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网络涉腐舆情是大众政治参与的体现。网络涉腐舆情作为一种网络舆情具有一般特征,又具有其多线互动性、内容敏感性和爆发核反应性的特点。从网络技术发展、政治民主化和传统利益表达渠道谈网络涉腐舆情的现实性。并从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强化网络涉腐舆情疏导队伍建设和完善个人直接向权力部门申述的保障机制的日常应对与处置策略以及建立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制度、实行高薪养廉制度、强化公权力的配置和运行机制以及兴廉政文化的内化机制的长效应对与处置策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国内网络涉警舆情对我国社会稳定发展、警民关系建立、公安工作新机制构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对国内网络涉警舆情的研究,对国内网络涉警舆情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其发生、发展、结束的特点、原因,试图探索其中的规律所在,以便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措施更好的应对网络涉警舆情。成果颇丰。对国内网络涉警舆情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建立公安应对网络涉警舆情的新机制开启思维。  相似文献   

3.
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民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主要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博客、维客和其他社会性软件等来传播。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和交换媒介,已经发展成为网民发表政治言论,进行舆情表达的重要场所。因此,研究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涉警舆情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搞清楚涉警舆情的来龙去脉,才能使得涉警舆情呈现出正能量。从成因入手,对涉警舆情形成的各个要素进行客观分析。涉警舆情的成因也可分为社会、主体和客体三个方面:社会成因主要包括群众的利益诉求、社会矛盾的冲突、法制建设的缺失;主体方面的成因则为民众自身素质、个体极端事件诱发和敌对势力煽动;客体方面的成因主要是警察伦理建设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刘朝  姜桂义 《南方论刊》2010,(10):74-75
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官兵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影响他们价值判断的重要力量。敌对势力借助互联网络进行政治渗透,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形成冲击。因此,广大官兵必须适应网络特点,探索建立互联网涉军舆情信息管理机制,大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核心业务建设和系统理论建设,有效维护军队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6.
当下,网络舆情空前活跃,大众对民生、贪腐、道德等社会热点高度关注,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氛围.不可否认,网络舆情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一些问题与倾向也显现出来.针对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和网络空间中消极情绪的蔓延,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发挥网络舆情的正能量,这是网络舆情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高校网络舆情及其内容与管理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潘琪  张红玲 《南方论刊》2022,(11):109-112
当代社会,舆情传播的主流途径已经由线下转为线上。网络舆情的去中心化、低成本性和易被推动能使舆情产生很大影响力。信息化社会和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媒体素养和“三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校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握大学生媒体应用规律,重视建章建制,提升网络舆情引导水平,重新建构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找到合适的话语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9.
李浩 《学术探索》2023,(4):144-150
网络舆情治理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已有高校通过采取学分化、实验化、项目化等方式引入网络舆情治理相关内容,引导了学生关注、思考、研究社会热点舆情,提升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水平。未来,可积极构建技术协同机制、研究协同机制和实践协同机制,在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为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营造和谐稳定网络氛围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深入了解和掌控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建立舆情监测、预警和引导机制对舆论管理来说意义重大。该研究突破了现有网络舆情获取和分析停留在单体化理论研究阶段的现状,在总结了现有基于事件的舆情分析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社会网络结构的舆情分析模型。该模型从现实方法上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多视角分析、利用,进而为网络舆情的管理提供智能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网络舆情的引导带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呈现出开放、多样、传播迅速等新特征。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网络舆情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尤其近年来,中国网络舆情事件频繁发生,社会舆情事件和涉及官员腐败政府监管不力等问题不断涌现,对社会生活和秩序管理造成多方面的影响。本文针对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点,从战略和具体方法两个层面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方法进行了论述,旨在使得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更加科学,努力消除负面影响,形成网络引导中坚力量,不断推动网络正能量。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项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了解并把握好网络,做到为当代大学生教育服务是该课题的核心目的。辅导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工作年限和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差异,辅导员应该定位清晰,在把握各个阶段特点的同时做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能力的"三级跳",提升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的综合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去引导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主题演化是网络舆情演化的重要形式,它是一个网络舆情要素的概化过程、主体活性增强的转换过程,也是一个多主题的竞合过程.主题演化既受到网络舆情核心要素的影响,也离不开各种外部因素的作用.主题演化的预警要综合运用定量、定性测量技术,预警指标主要包括原主题的变异水平、外在催化水平、他主题的拉引水平等.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网络舆情主题演化预警信息工作系统,包括信息捕获与提取模块、分析评估模块和结论通报模块.  相似文献   

14.
张丽红 《理论界》2008,(4):10-11
舆情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势必会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公共决策、民主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16.
网络舆情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政治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公民民主参与政治和政治诉求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民意监督,建立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机制,构建疏通民意表达的多元化渠道,建设责任政府,是地方政府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考量地方政府政治公信力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自2003年非典以后,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发布及反应-决策机制逐渐成为民众关注的话题.伴随着互联网业务的蓬勃发展,以论坛、博客等为渠道的网络舆情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扮演了越发重要的角色.网络舆情的双刃剑效果让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调控促成公共危机事件的妥善解决,降低网络舆情的负效果,增强网络舆情的正效果;为完善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政府决策形象,妥善处置公共危机事件提供可行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的最常适用的追捕外逃涉腐犯罪嫌疑人的措施是引渡,但是运用引渡措施,有时会遇到事实或者法律上的障碍,导致引渡不能。移民遣返措施是一种引渡替代措施,它利用涉腐犯罪嫌疑人所逃往国家的有关移民法,将犯罪嫌疑人遣返回国。外逃涉腐犯罪嫌疑人一般会采取合法或者采用非法手段进入他国,在追逃时,我们需要针对犯罪嫌疑人进入他国的不同情形采取不同的策略。移民遣返措施较为方便、灵活,但是在运用移民遣返措施追捕外逃涉腐犯罪嫌疑人时,却存在难民问题、酷刑问题和死刑问题三个难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移民遣返措施的运用,需要我们依据有关国家移民法的规定,克服相关困难,将逃往境外的涉腐犯罪嫌疑人遣返回国,使其接受法律制裁。  相似文献   

19.
目前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存在对其建设重视程度不高、高校网站内容和教师教育队伍有待加强、网络信息处理和监管需提升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采取重视网络舆情建设、丰富网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高校网络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组建网络环保队加大网站监管力度等措施来构建新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网络是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它是社会发展脉络中公众社会态度、思想波动、价值取向和评价结果在网络上的投影,是不同社会群体、阶层利益和社会需求在网络上的话语和情感表达。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络公众,客体融合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网络舆情客体受主体的影响,主体反过来也受制于客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网络舆情的形成关键在于网络主体对客体的情感和态度。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它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应在善治理念下加强舆情引导工作,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