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隐性课程是当今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和谐校园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与和谐校园建设联系紧密、相互促进.本文就隐性课程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关系以及隐性课程与和谐校园建设策略等进行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建设包括和谐文化建设,而和谐校园文化正是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观是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文化有利于树立共同理想,增强凝聚力;有利于形成和谐思维,培育道德人格;有利于营造和谐环境形成和谐人际关系。为此,要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观的指导下,通过培育和谐校园精神,重视校园和谐人际关系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以此来促进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积极有效的探索和谐的绿色校园网络文化,并通过改善管理模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氛围及心理辅导等多途径来建设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使网络文化有利于独立学院的学生的思想管理和建设,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和谐网络文化创新的新亮点、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小学和谐校园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安全雏稳等措施大力推进中小学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不足。应从培育校园精神,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和谐人文环境等方面,努力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园审美文化是指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以自由和超越的生命精神、和谐共融的生命关系以及具有审美意味的校园物质环境为特征的高校整体审美化.大学校园审美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对于维护人性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校的审美文化应当通过树立大美育观、培育学校的人文精神、发掘校园主客体的审美潜能等途径来加以建设.  相似文献   

7.
建设人本化校园文化 提升大学生人格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的塑造离不开文化环境,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必要条件。我们应通过建设一元导向与多元取向相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和谐的制度文化,以及建设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等人本化的校园文化,努力为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境界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及和谐校园的内涵,分析了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提出了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发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几点策略。指出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能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刘向信教授撰著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探讨和谐校园建设的学术著作。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第一,理论体系完整,学术见解独到全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什么是和谐”、“什么是和谐校园”、“为什么要建设和谐校园”以及“怎样建设和谐校园”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命题,建立起一个和谐校园建设的总体框架,对和谐校园建设进行了学理层面的研究,探索了和谐校园发展与运行的内在规律和操作措施。作者把“和谐”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哲学的语境中…  相似文献   

10.
和谐校园建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性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性高校基层党建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几个着力点,探讨了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密切相关性,以此增强和谐校园建设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从而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奚玲 《理论界》2009,(7):186-187
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作为无形的德育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试图对校园文化的四个方面,即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网络文化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进行全面的探讨,进而为其充分发挥育德育人的作用提供理论上的引导.  相似文献   

12.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不仅关系到学校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在阐释和谐校园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并从“优化决策机制,提高建设能力;倡导先进文化,营造人文氛围;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制度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构筑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了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曹斯曼 《云梦学刊》2008,29(2):134-135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阵地,和谐校园建设应为和谐社会建设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大学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实现人-教育-环境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金宇 《兰州学刊》2007,(7):204-206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传统的和谐文化与当代中国国情结合焕发了新的青春,它对于为什么要构建和谐校园以及怎样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建设和谐校园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说明了和谐校园的主要特征,最后提出了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和谐校园与共产党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的措施——重在实践、重在建设。搞好和谐校园定位,增强构建和谐校园的针对性;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注重理论学习研究,提高党员理论业务素质;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增强构建和谐校园的影响力;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创新活动形式,促进构建和谐校园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王英 《理论界》2010,(7):187-188
构建和谐校园,关键在于高校党的领导。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力量的基础,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班子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师德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思想、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8.
李娜 《河北学刊》2008,28(1):234
校园是由有形的校舍大楼等硬件与无形的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构成的统一体。和谐校园是大学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校园主体与校园环境以及校园精神文化诸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而呈现出的综合素质。具体说来,要建设和谐校园,首先离不开校园主体素质的提高。教师高质量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学生良好的风纪、学风和生动活泼的精神面貌,以人为本的高效率的管理队伍,以服务为天职的任劳任怨的后勤服务,这些主体要素,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龙头”。其次,建设和谐校园,又离不开校园环境的改善。校园环境作为和谐校园的有形客体,对校园主…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园的法治环境通过多年的努力,其局面已发生了较大改观。但是,其形势仍然不能乐观,校园法制安全事件屡屡发生。提高大学生的法制素养和安全防范意识,构建长效的校园法治文化体系,仍然是高等院校当前和今后十分迫切的任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法治化进程的加快,校园法治化建设已成为21世纪高等学校重要的办学理念,是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校园法治的构建是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构建和谐校园是校园法治建设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提高学校管理者法律素养、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健全校园民主监督机制、设立校园法律服务机构等,是依法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资源的开发状况,我们分别从高校的隐性资源中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互动层面、文化层面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在校园环境、执行制度、教学场所、多媒体教学、校园活动、同学关系状况是比较好的,但在师生交流、生活及文体设施建设、校园制度的宣传学习、校园网络功能的发挥中还需要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