻剖析。这种剖析的实质是对科技异化、理性异化的批判。在现代人类文明进步中,技术理性危机的出现不仅有科学技术自身的原因,而且有深刻的历史的、哲学的与社会心理的根源。西方技术批判理论尽管存在某些缺陷和不足,但它所提出的问题为人们提供了启示。我国在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必须汲取西方现代化过程的经验教训,把西方文明中的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精华整合起来,开创一条全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熊文驰 《兰州学刊》2006,(9):114-116
现代社会本质上是市民社会,现代政治理论是这一社会的意识形态。其理论基石为个体主义(ind ividualism)。到19世纪,市民社会发展到顶点,其根本问题随之充分暴露,市民社会的异化本质以及作为个体的人的抽象片面性在理论上遭到猛烈批判。当前社会依然是市民社会,现代政治理论依然处于统治地位。对现代政治理论的根本突破仍有赖于现实政治经济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5.
军事技术是技术的重要分支和重要组成,在人类发展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矛盾冲突的不断发生,人类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军事技术异化问题。本文在参考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技术、异化理论等相关概念探讨出发,分析了军事技术异化的内涵、表征及形成原因,并对如何弱化和防止军事技术异化问题进行了提醒与忠告,为弱化和防止军事技术异化问题提供了一些基础性、参考性的研究探讨工作,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形上世界的崩溃,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扩张使现代人不可避免地被卷进了技术大潮的漩涡,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技术统治思想的贫乏时代。在这个思想贫乏的技术时代,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医疗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已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冲击着现代人脆弱的道德底线。与技术突飞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类在运用技术的过程中不断遭遇伦理困境。现代技术的伦理困境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道德世界观,凸显了道德的相对性和主观性,从而为道德领域中的相对主义倾向提供了孳生的土壤和蔓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发展带来新动能,为人类生活带来新体验。如今,原本服务于主体人的网络却反过来钳制人的思想、约束人的发展,导致人的网络异化问题的出现,成为网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弊端。大学生作为主要的网民群体,其网络异化引发突出问题——价值观偏差,究其原因是大学生个体因素和网络"变质"文化的影响,需要通过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到网络文化建设由内而外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语文教师对现代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意义,认识上还存在着不足:教育手段与素质教育思想脱节,滥用甚至误用多媒体教学;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淡化甚至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回归传统教学,完全否定多媒体的辅助作用等等。在使用现代媒体技术教学时,广大中小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其辅助教学的性质,以语言和文字为本,教学设计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精心设计和合理、适度运用多媒体课件。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人们在享受高度数字化的技术生活时也感到了一种新异化的诞生。从技术批判的视角看,马克思的物化思想发现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现代技术一方面为现代社会带来了发达的物质财富堆积,另一方面又将之推入一种异化状态中,即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中介。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的纵深发展使“物化”畸变为了“数字化”,它形成了一种 “超感”的技术意识形态,使“数字崇拜”成为人们的基本信念。基于此,从现实的具体的数字社会出发去分析从物化到数字化的逻辑演变成为我们超越数字化的生存困境,构建未来美好社会的重要前提和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世界性的自然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有人将其归因于现代科学技术。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现代技术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敬畏到改造、索取的发展过程。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双重中介作用。从生态视角审视技术的正负效应 ,探索人、技术、自然的协调发展途径 ,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